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國內生産總值全面墊底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經過國家一系列的振興措施的推動,經濟已出現回暖跡象,前三季度吉林GDP同比增長6.9%,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於當期全國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
“家”與“廠”共命運 鞍鋼包袱之重
這些變化的確來之不易。這幾年,東北經濟的下滑受到各方關注。針對東北存在的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僅今年以來,就三次出臺重大政策措施,力推東北全面振興。
4月26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出臺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10月18日,國務院召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部署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和《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三個措施,都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
作為中國曾經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東北經濟到底怎麼了?東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又在哪?央視財經記者兵分三路,歷時半年時間,對東北三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採訪,力圖和大家一起梳理出東北經濟的脈絡,並共同尋找東北經濟的未來。
眾所週知,東北是我國老工業基地,製造業曾經佔據全國的半壁江山,資源型城市比比皆是,央視財經記者到達的第一站就是遼寧鞍山。鞍山是一座因廠而建的城市,這個廠就是鞍鋼,這個城市,這家企業現在怎樣?
賈德志,鞍鋼集團一名爐前工,20多年的工齡,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高爐前煉鐵。記者見到他時,正值上午十點,而此時賈德志已經快兩天沒合眼了。
鞍鋼集團工人賈德志:大概有36個小時沒有睡覺了,因為高爐最近幾天正在檢修,得隨時盯著,隨時觀察,看有什麼問題,因為一旦有問題就會出現嚴重後果,所以就不能回家。
煉鐵爐溫度極高,即使爐外最低溫度也在五十度左右。為了降溫,賈德志把濕毛巾包在頭上,不一會兒濕毛巾就被烤幹了,賈德志得趕緊去水房把毛巾再弄濕,重新裹在頭上。水房成了賈德志每天跑得最多的地方。
記者:你一天需要跑多少次?
鞍鋼集團工人 賈德志:不好計算,太多了,應該是無數次吧。
隨著一爐又一爐鐵水的産出,高爐正常運轉,賈德志終於可以放心回家睡覺了。他像往常一樣,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望父親賈仁富,因為父親老賈也曾經是一名爐前工,他最清楚這個崗位的危險性,每天只有看到兒子平安歸來才感到踏實。老賈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半輩子都在鞍鋼,這些額頭上的傷疤、還有不能正常走路的雙腿,都是幾十年高溫高強度作業落下的毛病,不過老賈不後悔,因為鞍鋼是他的驕傲。
鞍鋼集團退休工人 賈仁富:基本上家裏用的吃的都不用買,每到逢年過節,東西更是發個遍,米、面、油、肉,什麼都有。
因為效益高、福利好,當年進入鞍鋼工作,可以説是很多鞍山人的願望。除賈仁富老伴外,他本人和三個兒女包括兒媳女婿,一大家子七口人,全都在鞍鋼工作。兩個兒子繼承父業做了爐前工,女兒、女婿、兒媳都是鞍鋼廠辦大集體企業的職工。因為鞍鋼員工的身份,老賈一家人一直受到街坊鄰居的羨慕。不過,近年來,鞍鋼效益出現下滑,賈德志所在的車間如今訂單大幅減少,待遇已與往年不可同日而語。
鞍鋼集團工人 賈仁富:你看這些照片,都是我們一起出去旅遊的,現在收入太差了,我們都很久沒有出去了。
和賈德志一家一樣,鞍鋼有很多這樣的全職工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和鞍鋼的企業效益幾乎完全同步。2015鞍鋼集團收入嚴重下降,旗下的上市公司鞍鋼股份營收下滑28.75%,巨虧45.9億元。
在鞍山鋼鐵公司居家退休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宋井才給記者拿出一張報表,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目前的種種壓力。2014年鞍鋼集團僅鞍山區域退休人員達12.8萬人,在崗職工10.5萬人,退養比為1:1.2,也就是一個在職職工要養活1.2個退休人員。而整個鞍鋼集團退休職工有22萬人,在職員工13.9萬人,退養比達1:1.5。
記者了解到,2014年鞍鋼集團僅鞍山區域退休人員的各項費用總計6.6億元,採暖補貼一項就達1.7億元。
而當年企業利潤僅為8.75億元,這也意味著單採暖補貼一項就佔到公司利潤的近20%,而退休人員的整體開支更是佔到75%之多。
鞍鋼集團總法律顧問計岩:退休職工龐大的開支已經制約了企業的正常發展,這麼沉重的負擔加上客觀市場的疲軟,企業經營局面只能越來越困難。
鞍鋼:16萬附企職工之“難”
記者在鞍鋼集團採訪時,經常聽到一個詞彙:“大集體”,這個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聽不到的詞兒,在東北依然盛行。大集體,指的就是集體企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東北國企為安置職工子女,都積極創建廠辦集體企業:包括依附於主廠業務的附件廠、醫療所、幼兒園、車隊甚至美容院理髮室等等。
當時,創辦這些大集體企業,是為了安頓國企職工和家屬,時過境遷,這些大集體企業的日子又怎麼樣呢?
