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世界卒中日:如何應對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
新華社記者胡浩、彭卓
因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卒中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被稱為國人健康“第一殺手”。如何應對卒中挑戰?在10月29日第11個“世界卒中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了專家。
警惕:猝不及防的“殺手”
28歲的李拓覺得,自己19歲以來的每一天,都是撿回來的。
9年前,李拓是1名數學系大一學生,平日無肉不歡,期末來臨連熬幾夜復習後,一天淩晨突然頭部刺痛,嘔吐暈厥,送醫後被診斷為腦卒中,局部出血,不得已休學住院治療。“我一直以為腦卒中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直到從鬼門關爬回來,才意識到年輕人也有可能中招。”
遼寧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腦血管中心主任陳曉虹告訴記者,腦卒中也叫“腦猝中”和腦中風,就像是狗突然從草叢中跳出來追逐人一樣,速度非常快且猝不及防。
最新發佈的《2016年腦卒中流行病學報告》顯示,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700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200萬人,每年腦卒中死亡人數165萬人。每12秒即有1人發生腦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於腦卒中。
陳曉虹表示,雖然腦卒中患者最常見於中老年,但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和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腦血管病發病年齡不斷提前,青年發病者不斷增加。有統計顯示,我國新發腦卒中患者中,65歲以下人群約佔一半。
“病房裏已不再是一片白髮,臨床經常接診到30、40多歲的年輕患者。”陳曉虹説。
挑戰:卒中防控刻不容緩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增長近3歲,達到79歲。
要實現這一目標,卒中防控必不可少。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曉峰介紹,根據對影響我國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和疾病負擔的研究,預計到2030年慢性病仍然是我國居民最主要死因。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的死亡數和死亡率均呈現上升趨勢。
梁曉峰説,腦卒中的預防和監測是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一大重點。從目前的監測數據來看,我國北方腦卒中患者死亡率高於南方,同時,腦卒中發病率趨向年輕化。
中國卒中學會常務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認為,院內缺乏標準的卒中管理體系,患者和家屬對卒中的認知水準不足,這是中國目前缺血性卒中年復發率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卒中患者應當規範管理和治療。但是,統計顯示,患者首次隨訪的脫失率高達20%,第5次隨訪的脫失率達到了70%,甚至有大於33%的患者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同時患者家屬缺乏看護和管理的經驗。這些都是我們在卒中防控治療事業發展征途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王擁軍説。
“現行的醫保結算制度也沒有對腦卒中患者開綠燈。”瀋陽市衛生計生局副局長付文麗表示,“現在有些病種開通了按病種付費,但是腦卒中並未被納入其中。此外,腦卒中出現並發癥後,不僅有肢體、語言還有心理障礙,都需要進行康復。可如今只有在醫院可以醫保報銷康復項目,一些專科康復醫院並沒有被納入醫保,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應對: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梁曉峰認為,應對卒中挑戰,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他建議,預防腦卒中的發生,首先需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平衡、戒煙限酒、減少高脂高鹽高糖食物攝入、增加蔬果穀物類食品的攝入。同時,要增加運動,學校應保證孩子們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工作中也可以適當提供運動場所,增加“坐班族”的運動量。另外,要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科普,加強三級預防,降低疾病治療成本。
“對患者和家屬的科普非常重要。因為知識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大腦。”陳曉虹指出,腦卒中雖發病迅速、來勢兇猛,但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會有一些先兆症狀,如果能有效抓住4.5小時的黃金救治期,治療仍然很有希望。
王擁軍介紹,為了完善卒中管理體系,提高公眾主動預防卒中的健康意識,傳遞科學的疾病知識和治療觀念,中國卒中學會和中國卒中中心聯盟共同發起了缺血性卒中標準化診療及長期管理強化項目。該項目將在全國1000多家醫院展開,一方面針對醫院內部,包括臨床路徑標準化診療推廣與執行、線上隨訪檔案建立;另一方面針對院外,對出院患者、家屬以及公眾加強教育和管理。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是‘正視卒中,可防可治’。卒中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王擁軍呼籲,醫院、患者、家庭、社會共同攜手,完善預防、治療、康復的系列舉措,應對卒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