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食物分享冰箱裏供人取用的免費食物。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長輩們從小告誡我們的話。但現在在上海,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一台冰箱,每天給有需要的人們分享免費食物。在它背後,有當下流行的“分享概念”,同時也有不少問題。這究竟是一台怎樣的冰箱?在其“出道”一週之際,記者進行了一番實地探訪。
一台“有溫度”的冰箱
昨天上午,記者在西康路上見到了冰箱真容。雖然整體和飯店內常見的立式冷櫃無異,但在大馬路的上街沿豎起這樣一個貼著標語的大件,依舊十分醒目。不僅是記者,路過市民的目光也無不為其停留。
雖然醒目,但不突兀。這臺冰箱就放在其飯店主人“兜約”門邊上,並不佔用市民的行走區域。靠近來看,冰箱內幾乎空空如也,只有一支筆、一些標簽紙、宣傳畫冊和一個塑膠袋,似乎站在外面都能感受到它散發出的冷氣。
然而與其説它是一台製冷性能好的冰箱,倒不如説它是一台“有溫度”的冰箱。趁著飯點還未到,記者在它所屬飯店裏見到了門店負責人譚先生。據譚先生説,這臺分享冰箱自9月28日起放在店門外已有一週時間,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把自己多餘的安全的食物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們,進而也為環保事業出一份力。
一週冰箱食物供不應求
分享冰箱“出道”一週來效果如何?譚先生用“供不應求”來形容。“有一次我們飯店做紅燒肉,但做出的品相沒達到上菜標準,就把它放到這臺冰箱裏,不一會兒就被取光了。”
這一描述並不誇張。中午11時許,記者趕上了飯店“填”冰箱的時候,今天的菜是馬鈴薯和蕨根粉,分批裝在打包盒內,每一盒上都清晰標注了投放時間和食用有效期。才剛放進冰箱10分鐘左右,就有一位阿姨前來拿走了兩種菜品各一份。記者了解到,阿姨是在上海從事鐘點工職業的,昨天第一次來拿,從前都只在電視上看到過國外有類似的東西,沒想到今天竟然碰上了。
譚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每天中午、晚上各對冰箱進行一次補給,主要是員工餐做多了和一些品相不達標的食物,平均每天投放量在25盒左右。“來拿菜的大多是周圍外來務工人員和生活條件不怎麼好的居民,一開始他們都是只看不拿,後來經過我們的解釋,拿的人才多了起來。飯店運營期間,站在門口的服務員會照看這個冰箱,我們也不希望有人多拿食物。”
分享雖好,問題也很多
雖然分享冰箱的概念很美好,但其背後展現出的問題也不少。對飯店來説,當前最直接的就是供應缺口。記者了解到,除了飯店本身,冰箱還有一食物固定供應渠道“綠洲食物銀行”。這是一家非營利性公益組織,但由於它並非定期供食,因此供應壓力就全落到了兜約飯店本身。
那為何不多做一些食物呢?記者電話採訪了兜約飯店老闆楊先生。他表示,這件事本身就是提倡大家把吃不完的乾淨的食物拿來分享,並非其主業,如果花太多精力和資金在這臺冰箱身上不太合適,因此希望周圍的居民和飯店能夠主動提供食物。
既然説到食物,食品安全就是逃不開的問題。譚先生告訴記者,飯店員工會每天早中晚三次檢查冰箱,處理過了有效期和有變質跡象的食物。蔬菜一般保存不超過六個小時,肉類時間相對更長,但都不超過24小時,餅乾罐頭類食物存放則不超過一週。“但來拿食物的人比較多,一般不會出現這種過期情況。”譚先生解釋説。
記者注意到,在分享冰箱的上方有一小型監視探頭。譚先生一邊向記者展示他手機上的實時監控畫面,一邊表示,每天飯店結束營業後就沒人照看冰箱了,如果半夜有人搗亂或把食物拿光,就沒辦法了。
此外,分享冰箱本身的擺放也有“隱患”。譚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是試點階段所以冰箱較小,如果日後有需要換成更大更好的冰箱,城管不讓放在外面,他們也做不下去。
收穫第一次的喜悅
就在記者跟隨飯店人員“填”冰箱的時候,意外發現裏面有個不起眼的塑膠袋,原來是市民早上放進來的禮餅。禮餅尚未開封,但無奈包裝上並沒有標明其生産日期和保質期。
“照理來講,如果居民提供食物,我們會根據他們描述的情況和食物品相來定有效期,寫在包裝上再放進冰箱,提供者需留下聯繫方式。一切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譚先生説。
對於這包“來歷不明”的禮餅,飯店也不敢輕易留在冰箱裏。譚先生坦言,這是分享冰箱“出道”以來第一次收到別人放進來的食物。“起碼沒白做啊”,言語間充滿激動和喜悅之情。
原標題:
食物分享冰箱擺街頭,敢取否
食物供應量和食品安全是兩大問題 店家的初衷是提倡分享和環保
見習記者姜欣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