鞍鋼附屬企業公司,距離鞍鋼集團只有不到兩公里,它管理著鞍鋼集團全部附屬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為鞍鋼生産加工配套産品。在公司門口記者看到,門牌上有些字跡已經脫落,院內雜草叢生、路面凹凸不平,一些辦公室窗戶上的玻璃早已破碎。負責人劉亞楠告訴記者,這座院子有四十多年曆史了,多年來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沒有修繕。
鞍鋼附屬企業公司黨委副書記劉亞楠:哪有錢改善辦公環境啊,正常的開支能困難,還顧得上改善這些次要的東西啊,想都沒想過。
據了解,鞍鋼集團共有501家集體企業,員工總數為16萬人,其中退休人員8.5萬人,在冊職工7.5萬人,在冊的職工中,共有2萬人在崗。而困難職工人數超過6000人,僅企業多年來拖欠的職工取暖補貼都有10億元。在501戶集體企業中,停産半停産的企業數量達到210戶,佔比為42%。
記者來到鞍鋼一家附屬企業無縫實業發展公司,公司四個車間只有一個在生産,全廠2000多人只有30多人有活可幹。廠區的一片菜地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片約有半畝的地種著黃瓜、豆角、大蔥等蔬菜,原來這是職工在收入急劇減少的背景下,為了節省生活開支自己種的。
鞍鋼附企無縫實業發展公司黨委書記孫維強:你看最高的工資是2500多元,就是最核心的技術人員的,也只是少數幾個人,其餘的都是10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900元。
在另外一家完全停産的集體企業,記者看到原本1000多人的工廠,如今只有一位企業負責人獨自留守。企業原本寬敞明亮的廠房,因為多年來沒有生産,一些設備早已束之高擱。廠裏唯一的收入,來源於院子裏的這片空地。
鞍鋼附企鋼絲繩廠黨委書記陳于凱:臨時租出去,做個停車場,一天可以收入幾十塊錢,算一點小收入吧,也可以解決一點小困難。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曾經是501家集體企業當中經營最好的一家,廠長楊海斌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最鼎盛時期,職工達到3000多人。原本工廠主要為鞍鋼生産冶金初級産品,當時鞍鋼效益景氣,他們的産品也供不應求。而到了2005年以後,隨著鞍鋼經營的下滑,産品開始滯銷,企業只能尋找新客戶。
由於産品結構單一、品質不高,訂單寥寥無幾。此時企業必須通過創新産品來提高銷量,而廠辦集體由眾多職工子弟組成的特點,註定員工學歷和專業水準明顯偏低,技術創新無從實現,向外招工又是何等艱難。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楊海斌:外面的人才,覺得工資太低不願意來,即使來了也留不住人,因此産品始終無法創新,品質也得不到提升,原有産品銷路就越來越差。
目前全廠在崗職工只剩下400多人,這些職工收入主要依靠臨時的勞務派遣。楊海濱每天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尋找新項目。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楊海斌:時間太緊了,必須趕緊簽到手,否則這麼多人就沒有收入了,這個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我為此真的很頭疼。
一家企業一座城 鞍鋼到底有多大?
