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衛星給天宮二號拍攝示意圖。央視截屏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天宮二號空間應用系統總體部獲悉,由中國科學院研製的天宮二號伴隨衛星于9月15日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入軌,經過約40天在軌貯存,于10月23日7時31分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在釋放過程中,航太員景海鵬和陳冬利用手持錄影機從艙內拍攝到了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下方百米之外掠過的視頻。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重約47kg,尺寸相當於一台印表機大小,具備高效軌道控制、靈活姿態指向、智慧任務序列處理和天地測控通信高速數傳的能力。相比神舟七號伴隨衛星,它體積更小、能力更強,具有高整合度、用途廣的特點,屬於新一代先進微小衛星。
伴隨衛星搭載了高解析度全畫幅可見光相機,堪稱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的“自拍神器”。本月底,伴隨衛星將通過多次軌道控制,再次靠近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組合體,並飛越組合體上空進行成像觀測。之後它將與天宮二號開展近距離編隊駐留試驗和航太新技術驗證試驗,進一步拓展空間應用。
■解析·伴星
“自拍神器”2500萬像素
天宮二號的這個無線遙控“自拍神器”上面裝載了兩台相機,一台是可見光相機,就像我們平時用的數位相機一樣,但是像素非常高,達到2500萬;另一台是紅外相機,能看到物體表面的熱分佈,用以觀察天宮二號是否有溫度異常升高或降低的情況發生。這兩台相機就像航太器的小護士一樣,對故障檢測非常有幫助。伴星可以通過太陽光獲得能量,靠複雜的機械運動調整自己的姿態和飛行軌跡,甚至還能通過增加不同的模組,完成不同的功能,這樣的微小衛星,其實也正在成為中國航太技術突破的新方向。據央視
■飛天·人物
幕後英雄“鐵俠組合”
飛船何時入軌、交會對接何時進行、某時段由哪個測控站跟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所有動作都在一對“鐵俠組合”的規劃和“翻譯”下注入電腦,確保地面對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的精準跟蹤與控制。
這對“鐵俠組合”,就是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負責規劃計劃工作的朱華和周佔永。
“俠之大者”,是朱華的電腦桌面簽名。所以,大家都稱呼他“朱大俠”;而周佔永,長得壯實,聲音渾厚,素有“鐵漢”之稱。
從神舟二號飛行任務至今,他們已是16年的老搭檔。在測控計劃崗位上,他們一起合作,通過一個個計劃、指令,將飛船送到指定的位置。
“我們的測控計劃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按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的飛行軌跡織成一個‘天網’,從而能有效地捕捉資訊。”朱華這樣描述他的工作。
“我的任務,則是在‘0’和‘1’構成的世界中,把各種指令‘翻譯’給電腦,讓它自動操作,這樣就能把人從繁雜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周佔永説,“如果不把任務輸入電腦,所有的指令都需要人手動發送,工作人員的勞動量將無法估計。”
“在載人飛行任務中,包括返回、緊急撤離等都有各種應急模式。任務中,可能一個小時涉及好幾十種模式,幾十萬條指令。這就需要形成週密的計劃。”朱華説。
由於有航太員的參與,載人交會對接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對故障處置的時效性要求也更高。這也就意味著,應急計劃的生成要求更加嚴格。
“應急計劃要保障航太員的生命安全和整個飛行計劃的完成,一方面要保證計劃本身正確,另一方面要確保計劃生成的快速、精確,絕不能出錯。”周佔永説。為此,周佔永和同事們制訂了20多種應急對接預案。
交會對接要對兩個飛行器進行跟蹤測控,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成倍增長,留給地面處理運算的時間很短。高速飛行的兩個飛行器對接時,對空中位置和姿態要求極高。注入電腦的指令必須環環相扣,稍有不慎就將影響任務全局。關鍵時刻的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都決定著航太員的安危。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隨著伴隨衛星的釋放,任務將涉及三個跟蹤目標。周佔永説:“我們需要對三個目標進行規劃,還有地面測控資源的規劃,配合天上三個飛行器的各種動作,雖然難度很大,但我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和信心。”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