明星綜藝片酬有多高?媒體:1億費用8千萬給明星

2017-03-17 09:06:1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明星綜藝片酬有多高?媒體:1億費用8千萬給明星---明星參加綜藝增加曝光機會,也能進一步推動電視劇片酬增加。” 資深藝人統籌C先生説,市場對於明星綜藝片酬都有預估價。但據藝人統籌C先生透露,不是所有明星都漲片酬。

資本哄抬綜藝片酬,一億製作費八千萬砸給明星

     明星參加綜藝薪酬到底有多高?怎麼請動一線大咖上綜藝?湖南、浙江、江蘇、東方各大衛視為何招商不如前?新京報記者專訪業內人士,曝光行業內幕

 

 

  據媒體報道,在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編劇高滿堂炮轟明星在一部戲裏片酬能拿到總投資的80%,在唯小鮮肉是瞻的情況下,後期製作非常困難。

  高酬勞最近一直是娛樂圈的熱點話題。其中,有人指責不少明星不去辛苦演戲,而是熱衷參加綜藝節目撈輕鬆錢。

  2015年綜藝節目215檔,至2017年基本以每年兩百多檔的速度遞增。綜藝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有限明星資源的爭搶,讓節目製作預算的天平,倒向了藝人薪酬。

  明星參加綜藝的薪酬到底有多高?一線大咖怎麼被請動上綜藝?全明星陣容為什麼做不出好內容?新京報記者專訪業界製片方、節目方、宣傳方、藝人統籌以及評論人,揭開為人避諱的藝人綜藝片酬的幕後。

  A 藝人片酬究竟有多高?

  “超一線明星綜藝片酬,每期500萬以上。參加一季,片酬相當於拍了一部電視劇”

  隨著《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中國好聲音》、《十二道鋒味》等綜藝節目的熱播,那些曾經只活躍在影視圈、音樂圈的明星——鄧超、黃渤、那英、謝霆鋒等,走下“神壇”,圈粉無數,吸引更多一線大咖投身綜藝。

  有媒體報道去年9月,認證為“資深綜藝節目製作人”的博主曾曝光明星參加真人秀的片酬:范冰冰以8000萬元一季的片酬排在第一,徐崢的《食在囧途》單期片酬600萬元,總片酬達到7500萬元。台灣歌手張惠妹也很搶手,片酬高達7000萬元,備註為“四季度三個音樂綜藝在搶人”。如今,這條微網志已無跡可尋。

  明星參加綜藝增加曝光機會,也能進一步推動電視劇片酬增加。

  同年11月,該博主又曝光了黃子韜、張藝興的片酬,稱黃子韜在參加完《真正男子漢2》後,電視劇片酬由2000萬至3000萬元,開到了7000萬元。張藝興在演完《極限挑戰》、《老九門》後,目前演電視劇的片酬報價是8000萬元。但這個爆料,未得到明星本人回應。

  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明星綜藝片酬分幾檔:

  S級

  S級(超一線)拍一季綜藝,是拍一部電視劇的價格:綜藝片酬每期500萬以上,參加一季十到十三期的綜藝節目,拍攝不超過三十天。但一季片酬,相當於拍了一部完整的電視劇,在5000萬到8000萬元不等。

  A級

  A級(一線)等同於兩個廣告代言,兩千萬左右

  二線

  一季幾百萬

  其他

  一季幾十萬

  而接觸過多位一線大咖的製片人W先生則發出了相反的聲音,他表示,並非都是“天價”。體制內的節目,對藝人片酬尤其敏感。“如果這個節目出現了天價藝人,一個多億砸藝人身上,節目做什麼?不可能的。衛視的自製節目嚴格把控預算,請一位藝人,這個藝人在其他節目的價格必須要列出來。”

  比如因穿越劇走紅的某男星,上過三檔綜藝,那報價必須跟其他三檔節目的錢是一樣的。“如果某明星上那個節目20萬,上這個節目多出一倍,製片方要把漲價的原因寫下來:比如,亮相的造型,表演的內容,敲出來的檔期等。漲價原因寫了之後,頻道還要經過不斷評估,才能決定是否用。”

  B 藝人報價依據是什麼?

