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殺到相愛 到底是誰在追捧高校排行榜

2016-12-05 11:04:31 來源:多彩貴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從相殺到相愛 到底是誰在追捧高校排行榜。

  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近日發佈2017年度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

  這是一份年輕的榜單,到今年不過才是第二屆。但動靜依然很大。畢竟,QS是全球知名的教育評價機構,而且,它給足了中國高校面子——亞洲地區就業力排名第一的高校為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它還拿到了總榜單的第三名,排名僅在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之後。

  去年排名分別在15和26位的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和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在新出爐的榜單中,也攜手躍升至了第11和第14位。就業力前300強中,中國高校佔了53席。

  就業力排行榜關注僱主口碑

  和2016版本類似,2017QS就業力排行榜選取了五項指標為大學進行比較。其中“大學的全球僱主聲譽”佔30%,“校友成就”佔20%,“企業合作”佔25%,“校園僱主招聘活動”佔15%,“畢業生就業率”佔10%。

  QS在官網解釋,為了調查畢業生在僱主中的口碑,他們在全球進行了調研,並考察了37000余名僱主的意見。他們調查了21000余名世界上最有創造力、最富有、最有企業家精神和最熱衷慈善的成功人士的教育背景,以此來了解哪些大學培養出了改變世界的畢業生。2017版本的排行榜中,QS考察了高校與2000余家全球頂尖企業的合作關係,這一數字是頭一年調研時的四倍。

  其實,就在QS發佈2017年排行榜的前幾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了他們的2016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這份排行榜的數據來自對全球2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大型國際企業的3500名招聘經理的調查。泰晤士高等教育從招聘經理口中了解這些企業偏愛怎樣的學生,並讓他們選出自己心目中培養出了優秀畢業生的大學,製作了榜單。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榜單裏,中國高校的成績就沒有那麼亮眼了。排名第一的是香港科技大學,世界排名13位;之後是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排名為17和37位。清華大學在泰晤士排行榜里落到全球第59位。

  但“頂尖一致”效應依然明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康橋大學這樣的老牌牛校,在兩個榜單中都毫不意外地身處前列。

  排行榜為何總能攪動一池春水

  其實,各類排行榜層出不窮,而高校和排行榜之間關係,可謂“相愛相殺”。

  先説“相殺”。高校對排行榜也有過從“漠然”到“抵制”的態度轉變。2007年,美國24所文理學院的院長在一封公開信中簽名批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提供誤導性資訊,拒絕參與“美新排行榜”;隨後,12名大學校長也表示不再參加該排行榜的同行聲譽評估,並呼籲其他高校響應,最後簽名響應公開信的高校達到65所。

  再説“相愛”。不可否認,排行榜其實對高校的發展戰略、人事及組織結構以及資源分配和資金募集都有影響。當年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國家級研究項目)首次發佈世界大學排名,初衷就是為了找到中國頂級大學在世界大學中的位置及其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參考。不少教育研究者

  分析世界上具有權威性的排名機構的指標和權重設計,來一窺“世界一流大學”究竟具有怎樣的特徵。2008年的一項國外研究表明,56%的受訪院校已經建立了一個正式的內部機制,以審查學校的排名和地位。

  這似乎也是種無奈之下的順應。同濟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張端鴻告訴科技日報,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速,在讀大學生人數規模擴大,輻射到龐大的學生家庭和校友群體,使得大學的興衰和個人榮辱密切相關。大學增值似乎就意味著個人人力資本的增值。再加上“九五”以來,國家連續幾個五年計劃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又實施了“211”和“985”建設計劃,國家和公眾也迫切希望看到建設成果如何,全球大學排名恰恰適應了這種需求。

  “其實最反感大學排名的主體就是高校。”張端鴻説,排名指標體系只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有利,更多類型的大學在這一評價體系下都顯得無所適從。但是隨著政府主管部門從最初的否定,到現在的採信,以及媒體對大學排名這項議題的追捧,大學逐漸被裹挾其中,無法自拔。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劉虹在《文匯報》上撰文指出,大學排名是一門生意,生意的背後就是利益相關關係。某大學排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給各個國家的頂尖大學提供診斷,為他們支招如何在排行榜上取得名次的進步。這家機構的排名診斷諮詢費一般幾萬美元。而某本土排名機構的收費價格則為諮詢一次5—6萬人民幣。

  “從權威性角度來看,並沒有國際組織或民族國家來給這些大學排名背書,他們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高等教育專業組織或行業協會的認可。支撐大學排名能夠維繫下去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就是公眾的關注和媒體的追捧。”張端鴻直言。

  誰有資格為大學排名

  張端鴻指出,對於掌握頂尖技術、輻射關鍵行業和領域的高校而言,他們並不需要大學排名來給自己背書。北師大就是師範教育的典範,北航就是航空航太領域的制高點。所以他們不會介意排名如何。但是,對於很多並不佔據制高點,本身還處於發展中的高校而言,通過改善大學排名的表現,確實能改變自身在國家或區域招生中的地位。例如武漢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都通過排名的改善,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

  “親近大學排行榜其實是有利有弊的。有利之處是大學可以因為排行榜位置上升而獲得更大的傳媒影響力,但業內人士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場什麼遊戲,有時這些做法還會受到專業人士鄙視。”張端鴻坦言。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旺曾撰文建議,對於高等院校來説,既不能無視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讓排行榜牽著鼻子走。他表示,大學排行榜之所以受到社會的熱議和學生及家長的青睞,是因為在高校和社會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大學排行榜不過是較好地滿足了公眾對於高等院校相關資訊的需要。他認為,高校可以通過資訊發佈、招生宣傳和設立校園開放日、加強高校與學生及公眾的溝通和交流,增進學生、家長及社會對大學的了解、理解與信任。

  張端鴻也指出,政府應當大力推進資訊公開和數據開放,扶持真正的社會第三方和專業組織來提供非營利性的大學評價。

  他透露,國家準備成立獨立於教育行政部門的國家教育評估院,這將會是具有較強公信力的第三方。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