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2016-10-14 13:52:5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9月25日,72歲的楊素蓮在家中自學數學題,晚上倩倩回家後,她要給孫女補課。楊素蓮拿出一個孫女寫過的筆電,上面有一篇散文《那些時光》,倩倩寫道:人的一生有許多時光,有些時光讓人難忘終生,有些時光你會轉眼忘記。

  原標題: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72歲的楊素蓮每天都像個小學生一樣,坐在桌前學習。

  面對吃飯忘付飯錢的健忘老人,餐館老闆表示出極大的友善與寬容;面對一個無親無故的棄嬰,已是退休之年的老人為她治病並主動承擔起撫養責任。

  26日下午,天氣晴朗,成都武侯祠附近一小區,72歲的楊素蓮正在自學初中數學。

  同位角度數相等、內錯角相加為180度,同旁內角又怎麼算?“鬧不太明白。”楊素蓮皺了皺眉頭,合上了孫女的數學試卷。

  “呲!”木椅摩擦地面發出刺耳的聲音,她挪動椅子起身去拿客廳書架上的資料,順便取放大鏡,“書上字太小看不清。”在起身瞬間,她又突然坐下,“一坐就是3個小時,關節有點痛。”她挽起褲腳,用佈滿皺紋的手慢慢揉著膝蓋。

  從去年開始,“孫女”倩倩讀初中,為了給倩倩補課,楊素蓮也重新開始學習初中數學。在她們的戶口本上,倩倩和戶主楊素蓮的關係寫著兩個字:代養。

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9月25日,72歲的楊素蓮在家中自學數學題,晚上倩倩回家後,她要給孫女補課。

  不解之緣

  幫人抱孫女結果抱到個棄嬰

  26日下午,在成都租住的房屋裏,楊素蓮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泡了一壺茶,茶葉是昨天一個學生送來的。“味道不錯”,她端起茶杯咂了一口,慢慢聊起了倩倩的身世。

  楊素蓮清楚記得,那一天是2003年7月7日。下午4時,已經退休的她,在老家達州通川區醫院門口,碰到了一位熟人。兩人正在閒聊,一位陌生老太太抱著一個女嬰迎了上來,“麻煩幫我抱一下孫女,我進去上個廁所就出來。”

  醫院大門旁邊就是廁所,楊素蓮沒有多想,接過了熟睡的孩子。一番左等右等,老太太一直沒有出來,她跑進廁所查看,人已經不見了。

  在女嬰的襁褓中,楊素蓮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女生於2003年5月27日中午12時,我大學畢業到深圳打工,碰到一個台灣男人,當時對我非常好,所以有了小女。後來那個男人因事不見了,我無法找到他,我為了生活無法養小孩,請好心人一定好好養大。”

  現在,這張紙條的複印件被楊素蓮鎖在櫃子裏,原件她交給了民政部門。記者看到,這張複印件已經泛黃,上面的字跡歪歪斜斜。

  她用退休工資治好孩子的病

  原地徘徊許久,楊素蓮撥打了報警電話,警方趕到後,把女嬰送往了兒童福利院。

  “孩子頭頂有很多包塊,可能是得了病。”楊素蓮説,當晚女嬰哭了一夜,抽風不斷,醫生檢查後説,要想治好孩子,至少需要一萬元。

  後來,楊素蓮在孩子襁褓中又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5月29日早上6點鍛鍊,見一女嬰啼哭,孩子有病我也無法撫養。她明白了,原來是那位老太太先撿到孩子,發現有病,又將孩子遺棄了。

  一萬元,在當時並不是個小數目,他們兩口子的退休工資一個月總共也就兩千元左右。“畢竟是一個生命。”他們沒有太多猶豫,把單位發的工資卡交給了醫院,治病前後一共花了1.1萬元。

  孩子治療的同時,楊素蓮找到達州當地媒體求助,希望女嬰的家人能夠把孩子領回去。但消息如同泥牛入海。

  一來二去,她動了惻隱之心,想收養可憐的女嬰。但老伴強烈反對,“老伴説我們年齡本來就大了,六十多歲了,怎麼可以再收養一個小孩?”但執拗的楊素蓮,堅持了下來,説服了老伴。在民政局辦理了代養手續,給女嬰取名“倩倩”。

  在一家人的戶口本上,倩倩和楊素蓮的關係欄裏,也寫著代養。達州市通川區公安機關、民政部門、西城街道辦也出具了證明,證明倩倩係被遺棄,現交由她撫養。

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楊素蓮在家中做倩倩拿回來的試卷。

  撫養之苦

  不忍告知真相 編造善意謊言

  時間一晃而過,當年的棄嬰在楊素蓮的悉心照料下,如今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

  楊素蓮退休前是名小學語文老師,她和老伴有一個兒子,在北京工作,孫子今年11歲。兒子工作很忙,孫子也就讓老兩口帶著,倩倩和孫子從小就成了玩伴,親如姐弟。

  從收養倩倩開始,老兩口就下定決心,不告訴倩倩真實的身世。因此,他們一直告訴倩倩,父母在國外工作,所以不能回來看她,要等到她大學畢業,父母才能回國。“我想等倩倩大學畢業,再告訴她真相。人長大了,也容易接受一點。”從小到大,倩倩總是不停地追問“爸爸媽媽去哪了”,每到此時,老兩口都會拉住倩倩,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段善意的“謊言”。

