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市場操作重現凈投放 MLF有望續做
節前流動性:預期緊 心莫慌
1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11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其中,7天期100億元,28天期1000億元。央行公開市場操作(OMO)單日凈投放700億元,為2017年以來首次凈投放。近段時間,資金利率呈現短降長升的兩極分化走勢,市場流動性預期偏謹慎。此次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終結連續凈回籠,跨節流動性投放逐漸增加。
市場人士指出,春節取現高峰將至,疊加季度初企業繳稅、央行外匯市場操作的影響,流動性壓力可能重新加大,但考慮到財政存款集中釋放、央行流動性支援跟進的因素,加上市場預期充分,機構提前應對,預計流動性異常緊張局面不會再現,並且存在實際情況好于預期的可能性。春節後,流動性季節性改善具有更大確定性。當然,政策邊際收緊,市場利率底部抬升,難以期望流動性返回先前常態化寬鬆的狀態。
資金利率短降長升
2016年底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趨松。2017年元旦節後,流動性回暖勢頭延續,短期限資金供需形勢明顯改善,但中長期資金利率回調有限甚至繼續走高,隱含的市場流動性預期仍偏謹慎。
1月9日,Shibor維持短降長升的局面,兩周及以內期限Shibor繼續走低,兩周以上期限Shibor維持全面漲勢。其中,隔夜Shibor下跌1.8基點至2.094%,回到2016年9月上旬水準,創近四個月新低;7天Shibor降至2.41%,接近11月初水準。中長期限方面,1個月Shibor、3個月Shibor分別上漲至3.474%和3.515%,分別連續上漲42個交易日、57個交易日,創2010年6月以來最長連漲週期,利率水準則分別創2015年7月、2015年5月以來新高。
2016年底以來,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利率整體大幅回落。1月9日,隔夜、7天回購利率分別下跌至2.06%、2.37%,較上月高點分別下行約56基點、168基點,利率水準分別回到2016年8月下旬和11月上旬水準。中長期回購利率雖較前期異常高點回落明顯,但絕對水準仍處在相對高位。其中,1個月回購利率報4.15%,與2016年11月底“錢緊”時相當;3個月回購利率報4.32%,與2016年12月中上旬水準相當。
短期限資金利率走勢體現了流動性邊際改善,表明短期流動性恢復充裕。資金交易員表示,上月底,短期限資金供給率先恢復。元旦節以後,短期資金進一步轉向供大於求,銀行及部分非銀機構均積極融出,近幾日早盤隔夜、7天資金出現了減點融出的情況,機構的短期資金需求通常在上午即得到滿足。
值得一提的是,上月23日至本月6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凈回籠資金8450億元,凈回籠與資金利率下行並存的局面凸顯短期流動性狀況好轉。同時,銀行間覆蓋全市場的回購利率與僅覆蓋存款類機構的回購利率之間的利差亦大幅收窄,表明流動性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有所緩解。
不過,中長期資金利率繼續高位運作,表明中長期流動性預期仍偏謹慎,尤其是最近跨春節資金利率持續上行,傳遞出市場對春節因素衝擊流動性的擔憂情緒。
多重因素帶來壓力
分析人士表示,今年1月流動性擾動因素不少,尤其是春節效應的影響不容小覷。
歷史經驗表明,春節所在月份的流動性往往偏緊,資金利率一般高於上個月。這主要是因為春節前居民現金需求增多,資金暫時流出金融體系,導致銀行超儲率下滑。同時,銀行為應對集中取現壓力,傾向在春節前提高備付水準,並融入跨春節的中長期限資金,也會影響金融體系流動性供求,推高中長期資金利率。這種影響通常在春節前兩周左右比較明顯,因此預計今後兩周春節效應將逐漸顯現。
歷史數據顯示,歷年1月流通中現金(M0)變動的季節性明顯,均表現為M0增加。2014年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M0分別增加17914億元、2781億元和9310億元。鋻於今年春節靠前,節前取現料更集中,本月M0增量或高於上年同期,有機構預計將超過1.5萬億元。
同時,1月是季度首月,面臨季度企業所得稅清繳,且繳稅時點與節前取現高峰存在重疊。歷史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歷年1月財政存款餘額均出現增加,2015年1月和2016年1月增加額均超過5000億元。不過,因受到節假日因素影響,今年1月財政存款增加額可能低於上年同期。
交易平臺有待規範
三四年前,比特幣還是一個小眾的“舶來品”。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文,將比特幣定性為“非貨幣”,要求金融機構、非金融支付平臺不得為比特幣提供包括託管資金賬戶在內的多項服務。
比特幣今非昔比,去年成為國內最賺錢的投資品種,超過房地産、螺紋鋼等“明星”投資品種,吸引大量投資者進場。隨著交易者的激增,部分交易平臺出現穩定性問題。
某國際機構區塊鏈負責人告訴記者,有關部門上週六約談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負責人之前,曾與多位專業人士徵詢比特幣的管理意見。上海某區塊鏈研究人士表示,有關部門最近將在北京召集專業人士討論比特幣管理,討論設立第三方託管平臺。
由於缺乏監管,比特幣交易處於“野蠻生長”狀態,亂象叢生。作為國內三大交易平臺,火幣網、幣行(Ok-Coin)和比特幣中國都沒有第三方機構託管。一旦比特幣平臺跑路,投資者將措手不及。據媒體報道,2013年10月底,一家註冊地在香港地區的比特幣交易平臺GBL出現網站無法登錄的情況,隨後客服人員的QQ和電話都聯繫不上。媒體最終確認該交易平臺帶著投資者約3000萬元人民幣的比特幣及資金跑路。
上述區塊鏈研究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比特幣交易的監管問題,將採取相應措施,考慮設立第三方託管平臺。
作為比特幣資深投資者,全球股指量化交易平臺未來證券的CTO田甲表示,即使設立了第三方託管平臺,比特幣交易監管也不能一勞永逸,很多技術問題都會威脅投資者利益,包括交易平臺遭到攻擊導致交易系統崩潰、駭客盜取投資者的個人資訊等。比特幣交易平臺如果技術能力不過關,即便主觀上不作惡,客觀上也會成為“惡人”,建立交易平臺的技術標準是當務之急。(記者 張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