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品暗藏糊塗賬 專家:食用不當會有害

2016-10-15 11:40:41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安康幸福的晚年,然而總有一些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去騙老人的養老錢,這其中,魚龍混雜的養生保健品就是一個重災區。老年人對自身健康關注度高又欠缺常識,這無疑使他們成為行銷人員眼裏的一塊兒“肥肉”,於是在花樣百齣的忽悠之下,不少老年人不惜花重金買來號稱“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強身健體”,可結果往往是賠了健康又賠錢。

 

 

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安康幸福的晚年,然而總有一些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去騙老人的養老錢,這其中,魚龍混雜的養生保健品就是一個重災區。老年人對自身健康關注度高又欠缺常識,這無疑使他們成為行銷人員眼裏的一塊兒“肥肉”,於是在花樣百齣的忽悠之下,不少老年人不惜花重金買來號稱“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強身健體”,可結果往往是賠了健康又賠錢。

記者走訪

披上“低調”外衣侵入老年人生活

據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老年人成為保健品消費的主力,而這個消費群體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忽悠。

“又是膠囊,又是藥酒,還得搭配著吃,一下子又花了6000多塊。”市民劉女士一邊向記者展示著父親“高價”買來的保健品,一邊忍不住向記者抱怨,“花錢無所謂,關鍵吃了這麼長時間也看不出效果。”如今,“老年保健品”已成為不少家庭中的敏感字眼,老人聽之“兩眼冒光”,兒女聞之“火冒三丈”。劉女士告訴記者,不論她怎麼苦口婆心地勸説,這些保健品總是無孔不入,時不時就有新的産品出現在家裏,加起來少説也得花了七八萬元,不管用也就算了,還耽誤事兒,不知老父親是怎麼被“洗的腦”,將保健品視為“神藥”,身體不舒服,不願去醫院,而是去找賣保健品的推銷員,提起這事兒,她就煩惱不已。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的老年保健品市場,早已不是那個滿處挂橫幅寫療效、看見老人就推銷的“張揚”年代,售賣方式更加“低調”、隱蔽,讓老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泥足深陷。

日前,在南開公園、澄江路公園、人民公園記者隨機採訪了50位正在晨練的老人,其中表示接觸過保健品的老人佔到九成,涉及治療“耳聾耳鳴、頭暈目眩、心臟病、糖尿病、三高症、皮膚瘙癢”等諸多方面。不僅如此,接觸的途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老人是在自家報箱裏看到宣傳單,覺得療效神奇,主動打電話詢問;有的老人是在社區免費量血壓時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被邀請參加養生課堂、領取禮品;有的老人則是在路上接到“免費理療”的體驗卡,走進保健品販賣點……

 

 

分析原因

為何老年人容易上當?

中國紅十字心理救援隊首席心理諮詢師、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副教授單學嫻分析説,老年人熱衷購買保健品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老年期是指60歲至衰亡的這段時期,按聯合國的規定,60歲或65歲為老年期的起點。老年期個體常會呈現出一系列形態學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出現體能失調、記憶衰退、心智鈍化等表現,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會降低。保健品公司很少去騙年輕人,就是因為年輕人明辨是非能力強,不會輕易相信。

2老年人常常社會交往減少、資訊閉塞,日趨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對於社會上層出不窮、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各類騙術了解不多,容易上當受騙,從而成為被欺詐的“高危群體”。

3有的老人出於對生命終結的懼怕出現死亡焦慮,也有的老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慢性病多發,比年輕人更加關注健康,健康的意識逐步增強,懷著強烈的重獲健康、延年益壽的內心期望。由此,使得保健品公司有機可乘。

4老年人積攢了一定的積蓄和養老金,也有獨立支配自己財産的自由,常被保健品公司盯住,成為推銷的重點目標。

5老年人的生活重心從工作崗位回歸家庭,此時對情感的需求凸現出來。特別是現代社會的老年人,子女少又不常陪伴在身邊,最大的情感問題是孤獨、缺乏關愛,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保健品公司利用老人需要陪伴、需要向人傾訴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乘虛而入,組織各種活動,讓員工一對一服務老人,投入時間和情感,陪伴老人、和老人聊天,很容易從情感上突破老人的防線。本質是讓老人被情感打動,喪失理智的判斷能力、落入圈套,自覺自願購買各種保健品。甚至,有的老人買了昂貴的保健品後,明知上當受騙了,但還是願意繼續參加保健品的推銷活動,原因就是老人雖然經濟上受了損失,但孤獨感被沖淡,情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

