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主任對上海世博會的期待

    嘉賓: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
    時間:2010年4月26日 10:00
    簡介:在“世博閱讀論壇”召開期間,中國網記者對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進行了專訪。趙啟正先生表達了他對世博會的期望並介紹了他與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合作的新書《對話:中國模式》。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趙啟正主任對上海世博會的期待

活動描述

  • 時間:2010年4月26日 10:00  嘉賓: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簡介:在“世博閱讀論壇”召開期間,中國網記者對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進行了專訪。趙啟正先生表達了他對世博會的期望並介紹了他與未來學家那斯比特合作的新書《對話:中國模式》。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在“世博閱讀論壇”召開期間,中國網記者對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進行了專訪。曾擔任上海副市長和上海浦東新區主任的趙啟正,對這一屆的上海世博會有怎樣的期待呢?趙主任您好,歡迎您再次來到我們中國訪談欄目,我們知道您曾經領導過上海浦東創業,也擔任過上海副市長和上海浦東新區主任,您對上海一定有著不同一般的情感。今年也正好是浦東開發二十週年,您也出過一本書叫《浦東奇跡》,為什麼會稱它為“浦東奇跡”呢?

    2010-04-26 11:11:22

  • 趙啟正:

    “浦東奇跡”這個説法最初不是我們自己説,是很多國外的參觀者這樣説的,他們説既然有“四小龍”的奇跡,有南韓的“漢江奇跡”,相比浦東説是奇跡不為過。事實上經過二十年的開發,浦東原來是佔上海的十分之一以下的GDP,而現在佔四分之一了,而且上海整個經濟規模是原來的八倍,四分之一就是兩倍,也就是浦東今日的經濟規模相當於二十年前的兩個上海,這去掉了通貨膨脹,是實實在在的兩倍。

    並且它的經濟結構比二十年前合理,二十年前的産業相對落後,比如説紡織業、糖果、玩具,一些輕工業品,暖瓶這種東西,這都沒有了,都是高科技産業、IT産業、生物工程等等。現在世博會選擇在浦東,因為浦東有能力來承擔世博會的一大半。浦東、浦西是並肩前進的,浦西沿江也能承擔世博會的一部分,所以是東西的聯合。這種東西聯合在二十年前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候只有一座橋,只有一個隧道,現在橋加隧道是21座,所以對河流已經不是障礙了,可以説上海的金融區是浦東、浦西,這一個圓包括陸家嘴,包括黃浦區。那麼,世博會也是一個圓,也是浦東、浦西,所以沒有經過這二十年的努力,上海不能承擔世博會,而現在能承擔世博會,這是大家比較高興的一件事情。

    2010-04-26 11:12:12

  • 中國網:

    這次上海世博會選擇在浦東,那它給上海乃至整個中國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

    2010-04-26 11:12:54

  • 趙啟正:

    中國花了很大的力量爭取到世博會,還花了很多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場館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長久的留下去,為上海公共服務。而展館部分,一部分留下作永久的展覽館,一部分要拆除,我們為什麼要爭取它在中國舉行呢?為什麼要它在上海舉行呢?原因有多種:第一,世博會的各國的展覽,相當於聯合國都來了,它集中了本國的近代的發展,甚至於歷史上的光輝和明天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觀察世博會可以觀察整個世界的今天和對明天的預計。假如你到美國去旅行,旅行一週,不如在世博會看一天美國館,在日本去一週不如在日本館看一天,我絕對相信是這樣的,因為我去過在外國舉行的世博會。那麼,上海人首先沾一個光,家家戶戶都有票,都會去的,整個中國人都沾了光,都有可能去的,這7000萬人當中95%以上都是國內的人,所以不是出國勝似出國。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給世界一個交往的機會,因為任何國家都想了解世界。所以,像我們要了解世界是一樣的,這是世界一個交融的地方,但它不是聯合國,不是在那裏辯論政治問題,是大家心平氣和地觀察別人的發展,互相的學習。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和諧的活動。中國人為了創造這樣一個和諧交往的機會做了貢獻,也是中國二三十年以來我們經濟逐漸強大了對世界的一個報答、一個感恩,因為中國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在國際的全球化的背景下産生的,所以我們也是對世界的一個貢獻。

