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談房價:親身體驗每平米1千5漲到9萬

2016-11-11 09:02: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頤暉 責任編輯:杜敏敏 字號:T|T
摘要】工作前一直覺得,有房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後來出了房改政策,鼓勵職工買房,每平方米1500多元,這是爸媽名下的第一套房,花費幾萬塊。前幾天,仲介打來電話問我們要不要出手,説已經可以賣到每平方米9萬元了。

  口述人:吳小姐 媒體從業者

  記錄:新京報記者 李頤暉

  老房子變成大馬路,麥田草垛變成高樓大廈,身邊的小夥伴越住越遠,房子與房價成了誰都繞不開的話題……他無意中經歷了房地産十幾年的巨大變化,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或許就是你。

  生活半徑越來越大

  上世紀90年代,我還上小學呢,房子之於我的意義,就是家。那時候北京也不大,生活半徑更小,出了學校,沿著護城河走,不到十分鐘就能回家,同學們與學校的距離,也就是在坐公交20分鐘的半徑內,當然相鄰小區的更多。去奶奶姥姥家,也不過是從雍和宮到崇文門、前門的距離。

  由於是福利分房,爸媽的單位離家也不遠,媽媽騎車,爸爸開車,都是十幾二十分鐘的距離,幹什麼好像都逃不出東城區,哪怕是海淀、朝陽對當時的我來説都是很遠很遠的地方。

  每週從安定門做758公交車去大北邊老師的家裏上鋼琴課,就跟進郊區一樣,還要經過一片一片的小麥田,恨不得大半天都要搭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知道鋼琴老師的家就在現在的燕丹,五環外而已,從安定門出發,做快速公交,單程也就半小時。

  初中、高中,我還是在東城區上學,而家卻隨著爸媽,搬到了西直門、立水橋,也就開啟了自己披星戴月的日常。

  不久前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發現當年的小夥伴,大多也都搬到了望京、北苑、天通苑、北七家,住在安外東河沿的人越來越少。而同學們的工作地點從東三環的CBD,再到西南二環的金融街、西五環的石景山,甚至還有東南五環外的亦莊,跨城上下班,也變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兒。

  房價上漲超乎想像

  工作前一直覺得,有房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爸媽説他們從前根本沒為房子擔心過,一結婚就住在爺爺奶奶準備的新房,沒兩年單位就分房了,當時的租金不足家庭工資的二十分之一,幾十塊錢吧,不痛不癢的。

  後來出了房改政策,鼓勵職工買房,大約是2000年,扣除爸媽的工齡、教師職稱等優惠,1500多元/平方米,這是爸媽名下的第一套房,花費幾萬塊。前幾天,仲介打來電話問我們要不要出手,説已經可以賣到9萬元/平方米了。

  再後來,有了經濟適用房的政策,好多親戚都在這時候入手了自己的二套房、三套房。大約是2003年,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媽媽看到了一套位於城鐵立水橋附近的房子,13號線即將修好通車,40分鐘能到西直門。不足3500元/平方米的價格,在均價近10000元/平方米的市場下也相當有誘惑力。

  後來又有好多機會買房,都因為家裏不想承擔貸款的壓力放棄,雖然現在想想挺可惜的,但還是要感謝爸媽2003年的果斷。

  2012年,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大規模地接觸來自不同地域的同事們,在平日的聊天中,我才確切地感受到,面對喪心病狂的房價,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多難,租房、買房的壓力有多大。沒錯,當時我們就稱房價喪心病狂了,想想也是很傻很天真。

  那時候,位於大興的天宮院區域剛剛被炒熱,房價一萬多元每平方米,開發商抱團行銷,舉辦了一個又一個區域論壇。望京金茂府來單位推介,學區房3.5萬/平方米,當時覺得怎麼能這麼貴,現在那個項目好一點兒的戶型就是7萬元/平方米起,短短4年,翻了一倍。

  朋友的換房經歷更讓我對北京的房價“嘆為觀止”,今年初他把自家300多萬的房子賣了,置換了北四環的一套大三居,600多萬,當時真的是咬著牙入手的,畢竟對於一般家庭而言,200萬的貸款不是個小數目。9月份鏈家網上的同類房源就賣到900多萬元了,300萬元、近50%的增值,不過用了半年時間。

  “大不了到時候賣一套房”

  近些年,房子好像又多了個幫業主賺錢的屬性。

  2010年,“帶合約”的秀水商鋪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投資者購買商鋪使用權,開發商負責完成其前三年商鋪的招商,以高於投資者交付的租金轉租給其他商戶,投資者從而獲得租金回報。大概就是前期投入個30萬左右作為保證金,每年可以拿到近8萬的利潤回報,而那些保證金在幾年後也能返還。

  知道這件事是在2015年4月,那時候身邊很多在2013年投資了該商鋪的同事心情都不太好,忿忿不平或是鬱鬱寡歡。因為他們到期應返還的投資無法索回,開發商跑路,他們白白損失了幾十萬。

  而我另一個朋友的購房投資經歷跟通州有關。2014年4月,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通州區調研時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於橋頭堡位置,要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有更大作為。一向對時政非常敏感的她在當年8月,買了一處大廠的房子,通州旁,7800元/平方米,總價不足60萬,貸款毫無壓力。兩年過去了,伴隨著通州房價上漲,大廠的房價也一路向上,達到了18000元/平方米。

  雖然投資房産的不確定性很大,可那又能怎麼辦呢?家裏有人生病了,自己的公司破産了,“大不了到時候賣一套房”成了抗擊風險最有利的一句話,而這種底氣,也讓絕大多數人望塵莫及。

  除了房産本身的增值外,還有越漲越高的租金,這已然成為了很多在北京有房族的主要收入來源。當身邊朋友家的租金比我們自己掙得多得多,不禁會想我還有什麼資格不努力,或者説,我還那麼努力幹什麼?掙多少錢、攢多少錢,也比不過“我家有幾套房”。

  這一投資熱潮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有越來越熱的趨勢。中産階級的錢沒有地方放,銀行存款利率又低,每年才2.75%,還不如把錢投出去,加上2016年樓市炒得這麼厲害,所以身邊的朋友但凡有閒錢的,就想買套房。

  沒有北京購房資格,就去北三縣,去天津,去海南。就跟他們跟我説的一樣,現在的人民幣和經濟這麼不景氣,即使沒漲價,我還能落一套房,總比看著自家的財産縮水強。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