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民政局的路上,懷著身孕的準媽媽忽然情緒失控,説什麼也不願意領結婚證,因為她覺得在兩人的交往中,自己始終付出得太多,卻得不到相當的回應,最終寧肯放棄孩子也不結婚……
生活永遠比故事更有戲劇性,這個堪比電影橋段的故事,就發生在北京心啟航公益服務中心的婚姻輔導專家馬昭然接待過的諮詢者身上。5年裏,他目睹過至少600個各式各樣的婚姻案例。
領證一刻放聲大哭
“80後”小辰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已經結婚並正在孕育寶寶的她,對結婚前夕短暫的心理困擾,依然印象深刻:“當時我們倆談戀愛也有一段時間了,感情也很好,自己對家庭生活也心生嚮往,説起來是水到渠成,但真到臨門一腳,又沒了勇氣。”
同樣的,江女士也有類似的經歷:“不知為什麼就會突然發火,老公和我的閨蜜後來説,當時我脾氣大得嚇人。”到了最後關頭,在民政局領證那一刻,江女士的恐懼達到了頂點,“我放聲大哭,把周圍人都嚇到了,後來想想這是一種對未知人生的恐懼”。
這種恐婚心理有時不止于婚前,甚至在婚姻的早期階段,仍然給一些人造成困擾。“婚後幾個月時的一天傍晚,我從娘家取了點兒東西後回家。正騎著車,忽然間有一種茫然的感覺:天這麼晚了,我這是要去哪兒啊?一瞬間的無助與恐慌壓倒了我,我停下來蹲在馬路邊哭了好大一陣。”鄭女士説,“説起來夫家上下對我好得無可挑剔,但我當時還是對婚姻和家庭懷有一定程度的困惑。”
其實,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説,談婚論嫁時懷有一定的心理壓力,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近日,某媒體所做的調查顯示,有相當高比例的受訪者表示存在恐婚傾向,但這的確反映了一種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婚姻本是人生最美好的安排之一,在絕大多數人組成幸福家庭的同時,恐婚心理也困擾著部分新人,他們大多在家人、朋友乃至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克服了恐婚心理,但也有人就此遺憾地止步于婚姻門外。
恐婚原因各不相同
“恐懼什麼?”小辰一時也説不出特別具體的原因,“就是覺得只要感情好,結不結婚都在一起啊,本來工作就忙,大學畢業剛幾年也沒怎麼玩夠,覺得談談戀愛就足夠了,結了婚説不定會更不自由,以前多晚回宿舍都沒關係,結了婚的話,晚回家還得跟人家説一聲,説不定要被催著生寶寶,説來説去就是一大把的擔心,雖然細小,卻足夠令我煩惱。”小辰猶豫了一下,“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對對方家長不熟悉,如今卻要我對著一對陌生人喊爸喊媽,還要很尊敬很親熱,這真是很難為我的性格。”
身為“70後”,鄭女士結婚的時候已經年紀不小。“我們那會兒,生活在一個中等城市,一個姑娘20多歲了還不找對象,難免會受到來自父母親友的壓力,所以挑來挑去找了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從感情上來講可能經營得不太夠,但父母又覺得對像是你自己選的,有什麼好猶豫的?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其實只有自己知道心底的那份不甘,懷著這樣的心理狀態,匆匆告別自己的少女生涯,真有各種恐慌啊!”鄭女士説,“有朋友的情況和我類似,有的甚至在婚前哭著對我説想逃婚,然而最終責任大過任性,沒敢放縱自己。我們恐慌什麼,可能就是對未知生活的茫然吧。”
對於談了幾年戀愛卻依然不想結婚的李先生來説,他的恐婚更多出於對責任的擔心。“現在我倆是AA制,我倆都覺得挺好。老實説,我們不結婚是因為不想活得太累。看看身邊有家的,上有老下有小,累得什麼似的。青春寶貴啊,我可不想把有限的青春就這樣被家室拖累。再説了,房價這麼高,結婚總希望有個穩定的家,現在是買房壓力太大,不買自己心理上又有點過不去,所以思來想去我們就只好這麼拖著。”小李説。
