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樣本:農民開淘寶 現已身家千萬(圖)

2017-03-06 08:39:21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新培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河北省清河縣東高莊村的農民早已離開種地老本行,轉身在網際網路上耕耘,開淘寶店專賣毛衣、毛線,踏上了發家致富的高速路。作為全國首批淘寶村的農民,他們當中不少已身家千萬,開豪車、住縣城商品房、有羊絨店舖已成為他們的財富標配。

  村裏的一家淘寶超市,集超市、庫房、車間和電商于一體

  宋書記展示“淘寶村”牌匾

  東高莊村口的“中國羊絨淘寶第一村”大門

  河北省清河縣東高莊村的農民早已離開種地老本行,轉身在網際網路上耕耘,開淘寶店專賣毛衣、毛線,踏上了發家致富的高速路。作為全國首批淘寶村的農民,他們當中不少已身家千萬,開豪車、住縣城商品房、有羊絨店舖已成為他們的財富標配。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全國,像東高莊這樣的淘寶村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在中國農村地區已形成1311個淘寶村。而在2014年這個數字只有200多個。

  探訪

  偏僻富裕小村 村民身家千萬

  從邢臺市坐三個小時顛簸的長途汽車,再乘半個小時的摩的才能到清河縣東高莊村。這個位置偏僻的小村莊,南北寬500米,東西長1000米,擁有農田2020畝,主要經濟作物是小麥、玉米。村民2000余人,劉、宋為兩大姓氏。

  初春的一個下午2點左右,小村子裏十分安靜,偶爾能看到兩三位老人坐在門口曬太陽聊天,經常有私家車從身邊匆匆駛過,其中不乏奧迪、寶馬、賓士,顯示著村裏農民的經濟實力。東高村村委書記宋進安介紹,僅僅靠種地,農民溫飽問題可以解決,但是發家致富絕無可能。

  2007年11月,村裏有一位叫劉玉國的年輕人率先做起了淘寶生意,開網店賣毛衣毛線,僅靠一台電腦起家,三個月就賺了2萬多元,在這個只有0.5平方公里的小村裏簡直就是個天大的新聞。剛開始大家誰都不相信,但後來發現真的很賺錢,於是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村裏十幾個年輕人跟著劉玉國一起學習網上開店,當淘寶店老闆,日進鬥金。很多村民將自家幾畝田地承包給他人,從此遠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在東高莊村口赫然矗立著一個巨大廣告牌——“中國羊絨淘寶第一村”,沿街能看到七、八家淘寶專供商店,村民劉連國的淘寶超市就是其中一家,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去參觀的時候發現,所謂的淘寶超市其實包括超市、庫房、車間、電商四大部分。一進門的區域是超市部分,大大小小的毛線團按照不同顏色擺放在貨架上的紙箱子裏,箱子上印有淘寶正品字樣。往裏面走就是一間上千平方米的廠房,七、八台機器正在不停地轉動著,將大團毛線分裝成客戶需要的小團毛線,劉老闆16歲的兒子小劉正在機器旁邊巡視看守。

  據了解,淘寶村的特點就是家族式産業,單打獨鬥,孩子十幾歲就離開學校,幫助家裏做生意。除了為淘寶賣家們供貨,劉老闆也有自己的淘寶店,五、六台電腦就擺在最裏面的一個套間裏,但是現場沒有見到一位客服人員,電腦也都是處於關閉狀態。劉老闆説,目前正是羊毛製品銷售淡季,客服人員上班較晚,平時都是將淘寶客服主頁挂在手機上,以便隨時與客戶交流。

  在東高莊村委會院子裏,“淘寶開店流程”、“清河縣快遞物流詳情”等資訊被製作成宣傳板,懸挂在屋外的墻壁上,方便村民隨時學習。宋書記説,為了鼓勵村民淘寶致富,村裏投資40萬元接通光纖寬頻,號召各家各戶都上光纖寬頻。到了2009年,村裏基本上是家家有電腦、戶戶有網店,淘寶戶數量達到400多家,很快村裏出現了幾十家百萬富翁。生意做大之後,嫌家裏院子小,施展不開了,於是有人就到附近的清河縣羊絨製品市場花上一、二百萬元買商鋪、買廠房,搞電子商務,有的農戶一年收入能達到上千萬元。

