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就有很多留學公司開始力推低齡留學産品,説留學行業已經開始了低齡化留學熱,直接導致現在的高中校代比學生還多。有的代理2-3所學校,有的20-30所,個別大的校代可以代理上百所。但是大家代理的學校大多重復,即使不重復也沒有什麼差異性。
再看五花八門的宣傳留學低齡潮的海報...我想問——留學真的有低齡化熱潮嗎?或者説,這只是一個偽命題而已。
留學低齡熱,只是一個幻覺?
2014年7月美國IIE發佈的報告《Charting New Pathways to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中的一組數據:截止到2013年10月,中國在美國的全部持有F1簽證的在美入讀中學(7到12年級)的中國學生為22558人,加上持有J1簽證的在美入讀中學的中國學生為1004人,總計23562人,在所有在美國就讀中學學生中佔比4.3%,總計23562人。
而同期在美國入讀高等教育的中國學生的數量為235,597人,接近10:1。這裡的數據全部都是在美就讀的學生,而非2013年新招學生。肯定會有很多人非常驚訝,怎麼這麼少?!那麼13年是這個狀況,現在又是什麼狀況呢?
我們接下來再看一組來自於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的數據:
我們從上圖數據可看出,在美國就讀高中(持有F1或M1)簽證的國際學生數量為62,386人。這個國際學生的總和也比我國在美國就讀高等教育的學生少了不知道多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搜尋《門戶開放報告》中的數據)那麼我們看到了國際學生的總數,我們中國學生到底是多少呢?
《華爾街日報》2015年12月17日發佈的文章《U.S. Schools Draw More Chinese》中顯示: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數據來源於美國國土安全局,截止至2015年11月在美全部持有F1或M1簽證的高中生為60,815人,其中中國學生為34,578人。而全部在美國讀書並持有F1或M1簽證中國學生總數為35萬人,也就是説在美就讀的高中生全部不足在美中國學生的1/10。
接下來再看看增長性。
自2013年10月到2015年11月兩年間的時間,中國在美的中學生從22,558人增長至34,578人,增長率為53%,增長個數為12,020人。看過《門戶開放報告》數據的應該知道,這個數量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增長的數量完全是不能比的。且這還是兩年間增長的數字,平均每年只有6000人的增長。
所以,所謂的留學低齡潮可能還並沒有到來。
留學低齡熱潮的幻覺來自哪?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1)有個別具有一定話語權的機構或個人製造了熱點,讓低齡化概念得到了空前的曝光;
(2)留學機構對高利潤率、高單價産品的訴求。留學市場的發展,低齡化産品越來越多樣化,高附加值産品漸漸增多,以及上下游高附加值産品也越來越多,也就是除了留學還有高收費的培訓和境外服務,一句話,就是收費越來越高。但是整體的客戶群體數量在這裡擺著,市場潛力很小,很容易達到市場瓶頸。
(3)一線城市的戶籍控制帶動了一定的出國熱潮。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對學籍的限制,也造成了很多在北上就讀的學生被迫出國,直接導致了一個小的中學出國熱潮,某種意義上也誤導了大家。
那麼未來低齡留學趨勢又會怎麼發展呢?會不會有真正的熱潮到來?個人認為熱潮到來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去國外讀高中對學生的家庭的經濟狀況要求非常高,比如去美國讀高中的學生,每年40萬左右的開銷,一個學生少説也要有小200萬的中學讀書支出,在這之後還有本科,又或者還有研究生的升學需求。而這直接取決於我國整體的經濟大環境,也就是説我們創造新富裕階層的數量。如果富裕人群的數量不變,還是那些人,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出去讀書了,他就沒有讀中學的需求了。就好像礦藏一樣,單一消耗,在沒有發掘新的礦藏的前提下,只能是越挖越少。
另一方面在我們國內以空前速度建設的國際高中或者公立高中開設的出國班,他們無疑吸引了不少本身有出國讀中學意願的學生,從本身不多的出國讀初中的群體中分流了很多學生。
如果低齡化趨勢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那未來狹義留學市場上重點項目又可能是什麼呢?我認為會是本科業務。
低齡化的“熱潮”其實是一個市場培養和餘熱階段,最終培養的客戶,都被大學申請業務給收割了。而大學申請業務也跟中學業務類似,都是高溢價産品,收費高,上下游産品需求豐盛,群體巨大。而研究生群體,收費低,低溢價,上下游産品需求量不大。換句話説研究生的“屌絲客戶”佔比高。
所以,低齡化本身不是未來方向,未來的中堅業務還是本科和研究生,且以本科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