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求職調查:一線城市打拼疲憊 寄望二線城市

2016-11-14 09:32:07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回國後,大多數海歸都希望能夠在一個寬廣的平臺上施展身手。

  來源標題:海歸求職調查:一線城市打拼疲憊 寄望二線城市

  回國後,大多數海歸都希望能夠在一個寬廣的平臺上施展身手。所以一直以來,他們更傾向於投身一線城市。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上廣深”逐漸成為一線城市的代名詞。

  但由於一線城市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三線城市機會少以及二線城市經濟也在快速發展等原因,不少海歸將目光移向了二線城市……

  一線城市帶來的困惑太多

  由於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工作機會多、發展空間大,不少海歸在回國後會優先考慮在這幾個城市求職,但當他們開始在一線城市生活和工作時卻遇到了不少煩惱。

  朱一丹曾就讀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回國後她選擇到北京工作。“北京的交通非常擁堵,短短幾公里的路有時能堵上好幾個小時。而且秋冬季節的天氣很糟糕,經常會遭遇‘霾伏’。這些生活中的細節很容易影響到我上班時的心情。”朱一丹説道。

  彭圳培(化名)曾就讀于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回國後他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待過,現在深圳工作。當談到為何只到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就業時,他稱這幾座城市有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工作崗位。但當求職者都涌向這些城市,很容易出現人才飽和的情況,職場競爭也異常激烈。為了在一線城市立足,彭圳培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也感到了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他説:“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深圳,我每天都得在高峰期乘坐地鐵上下班,經常被擠得無處可站,有時甚至臉都貼到地鐵門上了。並且深圳的生活成本非常高、節奏也很快,我經常因此而煩惱。同時,深圳高企的房價也正在阻礙著我們這些年輕人在這裡紮根。”

  “疲憊”是不少在一線城市打拼的海歸的心聲。正因為此,一些海歸將目光投向了二線城市……

  寄望于二線城市前景

  海歸投身於二線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看好那裏的發展前景。

  陳志浩曾就讀于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攻讀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成都,準備創業。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樞紐城市,是西部經濟重鎮、“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我在成都長大,非常清楚這座城市的優勢所在,也非常看好它的發展前景。成都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但許多領域還有待開發,是一片藍海。”陳志浩説,“比如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地勢低平、土壤肥沃,這為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成都有不少旅遊勝地,如都江堰、九寨溝、黃龍等,這非常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並能帶動相關産業。隨著成都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網路的覆蓋,其輻射力將日益增強。”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下,不少二線城市已經栽好了“梧桐樹”,只待“鳳凰”來——通過大手筆的招才引智政策吸引海歸前來創新創業。比如:設立留學(課程)生創業園區、項目孵化平臺等,為海歸提供資金扶持、創業指導以及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等。這也是海歸投身到二線城市的原因之一。

  李志鋒曾就讀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回國後他落戶于重慶。“在重慶創業初期,我曾參加過‘泛海揚帆——重慶大學生創業行動’、‘留學人員回渝創業支援計劃’等活動,共計獲得創業資金36萬元。這筆資金給我的創業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更適應二線城市環境

  除了以上原因,海歸選擇二線城市還考慮到了其他因素。

  “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有著適宜的氣候、優良的空氣品質以及悠閒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都的生活成本較低,這是它相對於一線城市的優勢。較低的房價也讓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比較能接受。”陳志浩説,“選擇在成都紮根,很大程度上也有工作和家庭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成都是我的家鄉,北上廣深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離成都太遠了。畢竟父母都在成都,我想離家近一些;其次,在家鄉創業我的心裏更有底。一來我熟悉當地的環境,二來在成都積攢下來的人脈能夠為創業提供幫助。”

  一些海歸因為曾在二線城市讀大學,回國後也會選擇回到大學時期學習生活的地方,落戶于這座城市。從本科到碩士期間,李志鋒就讀于重慶大學,學習應用物理專業,後來他前往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先是在北京創業,但兩年後,他選擇搬到了重慶。“我之所以選擇到重慶創業,是因為對這裡非常熟悉。雖然我不是重慶人,但我在重慶生活過很多年,這裡可以説是我的第二故鄉。而且在重慶創業,成本相對較低。”李志鋒説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