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葡萄酒市場緩速增長,企業對新品類的探索腳步也仍然沒有停下來。中糧名莊薈在此次秋季糖酒會上高調宣佈進軍進口烈酒市場,而洋河、青青稞酒也據傳同樣將發力該板塊。業內人士認為,進口烈酒市場一直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目前市場增速放緩但仍有巨大空間,未來或將成為酒企新的必爭之地。事實究竟是怎樣的?2017年,國內的烈酒市場又會帶給酒業怎樣的驚喜與觸動?
量額雙降:1~8月烈酒進口繼續小幅跌勢
據海關數據統計,今年1~8月,我國烈酒進口量為3589萬升,進口額為5.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滑4.9%和8.2%。其中,白蘭地進口1770萬升,約3.7億美元,同比分別下跌3.5%和11.8%;威士忌進口943萬升,約7360萬美元,同比分別下跌6.4%和6.3%。
自2013年開始至今,我國烈酒進口總體處於弱勢運作狀態,進口量與進口額基本維持著6%-15%的同比降幅。其中,白蘭地、威士忌與烈酒總體微幅下滑趨勢大體保持一致,波動較小。值得注意的是,威士忌在2015年出現了小幅反彈,其進口量為1577萬升,進口額為1.2億美元,分別回升了19.8%和10.5%。
在中國,烈酒、洋酒有沒有市場?
長期以來,烈酒“價格虛高、渠道受梗、推廣風險”三大因素成了限制其發展的“瓶頸”,想要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除了其自身的品質、口感、定價等因素外,代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對於中國企業來説,進口洋酒、烈酒這一塊蛋糕一直擺在面前,卻遲遲未肯動手。原因不外乎有兩個:第一,關稅因素導致進口洋酒價格普遍較高;第二,中國還沒形成固定的進口烈酒消費市場、銷售份額有限。
正所謂“入鄉隨俗”,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烈酒進入中國市場,面臨著品牌傳播、文化衝突、渠道衝突等問題,所以代理商應該了解的專業知識、文化背景,更要能夠將洋酒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福州糖酒會期間,筆者與福州當地一家酒水專賣店的採購員了解到,華南、華東城市的葡萄酒、進口啤酒市場氛圍不錯,廣東的烈酒市場表現算是全國比較好的區域。但內地區域市場的消費者對進口烈酒的了解幾乎是一無所知的程度,包括很多賣酒的人也大多説不出所以然。不管是超市還是煙酒店,賣酒的人對進口洋酒不了解,哪種好、好在哪,説不出來。消費者聽不到有用的資訊,只能自己判斷。很多人潛意識裏都覺得進口洋酒、烈酒很貴,幾千元才是正常的價位,消費群體的選擇性太高。
為什麼烈酒會重新受到關注?
1.價值高、品牌大,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2016年中國烈酒市場的成績並不美麗,但據調查,在過去5年中,全球烈酒市場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增長,烈酒年消耗量超過30億箱,預計到2020年,市場消耗量仍將增加1.2億箱,突破32億箱大關。行業預測,“增長”的最大份額將來自中國和印度。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研究成果表明,亞太地區烈酒消耗量佔全球的6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烈酒消耗國。但是從整體市場份額來看,進口烈酒品牌在中國的年銷售額不到全國酒類銷售額的2%,與白酒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
2.消費升級,中産階級消費主力崛起
縱觀中國進口烈酒市場面臨的機遇不難發現,較多來自於中國中産階級和富裕人群的日益擴大所帶來的市場消費的升級以及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進口烈酒消費由高端禮品饋贈向大眾消費及專業消費轉型;另一個機遇則是地域擴張釋放出來的潛能,沿海城市和三四線內陸城市都預計會産生新一輪的增長。
3.數量少、渠道單一,品牌化運作成關鍵
十幾年來主要通過保樂力加、帝亞吉歐在內的兩大巨頭將烈酒引入中國市場,其他渠道引進的烈酒數量少、品種單一。如今跨境電商、免稅店也會進口一些外國的烈酒,但是只是“螞蟻搬家”,影響不大。
廣東中山明宇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馮俊超告訴記者,在中國進口烈酒市場中,伏特加、威士忌和幹邑白蘭地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進口烈酒品類,伏特加在進口烈酒中一直是作為明星産品存在,而幹邑和威士忌的消費在過去10年中,都有很明顯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