  看平臺

  L姓小花網綜報價是電視綜藝10倍

  看檔期

  多家用劉維,是因為片酬、時間都合適

  看感情

  《跑男》幾位明星片酬遠低市場價

  雖然明星的綜藝片酬沒有明確標準,但多方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藝人報價看平臺。某網站宣傳小G爆料,一般來説,明星對網綜的報價比電視綜藝更高。

  舉例1

  台灣某L姓小花,從偶像派轉型演技派,不常上綜藝節目,偶爾客串網綜,報價是電視綜藝的10倍。

  舉例2

  近來在多檔綜藝中露臉、被稱為“移動段子手”的男明星,目前每期綜藝片酬100萬。如果節目宣傳鋪得多,費用也可適當降低。而他在沒大熱之前,片酬已達到五六十萬元。

  此外,明星片酬還看檔期:“有時候貴,不是因為他跟你關係不好,而是為了你的事要把另外的工作推掉,得賠他那個工作的錢。”

  業內人士H先生表示,最近很多綜藝中都在用劉維,是因為片酬、時間都合適。“他排在 南薛北張 的下一檔,沒有很便宜,但他的綜藝效果比更便宜的好,也不會跟 南薛北張 搶生意。”

  資深藝人統籌C先生説,市場對於明星綜藝片酬都有預估價。“這也看節目,名氣大的綜藝很多人搶著上。一線藝人的價格比較固定,超一線每期過百萬,可來可不來,小節目根本不考慮。二線藝人想上,要麼夠漂亮,要麼有綜藝感。但他們的報價比較亂,有時候報50萬、60萬,但最後一般請來給10萬到20萬。很小的明星隨你報,幾萬就可以。”

  隨著綜藝節目井噴和平臺多元化,很多藝人的片酬比一年前漲了兩三倍。H先生説,當時五萬塊的,如今漲到二十萬,當時二十萬,現在漲到了六十萬。

  但據藝人統籌C先生透露,不是所有明星都漲片酬。

  舉例3

  《跑男》中,幾位明星的片酬遠低於市場價。網傳其中某男藝人一季片酬一千萬,平均每集100萬,藝人統籌C先生肯定了這個説法。“不算貴,他正常上節目,至少300萬一期。畢竟這個節目打造了藝人,幫藝人擴大了影響力。如果藝人第二季開始喊價,對節目也不尊重。但有的節目影響力一般,因為明星陣容賺了錢,再錄第二季就會漲價。還有節目第一季藝人特別累,第二季也可能提價。

  C 怎麼請動明星參加節目?

  一線不是給錢就來,要看愛好、交情

  這幾年,越來越多一線明星投身綜藝。比如陳建斌加盟《一年級畢業季》,劉嘉玲參加《我們來了》,張國立、王剛、張鐵林組成的“鐵三角”組合,先後亮相真人秀《王牌對王牌》和《非凡匠心》。而集齊黃磊、黃渤和孫紅雷等固定嘉賓的《極限挑戰》,第三季正在錄製中。

  看起來,一線衛視的週末檔節目更容易被明星選中。但是業內人士H先生卻透露:“不一定。”一線明星上綜藝有幾個原則。最重要的是看內容是否有吸引力。比方説庾澄慶不參加和音樂無關的節目,只上跟興趣愛好有關的綜藝。謝霆鋒參與《十二道鋒味》,是因為真心喜歡做菜。《極限挑戰》之所以能組成“三精三傻”陣容,還是因為與黃磊、黃渤、孫紅雷等人私交好,彼此信任。

  “一線大牌,不是給錢、劇宣就能來的。”製片人W先生強調。很多一線影視演員,一般不上單期綜藝節目。“像楊洋、井柏然等,很難請。單期對他們來説賺不到多少錢。一旦要上就是選擇常駐,比如陳坤、徐崢,在一季節目裏打造自己的標簽。一線藝人上單期節目一般只有宣傳自己的作品時。”

  舉例4

  去年,有兩個一線衛視的音樂真人秀,同時邀請一位頂級Z姓女歌星。一檔是老牌綜藝名氣極大,一檔是新綜藝。為了簽下藝人,兩檔節目的負責人,特地飛到女星演唱會現場跟其面談。最後,這位女歌星在種種考慮下,答應了新綜藝的邀約。不是因為邀請費,而是覺得那檔節目內容更適合。

  舉例5

  製片人Z先生透露,為了説服一個從來沒在綜藝節目中唱歌跳舞的男藝人,在節目中表演三分鐘的舞蹈,有導演跟了該藝人一個月,每天陪他排練一小時。還有,為了幫助一位久不出山的女歌手打開心結,編導每天陪她走路,與其成為朋友。這種陪伴,才成功邀請到明星,讓他們去做“不可能的事。”

  舉例6

  Z先生曾為了説服一位女歌手再登舞臺,費盡口舌。“可女歌手有點抗拒,覺得自己已經不是當年的狀態。”遭到回絕後,他持續數天,每天給她的經紀人發微信闡述理由。最終,女歌手被他打動了。

  “很多藝人是不能用錢砸的。”製片人W先生説:“如果你真的熱愛節目,覺得哪個藝人適合上,你就去查,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沒時間。如果一個人拒絕我們,我們會找出五個原因。平臺不是問題,檔期滿也是可以協調的。我們要傳達給藝人的是,這個節目不是需要你,是適合你。”

  業內人士H先生也認為,真正的一線明星參加節目,對內容層面的要求,遠遠大於經濟利益的需求。“綜藝節目錢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特別好的藝人來説,他更注重的是這個節目的品質:你別讓我做一個垮掉的節目。”

  D 為何明星片酬越來越高?

