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據網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年來,不少高校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體驗,方式方法上不斷的翻新。學生們在老師“若即若離”的保護下,完成著各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考驗的是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吃苦能力等。
從7月16號開始,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的27名95後大學生來到了北京,開始“就業體檢”暑假實踐活動。他們要用兜裏僅有的50塊錢,在北京吃、住、行,自己找工作掙錢,生存15天。現在,活動已經結束。他們做到了嗎?遇到了哪些困難?對於這樣的實踐方式,我們應不應該提倡呢?
英語專業的宋曉靜來北京之前就早早的做了準備,在一個北京兼職微信群裏,她得知一個運動品牌廣告的拍攝需要群眾演員,她説:“那天我正好沒有找到工作,就想去體驗一下這個工作,我看他工資還行,有70塊錢。”
宋曉靜説,要想用兜裏僅有的50塊錢在北京生存15天,他們必須做的就是每天找到一份能夠日結工資的工作。這15天,學生們住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棟住宿樓裏,條件十分簡陋,“四人間,沒有空調,只有一台電扇,只能吹到下鋪的同學。上鋪的是吹不到的。”
他們每天早晨6點起床做操,晚上9點開會,分享收支情況和一天的感受、經驗,集體唱歌互相鼓勵。他們做過英語助教,賣過報紙、看管過實驗室、發過傳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痛並快樂著”,是他們普遍的感受。
宋曉靜跟記者説:“雖然挺辛苦的,但是有種痛並快樂著的感受。既然都來到了北京,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取得一點成績,如果就這樣隨便的回家了,那不就失去了參加這次活動的意義了嗎?”
宋曉靜説,這次體驗活動,有收穫也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思考,“一件事情肯定有雙方面的,總體而言我覺得挺值得,我覺得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可能我想做一些其他工作,但是因為條件不允許,我就幹不到其他技術含量稍微高一些的工作。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在生存中找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