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深夜,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第100次發射任務,刷新世界航太發射紀錄。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一片見證了中國航太一次次跨越和成功的發射場。它是我國四大航太發射場中承擔商業航太任務的主戰場,更是我國深空探測的福地,我國探月工程的嫦娥衛星都是從這裡奔向月球的。然而,這裡也遭遇過失敗和挫折。
出人意料 長征三號乙首飛失敗
1996年2月1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一次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這也是我國的長征三號乙的首飛,這在當時原本是一次穩妥的發射,可是最終的結果卻出乎現場所有人的意料。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門口有一片空地。1996年,首飛的長三乙火箭在發射後,脫離既定軌跡,就撞在這片土地上。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年,但當年那次沉重的失敗留下的遺跡,仍然像一塊已經癒合的傷疤,記錄著這裡航太人的痛,也記錄著中國航太艱難的成長。
龍樂豪院士,是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對於那次失敗,龍樂豪院士很痛心,他説“因為我們好不容易贏得了一個國際通訊衛星組織的發射服務合同,發射一個美國人的衛星。這是我們這個火箭系列,第一次發射外國人衛星,當時是全世界直播。”
尋求失敗原因 研製人員挑燈夜戰一個月
發射前,龍樂豪院士和研製人員滿懷信心,沒想到卻是以失敗告終。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龍樂豪院士當時連問自己三個為什麼。是設計錯誤嗎?還是製造缺陷?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為了這些為什麼,龍樂豪院士和研製人員點著蠟燭開著應急燈,連夜開始尋求答案。有人回憶説,龍樂豪院士在那一夜之間白了頭。
這樣煎熬的夜晚,研製團隊經歷了一個多月,最終,發射失利的原因水落實出。問題,出在一個焊點上。
“一個製造的工藝品質大概有缺陷。兩個不同的金屬焊在一塊,直徑多少呢?只有我們頭髮的幾十分之一,起飛之前三秒鐘就已經有脫開的跡象,1802火箭一點火、一振動,很快這個導線,這個結點就開了”,龍樂豪院士説。
龍樂豪院士:失敗就是差一點的成功
慘烈的事故,帶給整個航太事業嚴重的衝擊,讓中國的對外商業發射業務跌入谷底,也讓火箭的研製人員重新認識了航太,這個巨大體系工程的複雜性和嚴密性。
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 龍樂豪院士:
失敗,就是差一點的成功,成功就是差一點的失敗。這根導線如果它再延長1500秒再壞,也就是25分鐘左右,這一次發射絕對是非常漂亮的、圓滿的、成功的。遺憾的是,它就差這麼1500秒左右。
長征二號E運載火箭 點火後突然出現意外
失敗不止這一次,1992年,同樣是電視直播,同樣是首發,長征二號E運載火箭在發射塔架上發生了險情。當點火密碼響起後,意外出現了。
火箭點火卻沒有起飛的畫面迅速通過電視直播傳到了千家萬戶的螢幕上。曾參加這次發射任務的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毛萬標,就深切體會到了這次任務帶來的壓力。他説:“我們也是參加工作不久,也充滿熱情,結果火箭出現了緊急關機,很多不同的聲音也傳到我們這裡,寫信,寄到發射場,幾千封是有的。一個大學生寄的説'長城奇恥,國人心寒'。”
一組口號 鼓勵中國航太人走出低谷
上世紀90年代的多次事故,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國際商業發射任務受到重創,不少發射合同中止甚至取消。在那個時代投身航太事業的毛萬標清楚地感受到,這也是整個中國航太的低谷期,大家對航太的高風險和航太發射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其次,在人才保留上做得也不夠,導致很多年輕人不太願意留在這個事業中去。
和毛萬標一樣最終選擇留下來的航太人,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重新開始,為航太事業的崛起奮鬥。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對航太事業嚴苛的品質要求。就在那時,這樣一組口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並一直保留了下來:顆顆螺釘連著航太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
從1996年底開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連續78次成功完成發射任務。22日,發射中心的發射次數更是超過了100次,實現了航太發射的高密度和高成功率。
毛萬標説,“這三位數也不容易,是40多年的時間,兩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更關鍵的是100次發射任務中,我們通過中間甚至有些挫折,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