  紙永遠包不住火。今年暑假,楊素蓮生了一場病,在醫院住了好幾天。看著病中的奶奶,13歲的倩倩再次追問自己的身世。思前想後,楊素蓮把身世全告訴了倩倩,“倩倩在家哭了整整一天,當時我真的好怕她做傻事。”

  自學初中數學只為孫女補課

  4年前,兒子把二老的戶口遷到成都,倩倩也跟著過來了。去年,倩倩進入成都一所重點名校就讀,成績優秀。

  雖然並非親生,但自小開始,楊素蓮一直為孫女安排上補習班。上初中後,她又給孫女報了幾個補習班,“一個小時三百元,確實有點貴。”

  為了倩倩的成績,楊素蓮從去年開始自學初中、高中的數學。“我學明白了,才能輔導倩倩做作業。”楊素蓮當過語文老師,語言方面沒有多大問題,但數學卻是個大問題,“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讀大學學過,但都忘得差不多了。”

  已經72歲,眼睛不太好使,倩倩從學校拿回數學卷子後,楊素蓮總是挑出後面的幾何題,拿著放大鏡,自己在草稿本上,先計算一遍。等倩倩週末回家,她再督促倩倩做一做卷子,不懂的再慢慢講解。

  一套卷子有20道幾何題,她自嘲道,自己上了年紀,一般要花兩個小時才能做完,遇上不懂的,還要翻閱資料。有時候,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關節不好,起身了還得先緩一陣。

72歲老人自學數學 為收養13年的孫女補課(圖)

  楊素蓮拿著放大鏡查閱詞典。

  老人心願

  作為最親的人 陪伴孫女走完高中

  13歲的倩倩正處於青春期,為了不打擾她,記者並未近距離接觸倩倩。談到這個特別的“孫女”,楊素蓮一臉幸福。

  小時候,楊素蓮帶著倩倩去公園散步,為了培養孩子的思維,她總會指著飄下的落葉教倩倩:你看那樹上飄下的落葉,像飛翔的蝴蝶,隨季節生長、凋零……如今,倩倩已經13歲了,在文學方面已經能寫優美的散文和詩句。她還在學著寫小説,在網上也有發表。

  “太婆為人很好,很友善。”楊素蓮所在社區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倩倩的確係被遺棄,被老人收養至今,為了幫助倩倩,社區已經為她申請孤兒補助,每月發放750元。

  楊素蓮拿出一個孫女寫過的筆電,上面有一篇散文《那些時光》,倩倩寫道:人的一生有許多時光,有些時光讓人難忘終生,有些時光你會轉眼忘記。對於我,我的父母就是後者……

  楊素蓮説,在倩倩心裏,他們老兩口可能才是她最親的人。所以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陪伴倩倩走完高中。 (文中人物係化名)

  第一評

  善意而不刻意,真好

  李曉亮先抄一段兒臺詞:這些人和他毫無血緣關係,他依然可以保有一份善心和孝心……我現在明白,這個關係,不光存在於官場商場,更滲透在人性裏。因為這是中國千百年來,倫理道德和情感的連接。

  這段話摘自《中國式關係》大結局,算是主創對片名蓋棺定論的終極定義吧。雖然有評論稱,劇中的馬國梁,好得甚至都透出不真實,但看了近日網路瘋傳的一頓飯錢照出的“成都好人”;看了退休老太堅持收養棄嬰,年逾古稀後仍自學數學想幫助一下孫女,你能説“馬國梁”只是劇中一個虛幻形象麼?你會不會明白,“中式關係”的精髓,就是融入骨血的慈心善行、倫理人情?

  有時,正因收養棄嬰的楊老太,還有“寧舍一頓飯、不讓老人難堪”的冒菜、勾魂面老闆們太少,我們才本能地覺得那些真善美義舉,隔老遠就能聞出“雞湯味”。“雞湯”污名化,也是因雞精兌多了。好人善舉,發乎本能,就是沁心暖胃的雞湯,多喝有益。

  在“中國式過馬路”刷屏後,説實話看到“中國式關係”劇名時,第一反應就是官商勾結、蠅營狗茍那一套。不得不説符號化的“馬國梁”,刷新了認識,原來人與人間還存留著這麼一份摯誠乾淨的關係。

  成都好人,中國好人,其實就在身邊,見義勇為的彭州藍衣哥、仗義施援的尼泊爾地震施粥成都老闆,還有“老吾老”悉心照料外地老人的成都蒼蠅館子,“幼吾幼”退休後收棄嬰的楊老太……這些好人疊加的力量,不可小覷。事兒雖小,但正是這種不經心不刻意的行善,才真實而震撼。

  來源:華西都市報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