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數據稱2015年本科畢業生平均薪酬為4010元

2016-10-31 16:58:58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2015年,高校畢業生在東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58.8%,在地級以上城市就業的比例為84.5%,在新興服務業就業的比例為26.0%,在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合計為36.0%,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的比例為73.4%。

  □畢業生的跨省流動比率仍會居高不下

  □畢業生換行業、換單位的平均次數會越來越多

  □第三産業屬於服務業,將成為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

  □學校“層次”越高,流動比例越大

  □東部地區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處於有利地位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主要表現為三個特點:一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二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是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經濟增長來看,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新低,僅為6.9%。這一數字不僅是“十二五”期間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來最低的。從産業結構來看,2012年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佔比最大的産業,2015年第三産業佔據半壁江山,佔比達到50.5%。從驅動要素來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大量資金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創新驅動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一種選擇,而是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和挑戰。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高校畢業生規模依然保持著上升的態勢,2016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65萬人,再加上以往累積的待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究竟如何,需要用數據説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每次調查的樣本量在兩萬人左右,截至2015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共調查了約14萬名高校畢業生。基於這些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描述和計量回歸分析結果,筆者認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以下十個主要特點。

  畢業去向更分散

  從歷次的就業調查結果比較看,201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有明顯的不同:第一,呈現出已確定單位比例與待就業比例“雙降”的現象。2015年已確定單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調查中最低的一年,這與經濟增速最低是一致的,反映出經濟發展狀況對就業的顯著影響。而在經濟形勢嚴峻、就業困難加大的情況下,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更加重視,積極引導學生採取多種形式就業。因此,2015年畢業生的待就業比例僅為12.8%,也是7次調查中最低的一年。第二,2015年自主創業的比例達到新高,為4.6%。在國家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的背景下,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離校後進行自主創業,反映出相關創業政策的有效性。第三,2015年出國出境的比例也達到新高,為5.8%。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許多家庭有能力資助子女出國留學(課程)。歐美高校也歡迎中國學生留學,不僅可以招收到優秀學生,還可以大幅度增加學費收入。此外,2015年升學比例和靈活就業比例也是歷次調查中最高的。總體來看,畢業去向表現出更加分散化的特點。

  各學歷層次的初次就業率差異變小

  在高校擴招初期,畢業生離校時的落實率(指落實畢業去向的比率)呈現學歷越高則落實率也越高的特點。隨著近年來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和專科生在高校學生中佔比的下降,各學歷層次的落實率呈現趨同的現象。從2015年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落實率差異不大,都在80%以上,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6.1個百分點。專科生的落實率最高,為87.4%;其次是碩士生,為84.5%;第三是本科生,為81.5%;博士生的落實率最低,為81.3%。各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供求關係是不同的,學歷層次上的高低並不能決定相應落實率的高低。

  民營企業就業機會與收入水準不一致

  經濟發展狀況是就業機會和工作狀況的決定因素。東部地區的高校因地緣優勢在畢業生求職中處於有利地位。在東部地區、大中城市、新興服務業(金融和IT)、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的畢業生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而這些地區、城市、行業、部門、崗位確實也是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就業機會與收入水準不一致的是民營企業,吸納了最大比例的畢業生,可是平均收入卻不高。

  2015年,高校畢業生在東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58.8%,在地級以上城市就業的比例為84.5%,在新興服務業就業的比例為26.0%,在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合計為36.0%,從事管理和技術工作的比例為73.4%。

  從事專業技術崗的比例大幅下降

  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趨向多樣化,表現出技術類、管理類、服務類三足鼎立的特徵,而從事一線生産工作的畢業生依舊很少。2003年,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從事專業技術崗位(51.9%)。2015年,從事專業技術崗位的佔比大幅度下降到28.8%,減少了23.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從事技術輔助、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服務工作的佔比也都達到兩位數,從事一線工業生産和農業生産的佔比也比2003年有所上升。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