依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恐婚心理也是各不相同的。馬昭然發現,找他來聊恐婚的,大多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男女都有。根據研究,他列舉了幾種不同類型:最常見的是沒什麼具體原因的輕度恐婚,比如有一對新人,因為女方特別愛乾淨,把家裏的浴巾、床單什麼的都換成自己喜歡的品種,但是男方當時覺得對她心理上還沒有接受到那種程度,於是兩人就經常為了類似于用不用女方買的浴巾等小事爭吵。“像這樣的情況,沒什麼原則性分歧,兩人。經過諮詢後就正常地克服了恐婚。”馬昭然説。
馬昭然還列舉了他所了解的其他一些類型的恐婚心理,比如有的是一方或是雙方深受童年不愉快經歷的影響,不能相信對方的誠意,最終恐婚;有的是自我條件特別好,學歷高,收入高,工作也忙,雖然有明確和合適的結婚對象,但是感情經營卻不夠,戀愛品質不高,只是覺得年齡到了該結婚了,真正要結婚時,卻發現感情不夠深,對婚姻産生恐懼。此外,還一些人是因為年紀輕,在可能不只一個的結婚對象面前,不知道做出怎樣的選擇才是最好的;又或者是有的人心理上不成熟,離不開父母,擔心在一起的話,調和不好對方與父母的矛盾,甚至擔心如果對方對我不好,我該怎麼辦等,這類人也容易發生恐婚。最後,還有一種人是因為身邊親友中離婚的多,擔心現在離婚率高,不希望將來蹈他人覆轍,對婚姻生活不嚮往,所以導致恐婚。
在專家看來,結婚就面臨著人生身份的重大改變,新人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適應,甚至産生了恐慌心理,部分年輕人所擔心的婚姻壓力,實際上是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這在長期被父母照顧得過多的年輕人中尤為普遍。
如何破解恐婚困局
專家認為,恐婚心理當下受到如此高度關注,一方面,現在年輕人普遍感覺生活壓力增大,有的人因為買不起房恐婚,另一方面,這一代年輕人的觀念跟以往發生了很大改變,不願意湊合,崇尚自由、害怕束縛。因此對結不結婚雖有焦慮但不太焦急,於是逐漸滋生了恐婚情緒。
對於當初的恐婚,“乖寶寶”類型的小辰雖然沒告訴父母,倒也沒有瞞著丈夫和她的閨蜜:“我先生就勸我啊,不想生孩子,那就晚幾年再説,我絕不催你,婚後也不用跟老人住在一起。再説了,結了婚,工作壓力會多少減輕一點,不像單身的時候,加班、熬夜什麼的,你都是頭號人選。”已婚的閨蜜也安慰她:“你先生對你多好啊,你完全是想多了,婚姻沒有那麼嚇人。”
“他們勸著勸著,我就緩了過來,所以恐婚症很短暫,也不嚴重。”小辰説。
而江女士的恐慌完全是忙沒了的:“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9月拍婚紗照,11月裝修新房,來年的3月領結婚證,4月辦婚禮,由不得你太嚴重就過去了。主要是事太多,都是我倆自己跑,沒太多時間讓你恐,再加上閨蜜們安慰我,和和稀泥就過去了。”
説起來,恐婚者的理由五花八門,但“如果把解決之道歸結到一點的話,就是要認識到,結婚還是要以感情因素為基礎”。馬昭然認為,要克服恐婚心理,還得從感情經營出發。
馬昭然説,很多人的恐慌可能是因為覺得婚姻沒有擊中他們所需要的那個心理上的點,因此克服恐婚往往需要的是某個點悉心到位的體貼。“比如有個男士就告訴我,有一回,兩人走馬路上,他幫女友拎著包,女友知道心疼他,説要自己拎,他雖然還是拎著包,但覺得女友很體貼,後來走熱了,女友又把他脫下來的外衣幫著拿在手上。就這麼一個小細節,打動了這個男士,讓他覺得這個女人很體貼,能慰藉到他的深層需要,就此幫助他克服了對婚姻的恐懼。”
另外,也有專家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一直以來都是習慣接受別人的關懷,自己並不擅長照顧別人和承擔一些責任,當他們想到建立一個家庭需要夫妻共同承擔責任和義務,還要處理好與另一方家人的關係,加上聽到周圍人講一些婚姻生活的負面狀況,就難免會産生焦慮和緊張,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馬昭然説,最關鍵的還是要把感情經營好,只要雙方都有繼續前行的意願,旁人勸不勸都能克服這種心理,而良好的感情基礎也將是未來婚姻家庭生活和諧穩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