    我特別想對志願者説幾句話,青年志願者參加世博會的準備工作有的人長達兩年,有的人一年,有的人半年,195個國家50個地區,在世博會開幕之前的談判每天有上百場,各種的交流都是很複雜的,還很具體,這些青年志願者得到了一次公共外交的訓練,可以説如果用心的話,他比在外國留學半年一年收穫不小,他就是把公共外交念好了,一個不拿文憑的碩士,這批青年人就成長起來了。這不只是一個語言鍛鍊,而是一個跨文化的鍛鍊。

    2010-04-26 11:13:14

  • 中國網:

    您的新書《對話中國模式》剛剛發行,您能不能為我們的讀者推薦一下他們應該關注哪些部分,這本書試圖在闡述哪些方面的觀點?

    2010-04-26 11:14:15

  • 趙啟正:

    “中國模式”這個詞已經出現四五年了,但是在我們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和國慶六十年的時候,又廣泛的被外國媒體報道和評論,中國媒體對此也做了轉達或新的評論。這裡面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問“中國模式是一個完全成功的模式嗎”,“中國模式是想向世界推廣嗎”,“中國模式是想和華盛頓共識或者後華盛頓共識進行競爭嗎”,這都是報紙評論的題目。其實“模式”這個詞在中文中都有示範和樣板的含義,中國並沒有認為我們想把它作為樣板向世界推銷。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彼此學習,吸收別人的長處,把某一點拿過來在本國應用,這是可以的。但是中國人不認為中國的做法拿出去就可以用,因為我們強調要和本國國情相結合,對中國是對的,對外國也是對的。所以,我們沒有推廣中國模式的意思,並且説到“中國模式”,沒有一個定義,共同的定義沒有,各國的説法都不一樣,有人這麼説,有人那麼説,我們可以蒐集到十幾種説法,差異很大。

    所以,有的時候我説中國案例是指那個過程,中國政府的思路、理念、政策、法律、實施的辦法、結果,也包括不滿意的結果,如民生的問題,還存在著很多事情,教育、醫療、衛生、東西部的不平衡、社會的工業農業的二元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在談到“中國模式”的時候,應當想到它是現在進行時,我們知道它會逐漸完美的,並且我們還有改革的餘地,如果沒有改革的餘地,我們就沒有希望了,我們當然有改革的餘地。

    所以,中國案例是現在進行時,如果説是中國模式,我們認為它的適合中國的,外國參考某些個別的點是可以,中國毫無推廣的意思。我這本書是和“那斯比特”夫婦就“中國模式”的看法、定義做了討論,他也對中國的成長歡欣鼓舞地提出了很多讚揚,但也指出中國對外表達得不夠,就是中國模式或中國案例他們認為很好,但是外國去了解得不夠,甚至有很多曲解,如何克服呢?這是我們討論中的一個重點。同時討論到中國的教育、科研、智慧財産權保護、農民問題等等,這是一個中國、美國、歐洲三位作者的交流,可以説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有功夫可以看一看。

    2010-04-26 11:14:45

  • 中國網:

    謝謝你。

    2010-04-26 11:15:20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whmr/zhaoqizheng.wmv

圖片大圖:

  • 現在世博會選擇在浦東,因為浦東有能力來承擔世博會的一大半。

    中國網 蘭少賡

  • 我們觀察世博會可以觀察整個世界的今天和對明天的預計。

    中國網 蘭少賡

  • 中國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在國際的全球化的背景下産生的,所以世博會也是對世界的一個貢獻。

    中國網 蘭少庚

  • 這些世博會青年志願者得到了一次公共外交的訓練,這不只是一個語言鍛鍊,而是一個跨文化的鍛鍊。

    中國網 蘭少庚

  • “模式”這個詞在中文中都有示範和樣板的含義,中國並沒有認為我們想把它作為樣板向世界推銷。

    中國網 蘭少庚

  • 我們在談到“中國模式”的時候,應當想到它是現在進行時,它會逐漸完美的,並且還有改革的餘地。

    中國網 蘭少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