6此外,有的老人容易被保健品公司“花錢買健康”的“流行觀念”所誤導;有的老人自尊心強、愛面子,覺得自己享受了他人的服務,不買一些回家,心裏過意不去;有的老人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頭腦發熱、盲目跟風,覺得大家都買了,自己買了也是沒錯的;也有一些老人經濟能力比較弱,甚至愛貪小便宜,從開始的“免費體驗”到後來的“打折促銷”,最終落入了“溫情陷阱”。

老年人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可避免地心智鈍化呢?單教授建議説:首先要讓大腦保持工作。腦力訓練可以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趨勢。“用進廢退”這句話不但適用於學生,更加適用於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可以多做一些玩牌、填字鍛鍊大腦的遊戲。同時,老年人要加強社會交往,不斷接收各類時事資訊。平時多向老年人宣傳一些騙子的行騙手段,講一講詐騙公司是如何一步一步“洗腦”的案例,使老年人提高警惕,加強防騙意識。在生活中,還要注意讓老人擺脫孤獨感,老人自己要多參加老年大學、體育鍛鍊等有益身心的活動,子女也多抽時間多陪陪老人。社區可以組織老人參加一些娛樂和公益活動。

 

 

“銀發陷阱”有哪些套路?

既然是塊兒“肥肉”,各商家自然不斷翻新招法,以期達到最佳銷售效果,正所謂“招數有的是,就怕你不來”。

第一步:

接觸老年人

送禮品、免費體檢索取老人聯繫方式

要推銷當然要先找到可以推銷的人,最常規的套路也是屢試不爽的便是通過送餐巾紙、洗衣液、米、面、油等小禮品或免費體驗讓老人留下聯繫方式。在記者隨機採訪的50位老年人中,有26位老人就曾經因此留下過自己或家裏的電話。其次,13位老人曾經參加過小區裏的體檢活動,登記了自己的住址和電話。當中最奇葩的當屬有位老人的女兒告訴記者,推銷員是通過“送錯禮品”進到她家裏的。

這位女士告訴記者,她母親今年81歲,身體還算硬朗,平時她和老公都要上班,白天一般都是老太太自己在家。“前些日子就有個女的拿著一小瓶油和一小袋米來敲門。本來我媽跟她説找錯了,但那個人説既然拿來了就是緣分,非讓我媽把東西收下,老人推託不開,就讓她進了門,誰知越聊越親,還留下了一盒高鈣片,説是送給我媽保健腿腳,要是喝著好,可以找她買,還能給打個8折。”説到這裡,這位女士充滿了無奈:“這不就是推銷産品嗎?”

採訪中,記者發現,除了直接送實物,不少公司還升級了招數,送旅遊體驗。 76歲的李奶奶告訴記者,有一天她和老伴兒在文化中心溜達時,便有小姑娘上前與之搭訕。“她跟我介紹去桂林旅遊,可以免費給我們當導遊,又能在她們公司的基地安排食宿,我就比較感興趣。”原來,現在旅行社接待70歲以上老年人都有一定要求,許多老年人想要跟團旅遊遇到了阻礙,這樣以旅遊為名目讓老年人儲值卡購物,便成為了不良商家的新切口。

去桂林玩了一圈,李奶奶覺得這個公司有實體,還比較正規,就開始辦儲值卡,“我跟老伴兒一人辦了一張,辦了兩張5萬元的鑽石卡。”當記者聽到這個數字,不禁嚇了一跳,細問才知道,這個公司宣稱儲值卡不僅可以購買各種保健品、覆蓋跟公司去旅遊的費用,還可以理財,年化收益高達13%,李奶奶説當時有不少老人都充了錢,有一位老人當場充了20萬元。此外,記者還了解到,這種儲值卡對外叫做消費卡,所以看似“合規合法、合情合理”地捆綁住了老年人在其公司消費。