  講述

  清河淘寶村第一人 已致富轉型做快遞

  40歲的劉玉國在10年前開始做淘寶,是清河縣第一位淘寶店主。談起自己的電商經歷,劉玉國坦言:“我是被逼無奈才開的網店。”做電商之前劉玉國什麼都做過,種田、開三輪車、做小生意,但就是掙不到大錢,2007年他的全部家當才不到1000元,就是想投資開個門臉都沒有錢去交房租。萬般無奈之下,也為了給自己找一條生路,劉玉國想到了在淘寶網上開店,因為網上開店是免費的,拿個身份證申請登記就可以了。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2007年10月31日劉玉國的淘寶店正式開業了,沒想到第一天就賣出去東西了。“幾件東西我已經記不得了,好像有幾條羊絨褲,一些羊絨紗線,但是金額我印象非常清楚,435元。”劉玉國回憶。

  當時對方是一個黃鑽買家,10年前能見到黃鑽買家不容易呀。有好多買賣流程劉玉國一點都不懂,都是那位買家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給他的,這段買家教賣家的淘寶交易教程大概持續了兩個小時,劉玉國才算把這一單生意搞定。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進貨量太小,當時村裏的兩家羊絨製品商戶不願意給劉玉國供貨,於是他就找到從事羊絨生意的堂叔,從堂叔家進了貨,再騎著摩托車到清河縣城裏給客戶發的貨。劉玉國回憶,首單生意賺得還真不少,大概200元錢吧,除去快遞費,純利潤160元。

  從2007年10月31日到2008年1月份,僅三個月的時間,劉玉國在淘寶上的信譽就做到了五顆星,共做了151單生意,賺了2.4萬元。這讓他又驚又喜,“從那時起我就認定淘寶了啊,決心一定要走下去。”2009年劉玉國的淘寶店年銷售額就已破千萬。

  2014年,迅速積累財富的劉玉國開始轉型投資快遞業務,他投資參股了圓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好幾個快遞門店,分佈在北京、石家莊等地。談起轉型的原因,劉玉國表示:“後來做淘寶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看到馬雲投資圓通快遞,咱也趕緊跟著跑吧,馬雲走的路還能錯得了?”

  歷程

  村裏首臺梳絨機 幾家村民湊錢買

  從本質上講,淘寶村是傳統産業與現代科技碰撞下的新型社會生産組織方式,因此電商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産業的經濟土壤。

  回顧東高莊淘寶村發展史也是如此。1985年起,村民開始從事羊絨深加工産業。當時有村民從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生産羊毛、羊絨的地區收購羊毛、羊絨原材料,用梳絨機將原材料進行分梳,這是羊毛、羊絨深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據宋書記回憶,當時大家都沒錢,村裏第一台梳絨機是三、五家村民湊錢買的。這第一台梳絨機其實是天津的梳棉機,後來才改裝成了梳絨機。分梳羊絨由村裏的東高集團負責外銷、出口,將羊絨原料出口到日本、義大利織紗,做羊絨呢、織布料、織衫、織褲子、織圍巾等。

  到了1990年,就發展到每家擁有一台梳絨機。於是大家就分開單幹。後來規模擴大到一家能有兩台、三台梳絨機。此時村裏有一半村民、200多戶家庭都自發參與分梳羊絨産業。

  與此同時又向紡紗領域發展,1992年,清河縣有了紡紗機,可以製作羊絨紗、棉絨沙、兔絨紗、牛絨紗等。到上世紀90年代末,梳絨業已普及到全縣60%以上的村莊,梳絨機也發展到近2萬台,其中建起有一定規模的梳絨企業近300家,整個羊絨産業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年梳各類無毛絨2萬多噸,其中山羊絨5000噸,佔到全國總量的60%。

  儘管劉玉國現在已經轉行,但劉玉國與淘寶村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了,在他的帶動下,村裏經濟迅速發展,也獲得了榮譽,2013年、2014年,東高莊連續兩年獲得阿裏研究院授予的“中國淘寶村”稱號,都是劉玉國代表村裏去大會現場捧回的獎牌。據了解,淘寶村認定標準有三個,一是經營場所在農村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二是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以上;三是本村活躍網店數量100家以上,或佔家庭戶數10%以上。

  問題

  惡性競爭時有發生 壓力之下村民放棄

  儘管農村淘寶越來越紅火,但是對於淘寶村的未來發展趨勢,多名被訪者向北青報記者表達了心中憂慮。迅速致富的神話成為最好的催化劑,使得清河縣淘寶村大幅擴張。劉玉國説,現在做淘寶的農民實在太多了。

