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香菇等網路熱詞頻出 中小學生怎麼防?

2016-10-16 17:10:52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漢語言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人文和典故。遏制庸俗網路語言的污染和浸淫,保護漢語言純潔,是每個使用者應盡的義務。社會輿論應當多宣傳,授業師者應多鼓勵,家長學生應多使用真正體現中華文化歷史、人文、典故的優美字句,保持漢語言的良性發展、更好傳承中華文化,還中小學生“清新”語言環境。

  近日,“藍瘦”、“香菇”等網路熱詞刷爆各大朋友圈,再次燃起人們對網路熱詞的追捧。多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路熱詞的流行深刻影響並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趨勢,網路熱詞很好地記錄並反映了人們對新事物、新業態所産生的新觀念,説起來朗朗上口,更接地氣,用起來得心應手,更易被接受。也有很多人認為網路熱詞的流行是對傳統語言習慣的一種衝擊,粗鄙、低俗的網路用語更易對漢字文化的傳承産生不良影響,特別是網路熱詞在中小學生間的傳播,讓人擔憂。

  漢語言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人文和典故。漢語言的“學”體現在漢字“橫、豎、撇、捺”的習寫,漢語言的“説”在於“音、調、聲、韻”的變化。每個牙牙學語的孩童,從出生就在模倣父母的話語,進入學校學習後,通過對簡單偏旁、部首到字體的正確“習寫”,和對聲、韻母到音調的標準“學説”來掌握語言的要義,這種掌握將成為日後讀、寫、聽、説等高級技能的基礎。而網路用語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長期形成的習慣。“難受”變成了“藍瘦”,“想哭”變成了“香菇”,小學生會疑惑到底誰對誰錯?“小鮮肉”為什麼不是肉,“怪蜀黍”為什麼不是米,恐怕老師也很難做出解釋。

  而讓中小學生具有“百毒不侵”的體質,或者提供一個自動隔離的“語言濾網”並不容易,畢竟網路的影響已經沁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毛孔中。在現行的文化背景下,實現“吸收並蓄”的語言凈化更需要社會、輿論和家長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國家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網路、廣告、媒體、刊物等中小學生日常接觸的文化領域,嚴控以吸引眼球為噱頭的諧音字替換和同音利用的低俗、粗鄙的網路熱詞推廣。目前,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每年會出臺相關年度報告,關注相關用語的使用情況,有關法規條例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過程中。

  同時,遏制庸俗網路語言的污染和浸淫,保護漢語言純潔,是每個使用者應盡的義務。社會輿論應當多宣傳,授業師者應多鼓勵,家長學生應多使用真正體現中華文化歷史、人文、典故的優美字句,保持漢語言的良性發展、更好傳承中華文化,還中小學生“清新”語言環境。

  最重要的是,廣大教師和家長應承擔起對諧音、多音、錯字進行辨析,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語言文化諸如成語典故、名俗文化等的培養和熏陶等責任,形成中小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所謂的網路語言衝擊也就不攻自破了。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