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在資訊消費的引領下,電子商務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網上購物。在山東各地農村,就出現了一批專業的淘寶村,村裏家家戶戶以開網店為生,原本跟土地打交道的農民,變成了電子商務的弄潮兒。這些淘寶村是怎樣形成的?農民們又是如何在網上做生意?來看記者的調查。
一天到晚趴在電腦前上網,曾經被認為是壞學生的標誌。可是賈曉培憑著一台電腦創業,大學畢業沒多久就淘得人生第一桶金。
濱州市博興縣灣頭村村民賈曉培説:“我剛開始做的時候家裏是極力反對的,因為他們説看不見,錢在哪?貨在哪兒?看不見。”
看不見摸不著,卻讓他實現創業夢,2013年賈曉培網店裏草編織品的銷售額達到800萬元。賈曉培説,開設網店除了減少中間環節、節省店舖成本外,更大的優勢是方便對客戶的管理。通過軟體分析,賈曉培網店的客戶,大部分是江浙沿海一帶十八歲到三十歲之間的年輕女性。
“知道這些資訊對你有什麼意義呢 對我們研發新品、改良舊品更有針對性,我們專門針對這一部分人群做改良和改進,這一部分人的需求就是我們整個産品的走向。”
賈曉培所在的濱州市博興縣灣頭村,有幾百年的草柳編歷史。現在,外貿市場不景氣,和賈曉培一樣,村民們也紛紛把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品搬到網上銷售。短短幾年下來,灣頭村就開設了500多家網店,年銷售額突破一億元。
濱州市博興縣灣頭村村民表示:“在網路上資訊的傳遞量、速度都比較快,像某一個成品做出來給客戶發過去,傳到電腦上,滑鼠一點就到了,那邊客戶很直觀的就看到這個東西。”
而在起步較早的在曹縣大集鄉丁樓村,280多戶從事淘寶行業村民還成立了淘寶産業商會,把村裏的演出服飾賣到了美國唐人街。
曹縣大集鄉丁樓村村民丁培玉説:“現在就是天天接訂單,接訂單很急,咱根本做不出來,現在是一邊接訂單,一邊備貨,現在備了好多貨。”
看到村民們從事網上交易的熱情,當地政府也因勢利導,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電商業規範化發展。在政策優惠和銷售利好的推動下,丁樓村95%的村民都成立了網店,周邊地區的上萬名村民、60多家企業為他們提供服飾加工生産服務。
曹縣大集鄉黨委書記蘇永忠表示:“幾個月的時間,發展了1000多戶光纖入戶,80%都是在做電子商務,可以形成利稅600多萬元。”
在日照山村,電子商務解決了農民賣櫻桃難的問題,青煙威的海産品也通過網路輸送到全國各地。目前山東是淘寶網最大的蔬菜輸出省,也是最大的網上海鮮輸出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