  據宋進安介紹,如今清河縣不僅東高莊村在做淘寶,基本清河縣各村都有農民在開淘寶店。無序競爭環境下,利潤越來越低。尤其在這幾年,一年比一年難做。

  宋書記搖頭嘆道,“你賣300元一公斤,我就賣280元一公斤。”反正農民淘寶都是個體戶,自己定價,惡性競爭時有發生。這種競爭的最大危害就是導致産品品質下降,以次充好、含絨量或含毛量不達標,客戶到府退貨。另外,假冒名牌的現象不斷出現,如産品倣冒鄂爾多斯、鹿王等名牌。儘管現在市場管理部門查得很緊,凡是帶著鄂爾多斯商標的産品一律查處、沒收。但是記者仍然在一家淘寶專供商店裏看到一塊供顧客挑選的羊絨紗線色板,上面寫著“鄂爾多斯特色”字樣,文字遊戲玩兒得比較巧妙。

  對於農村電商不規範行為,宋書記表示非常頭疼:“個體戶電商很難監管。”工商、技術監督局也來查,但是電商們很精明,送檢的是優質産品,而實際銷售的卻是另一種産品,因此監管效果不明顯。據介紹,清河縣主管部門曾經考慮過建立中心庫房,將所有淘寶戶的商品集中存放、分類擺好、統一管理,以便於品質監管,但是最終沒能實現。

  除了缺乏産業規範和品質監管,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電商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據一位電商透露,現在淘寶上的一個小店,如果使用淘寶直通車,那麼一天的費用可能比一年的營業額還高。

  淘寶直通車是為專職淘寶賣家量身定制的,按點擊付費的效果行銷工具,為賣家實現寶貝的精準推廣。它的競價結果不只可以在淘寶網(以全新的圖片+文字的形式顯示)上充分展示,其搜索匹配也給商品帶來潛在買家。同時,淘寶直通車還給用戶提供淘寶首頁熱賣單品活動和各個頻道的熱賣單品活動。每件商品可以設置200個關鍵字,賣家可以針對每個競價詞自由定價,並按實際被點擊次數付費。

  “這簡直是拿命去做網上推廣啊!”這位淘寶店主説,“推上去了,你可能就賺了,如果推不上去,就意味著破産了。”

  在清河縣火車站趴活兒的摩的司機李師傅告訴記者,他家以前也做過淘寶,賣羊絨衫,為此還專門參加過培訓班,學習如何製作店舖網頁、如何進行網上銷售等,甚至還學習過刷單技巧。但是李師傅家的淘寶店只開了一年就關閉了,因為在這一年裏他家只賣出幾件羊毛衫,又沒有財力做推廣,於是李師傅只好放棄電商,重操舊業繼續開摩的拉活兒。

  記者手記

  農民淘出第一桶金之後該怎麼走

  據了解,目前東高村的原有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出去,全村農戶都實現了與土地剝離。儘管未來這條淘寶之路可能依然坎坷,這種鬆散的個體經濟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淘寶村的經驗實實在在地給了那些遠離大城市經濟圈的農村地區改變生存狀態,快速進入小康闖出了一條新路。

  東高村每人平均土地1畝,以目前的農産品價格和農用物資的價格計算,每畝地利潤能達到5000元就已經很難了。用東高村村委書記宋進安的話説:吃飽飯沒問題,想致富不可能。所以農村要小康,産品要品牌化、集約化、規範化只能擺脫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走農業的規模化生産,大農業的道路。

  中國的幾億農民離開土地如何生存,這一直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長久以來,中國農民的主要致富之路就是出外打工。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城市獲得了廉價的勞動力。但是如果幾億人都擠進城市,大城市病的問題又是個無解之痛。

  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把脫離土地的農村勞動力與部分手工業、輕工業聯繫在一起,農民離土不離鄉,用很低的成本,很低的風險投入到工業經濟之中,以達到迅速致富的目的,同時如果工業企業有意識地把一些初級加工和粗加工與農村經濟相聯繫,後工業時代的高人工成本問題就有望得到控制。

  這一方面去除了大城市病的恐懼症,另一方面城市低端産能被農村産能所替代,迫使工業向更高端進步,這個意義是怎麼估計都不過分的。

  但是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也看到,這種淘寶村模式多半出自某一個村民的忽發奇想,成功之後就是跟風模倣、無限拷貝,惡性競爭。這對淘寶村的名譽和品牌以及未來的産品升級都産生了極大的副作用。而且北青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成功之後的先驅者,問他們有了第一桶金之後的打算是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是一臉茫然。

  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村都是科技的洼地,讓農民自己面對擴大再生産、提高産品附加值、資本運作等一系列問題肯定是不現實的。

  在現代工業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政府部門是不是能夠主動地對農村的淘寶經濟予以規範和疏導,有意識地把還在萌芽狀態的農村淘寶現象融入中國工業化的改革進程,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文並攝/記者 趙新培)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