 

 

第二步:

誇大效果後洗腦

招法1:邀請老人聽講座“變魔術”

談起這個,劉大爺的兒子就苦不堪言,總有賣保健品的讓他父親去聽講座,他每次勸導父親説這些不可信時,父親便會面紅耳赤地與他爭辯,“人家這些都是有根據的,專門為老年人好,我必須去聽。”怕父親著急,他只能硬著頭皮帶父親一次次前往。

為了一探究竟,幾天前,記者專門與劉師傅一起,陪劉大爺去參加了一場這樣的“養生講座”。講座地點位於多倫道上的一個禮堂內,記者到達時,禮堂內已經聚集了不少老人。講座先是説了保健的重要性,又講了他們的産品優勢,號稱能清除體內垃圾,比日本酵素效果更好,最後的現場演示真可謂“神奇”,讓記者連連感嘆“科技的魅力”。只見所謂的專家往一個裝滿黑色液體的瓶子裏滴了幾滴他們的産品,水就直接變清了,當記者正在思索何來“如此神奇”之效時,老人們卻紛紛歡呼雀躍,直接躍躍欲試要購買。

招法2:現場演示“華佗再世”

如果説記者之前參加的那場講座只是做了一個“化學實驗”,那市民徐大娘參加的採摘活動簡直看到了“華佗再世”“起死回生”。

在“某某養生堂”的組織下,市民徐大娘與其他24位老人一起來到了寶坻區的一個農場參加採摘遊活動。採摘之前,養生“專家”現場演示了公司新推出的一款心臟保健品的神奇療效。徐大娘説,現場有一頭牛,她們看到的時候已經一動不動,並且監測設備測試不到牛的心跳,但是身穿白大褂的實驗人員給牛喂了他們的保健品後,用監測設備又測到了牛的心跳。徐大娘告訴記者,有幾位同去的團友當場就訂了,那一瓶就不到兩萬元。

而所謂的採摘遊,“某某養生堂”不過是管了老人們的一頓午餐盒飯,徐大娘的採摘成果僅僅是一小把豆角而已。

招法3:給老人免費體檢無病生有

市民周大爺之前就經歷了這樣一次免費體檢,讓他對這些所謂“健康機構”再也不相信。

“那天上午出來買菜,看到好多人在排隊,一看是免費體檢,我也去排了。”周大爺説,現場的“專家”先是給老人們集體講課,內容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及其危害,聽完之後,嚇得周大爺心驚膽戰。檢查後,“專家”説周大爺血壓、血糖都很高,控制不好就要終身服藥,還會引起很多並發癥,説著就給周大爺開了半年的藥,並説這些藥是外面買不到的特效藥,只要按時服用,血壓血糖就會降下來。周大爺聽後,一邊連聲感謝,一邊慶倖一向硬朗的自己做了這次體檢。可一問,這藥得花四千多元,自己出來也沒帶這麼多錢,周大爺就説不想買了,但“專家”卻佯裝關心一再勸説,還特地找了個人拿著藥專程把周大爺送到家裏取了錢才回來。晚上,周大爺的女兒回來聽聞此事,仔細一看,這些所謂調節血壓血糖的“良藥”,竟是廣東一家公司生産的普通保健品。轉天她陪著父親來到菜市場找“專家”,卻早已不見其蹤影。為了弄清周大爺的身體狀況,周大爺和女兒又特地到大醫院進行了體檢,結果一切正常。

第三步:

“誘騙”老年人上鉤

經過了前兩步的接觸和洗腦後,已經有一部分老人上鉤,但是想進一步使更多老人上當,保健品推銷員便開始拿出他們的殺手锏——到家中“盡孝道”,以兒女般關心擊破老人最後的心理防線。

一位曾經的保健品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前面鋪墊差不多了,“打親情牌”就是最後一步。“老人都渴望關注,兒女很少能照顧到他們的心理需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覺得我們真心關心他們,有了我們的關心和陪伴,他們以後的生活就有了健康和保障。”

這位銷售人員説,為了達成目的,他曾經連續1個月到一位老人家中幫她按摩,陪她説話,最後老人直接跟他説,她的孫子孫女都沒像他一樣這麼經常來看她,她願意花錢買他的産品。