  節目同質化只能拼明星,“一千萬不來,就兩千萬”

  據公開數據顯示,去年綜藝節目數量相較2015年翻了一倍,然而,面對近400檔的綜藝總數,觀眾表現出的卻是審美疲勞與心理麻木,綜藝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有限明星資源的爭搶,導致明星片酬暴增。

  H先生透露,健康的明星片酬跟製作費的比例是五比五,而現在一般是七比三,甚至高達八比二。“一檔節目的出品方、出資方很多,包括冠名商、特約贊助,帶著硬廣,一季節目談下來好幾個億。打個比方,一個億的費用,七千萬甚至八千萬給明星。”

  “現在這個市場就是,你不給這個錢,人家給得起。客戶有錢,只認明星砸錢。一千萬不來,就兩千萬。井柏然參加真人秀《我們戰鬥吧》,每期500萬,仍有人搶著給。這都是由市場決定的,你沒辦法評價。”

  製作費用下降,品質難得保證。觀眾對節目本身興趣寥寥,只為追逐大牌明星。資本哄抬明星片酬,由此進入惡性迴圈。電視評論人Y先生表示,很多時候,明星片酬是炒起來的。“其實一開始,一線明星不見得想來,但價格高到離譜時,比如市價2000萬被抬到6000萬,最後還是選擇來吧。很多明星是通過抬高價格婉拒,但後來發現這些金主確實有錢,多高都出得起。”

   出現亂象

  某大牌女藝人“覺得高興了就錄,不高興就不錄。”

  拍攝要30天,投資方要20天。這個導演不接,那個導演接,説15天就能幹完。

  某小鮮肉參加某檔真人秀時,經紀公司要求節目組少拍笑臉,因為擔心藝人笑起來不帥。

  這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妥協。H先生説,“問題是現在妥協的人多,不妥協的人少。”但他並不埋怨這樣的商業邏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人肯花這個錢,也有人能賺回來。綜藝節目是廣告客戶體系,廣告成本至少要覆蓋節目的製作成本。每年的廣告冠名會,一個節目冠名幾個億,製作成本就靠著冠名費收回來,所以現在百分百的節目都依靠贊助商。”

   趨勢

  資本越來越不瞎投看中好內容

  只是現在,資本越來越“不敢投”。這種謹慎在網綜節目的冠名上,體現得更明顯。電視評論人Y先生犀利指出,有好多節目都處於“裸奔”狀態,“像《勝利的遊戲》此前一直沒有招到商,幾個月之前才有客戶進來。去年騰訊自製的《看你往哪兒跑》,只做了六期,也是因為沒有一個贊助商進來。幾大衛視方面,湖南、浙江、江蘇、東方招商能力都不如以前,很多項目都在等招商,很多方案也都活躍在PPT和招商會上,但最後,流産了不少。”

  究其原因,評論人Y先生表示:一是政策上限制了依賴外國模式的綜藝節目,國內綜藝原創能力不足,對廣告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小。第二,經濟大環境導致不再有大規模的媒體投放。

  “最終這個商品能否暢銷,最關鍵還是由內容本身決定。組了一個很大的明星的盤子,節目出來並不一定成功。”業內人士H先生説,比如真人秀《真心英雄》、《全員加速中》、《挑戰者聯盟》、《跨界冰雪王》,這些節目都不缺明星,但效果沒爆。“好的綜藝節目,永遠是用內容來帶動人,而不是用人來帶動內容。最終能夠在市場上變現的,還是那些好內容。認識到這些的不僅僅是製作方,廣告客戶也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H表示。Y先生也認為,兩年前資本瘋狂投入,而現在,大家都“玩兒明白了”。像現在常年冠名的廣告商OPPO、伊利等,很明白這個道理。

  品牌方自建節目製作公司

  “也有些品牌方選擇自己建個節目製作公司。一種方式是佔股、投資年輕的,有潛質的製作公司,另一種是成立獨立的公司,自己做節目,花式植入自家産品,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這是未來廣告商發展的方向。”

  H先生則希望,市場化程度能更高,這意味著所有的工種價值都會明碼標價。“現在是不明碼標價,團隊都很亂。我們處在制播分離的階段,也不知道過多少年會好一些。文化産品首先是個産品,流通到市場上才是個商品。現在不是這樣,當還不是産品的時候,就已經當商品來衡量。等到整個市場都認識這些,就會慢慢健全。”(采寫/新京報記者 淩晨 實習生 陳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