鞍鋼集團目前的處境,也極大地影響了整個鞍山市。鞍山民間有句話就是,鞍鋼打個噴嚏,鞍山就會感冒。一個鞍鋼廠,就是一座鞍山城,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去看看鞍鋼有多大。
記者乘車進入廠門看到,整個廠區猶如一座城市,不時有公交車穿梭其中,只有遠處的煉鐵爐增添了一些工廠的元素。而鐵爐之外就是鞍山市區的一些高樓大廈,正應了“廠在城中,城在廠中”那句話。
據了解,鞍鋼集團佔地面積超過120平方公里,廠區面積佔據了鞍山市區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整個集團被鞍山市區包圍,鞍山市區也是依鞍鋼集團而建,同時,在廠區外還分佈著眾多鞍鋼集團的多個機構和下屬企業。
記者發現,不僅鞍鋼的面積佔鞍山市區三分之一,而且鞍鋼的人口輻射程度也相當高。記者在鞍山市區隨意選取了公交車站,大街小巷、商場門口等幾處不同位置,採訪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路人。
記者:您好請問您家裏有人在鞍鋼工作的嗎?
鞍山市民:有啊,我們全家都是。
鞍山市民:我自己就是在鞍鋼工作。
記者統計了一下,在被採訪的14位對象當中,有11人表示,家庭成員中有鞍鋼的員工。
鞍鋼集團總法律顧問 計岩:我們集團在鞍山的人數已共有23萬人,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人計算,覆蓋人群可以達到60多萬人。
據了解,鞍山市區人口為145萬左右,如果按照鞍鋼輻射人口65萬計算,佔到市區總人口的近一半。在經濟貢獻度方面,2015年鞍鋼集團的生産總值為1615億元,鞍山全市的生産總值為2326億元,鞍鋼的佔比接近70%。鞍鋼集團的納稅額也達到鞍山全市稅收的60%,而鞍鋼的投資、出口在鞍山市的佔比均超過了70%。因此在鞍山鋼鐵公司2015年虧損46億元的背景下,鞍山全市稅收也下降了35.7%。
國家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這種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業的産業佈局,在當今經濟環境下,劣勢尤為明顯,更加暴露了東北産業類型的單一,只有改變這種産業格局,東北經濟才能走出低谷。
新一輪東北振興計劃提供國企改革持續推動力
正是看到東北國企面臨的這種處境,國務院多次派出督導組趕赴東北,國家發展改革委8月26號印發的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中,就提出了擬於2016年-2018年開工建設對東北振興有全局性重要影響的,能夠有效補短板和培育新動能的127個重大項目。
和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的振興方案中,我們除了看到“項目”兩個字,還看到“滾動”兩個字,這也意味著,此次出臺的政策會不間斷地持續地幫助東北的國企改變困局。
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中央文件裏頭在佈置重大任務的第一條就提到要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然後像國企改革要選擇突破,民營經濟要巨大發展,更多的是從體制機制方面希望東北能夠進一步的完善,進一步取得,把制約發展的這些制度,制約發展的瓶頸打破掉。
據了解,方案中提到的項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鐵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能源、水利、工業、農業、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尤其對國有企業改革做了重要部署,將制定和組織實施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在東北地區改組組建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由過去管資産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再一個就是國有資本的配置的結構是要進行重大的調整,一般的那些過剩的,沒有效益的,或者是民營經濟幹得了的領域,你沒有必要繼續待在這,你可以撤出來,然後確實是只有國有資本才能做的這麼些領域。
方案在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方面,明確了在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等領域的工作任務,包括推動在東北地區開展“中國製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工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首套示範項目,建設若干老工業基地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示範園區等。而對於解決國企企業歷史負擔方面,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有初步的方案。就是變現國有資本,中央財政在資金上將大力支援。
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允許變現部分的國有資産,用這個資産的收益,包括股權的處置的收益來支付改革的成本。就是説,企業有東西改革的錢,當然國家也會,中央財政也會給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援,比如大集體改革,國家都有一定的財政支援的。這個已經在黑龍江、吉林都在積極的探索,已經再往前推了,這個應該講,是解決了國企改革的資金來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