他還透露説,到家中“盡孝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摸清老年人的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

“聊天中老人就會介紹自己的家庭和兒女狀況,如果老人經濟狀況好,我們就會多推薦,如果經濟狀況一般,我們可能就放棄了。”

專家解答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

食用不當會有害

李艷玲説,市面上所謂的保健品、營養品,其實是一種“特殊食品”,本身並不具備藥物可以達到的療效。如果老年人本身已經出現一些不適症狀,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診療,而並非求助於保健品。老年人不能認為保健品不是藥品就“多吃無害”,事實上,如果一些保健品長期服用是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李艷玲提到,她就曾接診過這樣一位病人,面色蠟黃前來就診,明顯是食物中毒的情況,細問才了解到,這位病人長期服用過某種複合維生素保健類産品。

總而言之,即使是老年人,在能正常進食的情況下,都提倡食補而非藥物,只有在不能正常進食或不能足量進食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藥物來維持營養均衡。

律師支招

北京盈科(天津)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曉玲

受騙後如何維權

鄭曉玲建議説,首先,在購買保健品的時候,應當確保保健品屬於正規保健品。消費者第一要認准保健食品專用標誌,國家規定的正規的保健食品會在産品的外包裝盒上標出天藍色的、形狀類似“藍帽子”的標誌,然後可以查詢保健食品品名、生産單位、保健食品批准文號。

消費者應當仔細閱讀産品功效説明,不要盲目地聽信銷售人員關於保健品功效的誇大宣傳。在購買保健品的時候,應該保存好所有的消費憑證,以便發生矛盾時,證明保健品的來源和賠償額度。一旦因購買保健品發生糾紛,如果出售店舖不具備銷售資格可以向工商部門舉報。如果是合格産品,涉及賠償或者侵權的可以提出民事賠償要求,如果所售賣的産品根本不具備保健品批准文號涉嫌詐騙等刑事罪名的,可以向公安機關進行報案。

記者調查

患慢性病老人消費高

針對記者採訪的50位老年人,記者做了進一步的深入調查,發現在將近九成購買過保健品的老人中,單次花費在2500元以上的老人佔一半比例,而這些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穩定的退休收入、生活清閒、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

採訪中,記者發現,老年人大多保健意識較高,在一起也愛交流保健、養生方面的話題,比如食物相剋、相宜,各種偏方等等。不少老人表示上了年紀後,身體功能逐漸下降,各種毛病找上身來,尤其看到身邊一些同齡人離世,就更害怕疾病與死亡。記者發現,於是“花錢買健康”便成為許多老年人的共識。

有一位王大爺,兩年前做了胃全切手術,自此以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他覺得存再多錢也不如有個好身體。於是一向節儉的王大爺,開始不惜重金購買保健品。王大爺告訴記者他和老伴兒的退休金加起來有七八千元,每月固定花在保健品上的就將近三千元,像“阿膠”“靈芝孢子粉”“蛋白粉”這是每天都吃的,再有臨時看上的再隨時買。

還有一位張大娘,每個月都要吃掉三千多元號稱能給血管洗澡的酵素,查出得了糖尿病後,張大娘想起經常向他推薦保健品的“保健專家”説過,糖尿病之所以治不好就是因為人們過早地用了藥、打了胰島素,他那有一款進口蜂膠,只要堅持吃,血糖就會穩定。於是張大娘第一時間聯繫了“保健專家”,又花了一萬多元買蜂膠,但吃了一段時間,身體情況越來越糟。

另外,記者對被調查的老年人年齡進行了分析發現,60歲左右的老年人更多選擇講座、旅遊等帶有參與性直銷的保健品。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剛剛退休或將要退休,從緊張的工作中一下子清閒下來,空余時間大量增加,社交圈子越來越小,同事交流也越來越少,以前的人事環繞的場景一下子成為昨日煙雲,而眼前的閒暇時間不知如何打發,於是看到講座、旅遊等活動資訊就有很強的參與慾望,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認識新的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購買保健品、定期參加推銷人員組織的活動,更成為維持朋友圈的手段。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