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落下帷幕,據教育部發佈的消息,這次報名人數首次突破了200萬,比去年增加24萬,增幅超過13%,創下歷史新高。北京、廣東、新疆、江西等地均出現了20%以上的增幅,廣東增幅更是達到了38.5%,新疆達到32.18%。
研究生報名人數大幅增長與在職研究生首次納入統考有關,但是就業形勢嚴峻,無疑是考研人數增加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教育線上針對2017年全國研究生報考動機進行的一項線上調查顯示,有高達35%的被調查者選擇“本科就業壓力大,提升就業競爭力”。另外,還有19%的被調查者是“為了獲得學歷、學位證書”而考研。因“繼續深造,提高學術研究能力”考研的人佔31%。
説實話,大學生為提升就業競爭力而選擇考研,是一種再現實不過的考量。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創新高,本科學歷不斷貶值。很多本科生完全可以勝任的工作,也都要求應聘者具有碩士學位。碩士學位在很多場合下,已經不是什麼核心競爭力,而不過是就業市場中一張普通的入場券。雖然,碩士學位也不是包打天下,但是與含金量更低的本科學位相比,碩士至少有更多的選擇。
批評本科生為延緩就業壓力而考研的人,一是不能明白考研是本科畢業生面對就業壓力作出的理性選擇,二是無法理解本科生的就業處境,尤其對一些本科學校不太好的學生,考上名校意味著一種身份的躍升。如果真正理解本科生的就業處境,就不會講何不食肉糜的話。讀研而不提高自身能力,的確不能鹹魚翻身,但誰説讀研僅為混文憑,而不會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呢?
研究生錄取人數不斷增加,但真正為研究學問而讀研的人不多。近日有媒體刊文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回歸研究性,不管是對於側重理論的科學學位還是側重應用的專業學位,這一屬性不僅意味著其教學、科研等各個環節都要以研究為中心,也意味著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最需要培養和具備的素質。
我國高校對碩士研究生的定位通常可見類似表述:“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研究生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精英群體的時候,這種定位是符合實際的,但當研究生不斷擴招,研究生教育走向大眾化的時候,這一定位已脫離實際。就研究生教育現狀而言,強調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首先得考慮高校有沒有能力和實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養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很多高校的軟硬體難以滿足培養研究性人才的需求。
近年來,各大高校逐步增加專業碩士招生,區分學碩與專碩的培養方案,也是為了順應研究生教育大眾化的趨勢。
“如果他無法迫使自己相信,他靈魂的命運就取決於他在眼前的這份草稿的這一段裏所作出的這個推斷是否正確,那麼他便同學術絕緣了。他絕不會在內心經歷所謂的科學‘體驗’。”韋伯心中那種真正熱衷於學術的人,純粹願意為學術忍受孤獨的人,實在不多。讀研更多還是與個人就業及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有很現實的個人考量。種種現實表明,強調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