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員太空當“菜農” 體檢發現兩條“動脈”

2016-11-14 11:59:40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11月13日,距離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已經過去了20多天。”  11月11日這天,景海鵬和陳冬主要做了一些常規照料工作,包括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

  我在太空當“菜農”

  11月13日,距離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已經過去了20多天。航太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上過得咋樣?任務進行得順利嗎?

  每天至少花10分鐘來照料生菜

  天宮中的宇航員,此次上天有一項“種菜”的任務。景海鵬和陳冬將在30天的時間裏,栽培生菜這一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蔬菜。

  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環控生保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隆基介紹:“選擇栽培生菜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長週期是一個月,這一次在軌時間恰好是30天;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種植技術比較成熟;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後續的在軌實驗中可以作為食材;四是生菜是比較常見的植物,有利於進行科普宣傳。”

  11月11日這天,景海鵬和陳冬主要做了一些常規照料工作,包括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他們會利用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説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於植物的成長。景海鵬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就像是太空的‘農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來照料生菜。”

  另外,在太空種生菜使用的基質和地面的土壤不同,太空中用的是蛭石。王隆基説,蛭石是一種礦物質,它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其中傳導非常均勻;另外它密度小品質輕,便於攜帶上天。

  植物栽培從宇航員進入組合體的第二天就已開始,他們首先需要安裝栽培裝置,就像搭積木一樣,把裝置的各個部件組裝成一個白色箱體。王隆基介紹:“白色裝置的固件是3D列印的,都是尼龍性材料,比較輕便,白色和綠色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視覺效果也很好。”

  接著就是澆水、播種、鋪保鮮膜等工作。在進入組合體的第五天早上,種子發芽了。景海鵬在日記中寫道:“當時我和陳冬兄弟都非常高興,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地面工作人員。我們拍了很多照片,還跟生菜芽合影留念。”

  種子發芽後,航太員會把安裝在白色裝置頂端的燈打開,給生菜提供光照。燈光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合而成的,主要偏紅色。王隆基説,生菜對紅光吸收效率非常高,在紅光照射下生長得很好;採用綠光是因為它照射到生菜葉上,視覺效果非常好;藍光則是對植物形態舒展具有較強作用。

  生菜進入成長期後,在光照的作用下,就開始變綠了。景海鵬寫道:“到今天為止,在我們親手照料下的生菜,已經長得很好了。我們看著它們一天天成長,很有滿足感。”

  “下週二,是我們在軌種植蔬菜的最後一天,到時候我們會進行植物採樣,把生菜的葉子和根莖剪掉,放到低溫儲蓄裝置中,再把它們帶回。”景海鵬寫道。

  王隆基説:“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暫時不讓航太員食用。我們要把植物採樣帶回來,進行生物安全性檢測。只有檢測合格後,我們才會在下次實驗中考慮讓航太員食用栽培的蔬菜。在軌植物栽培技術,是未來長期太空載人活動、深空探測等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將來我們還會做其他物種的大面積栽培實驗,通過幾輪實驗,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長的規律,便於以後在空間站種植種類更多、面積更大的植物。”

  天宮二號更舒服,佈局、裝修都非常好

  景海鵬的第一篇“太空日記”是在組合體裏的第一天寫下的。“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這次飛行是我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太飛行,景海鵬和陳冬的在軌飛行時間長達33天。駐留太空期間如何生活無疑是大家所關心和好奇的。

  “很多人問我們睡覺、吃飯的情況。工作比較飽滿,現在特別想睡覺。早飯和午飯是合併吃的,因為前期在對接,進入組合體,工作比較忙,所以沒有時間吃飯。我們準備晚飯好好吃一頓。早飯和午飯主要吃的是一些即食食品,零食吃得比較多,主食吃得比較少。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我們準備晚上補上。”景海鵬寫道。

  據了解,飛行期間航太員將實行每週6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太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介紹,“神十一”航太員的食譜是5天一個週期。飛行後期,會適當安排低膳食纖維的食譜,增加複合營養素的補充。地面人員記錄航太員的進食情況,定期評估,必要時也會提醒該吃什麼、吃多少。準備的食品比以前的太空任務更加豐富,更符合航太員的飲食需求。地面科研團隊給航太員配置了主食、副食共六大類100多種食品,能吃到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類似甜點的烘焙食品。

  第三次上天的景海鵬覺得,相比天宮一號,天宮二號更舒服,佈局、裝修、顏色搭配都非常好。航太員會根據任務的需要穿上不同的衣服:有上天穿的壓力服、在天宮裏大部分時間穿的是艙內工作服,還有騎自行車和跑步用的運動服、便裝等。

  通過實驗收集失重時的身體變化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航太員進駐天宮二號後,會開展多項在軌的試驗:首次開展我國航太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可以實時檢測航太員心肺功能;參與多項應用載荷技術試驗,更換空間材料製備樣品,開展在軌維修操作,進行人機協同驗證……

  進入天宮二號的第三天,他們就做了一項在軌實驗——失重心血管研究實驗(簡稱CDS實驗),主要用來在軌檢查航太員身體的一些指標。陳冬把太空實驗的異質性和趣味性記錄在了“太空日記”裏。

  “CDS裝置上有一根心電信號線,這根線有4個探頭,連接在身上,測量我們的心率。在太空做CDS實驗和地面上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超聲。因為在太空中失重後,人的器官會發生一定的位移,所以在地面上很好找的位置,在天上就變得不太容易找,需要我們反覆地變換探頭來尋找它。這些設備測出的數據,主要是監控我們在太空中身體各項指標是否和地面一樣,哪些有變化,哪些沒變化。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到一些珍貴的數據,拿到地面以後,進行進一步分析,來得知我們身體在失重情況下一些細微的變化。”

  有趣的是,這一次,陳冬發現了兩條“動脈”。“平常我們做脖子的動脈檢查時,很明顯就一條動脈,但在天上發現有兩條。一開始我就找錯了,找成旁邊的靜脈了。因為到天上後,旁邊的靜脈也變得很粗,很容易搞錯。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天上做這個實驗,就是來對比,來找這些不同點,來研究大家在失重環境下一些不同的地方。”

  “進入太空後很多事情跟想像中不同。”陳冬在日記裏寫道,“第一次進入太空確實體會非常奇特,感覺剛開始自己的身體都不會控制了,已經分不出該怎麼走路,怎麼行動。還好有景師兄在旁邊幫忙,現在已經慢慢適應失重的感覺,也越來越感受到失重的樂趣。”

  (綜合本報記者余建斌及新華社報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