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淩 決不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

2016-12-12 14:30:4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方塘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這個週末,無數人的手機被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微信文章刷了屏。校園欺淩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這個週末,無數人的手機被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微信文章刷了屏。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 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這樣的文字讓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讀來動容。雖然事情的具體細節還在核實,但校園欺淩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不久前,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屢屢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的確,《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發佈剛一個多月,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各方面認真消化落實。校園欺淩,決不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説,事件的有效預防,事件發生時的及時、妥善處理,事件發生後的懲戒和科學教育,都還十分缺乏。學校及整個社會對於校園欺淩的危害性和應對方法,亟待在深層認知上提高。

  校園欺淩事件中,對受害者的界定,是一個需要審慎打量的命題。

  顯見的自然是受欺淩者,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受欺淩者會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而這種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和干預,往往會延續至成年後,影響當事者一生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視的是,受害者還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來與事件不直接相關的學生。規則和秩序對於社會組織的構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則與秩序,施暴者會變本加厲,本無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終滑向另一端。換言之,校園欺淩事件中,其實沒有旁觀者,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每個人都會成為秩序構建的一部分。

  這就需要教育主體,尤其是學校努力做到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環節,用心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品格養成。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校園欺淩預防、干預和處理機制,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尋常表現,做到事前早發現,尤其是糾正部分孩子“欺淩行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擔責”等錯誤認知,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事中及時處理,不讓欺淩和暴力現象躲過各方視線;事後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干預、懲戒和教育,促其行為轉化。同時,要用心開展超越知識層面和技能層面的人文教育,開展有尊嚴、有溫度、有質感的教育。

  校園欺淩事件之所以成為頻發的“世界性”社會問題,有其複雜的成因,干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這就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淩的責任。

  一方面,從根本上認識到欺淩事件的深層次危害,及時干預任何欺淩和暴力行為,尤其不能縱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應該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更好的人為出發點,堅持寬容而不縱容的教育方向,給施暴者以改正的機會,特別防止“貼標簽”的行為。同時,當事方的反應、媒體的事後報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路欺淩,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

  教育的實質,就是用心靈影響心靈。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從內心深處尊重彼此、珍視彼此,校園才會真正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