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在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下 農業政策帶來豐收糧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全國夏糧增産102億斤,比豐收的去年增長5.1%;秋糧豐收有把握,預計全年糧食産量可望實現穩定增産的目標。我國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産,有力地緩解了國內糧食供求矛盾,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農業在持續了數年的低迷之後,終於在2004年出現了轉機。2004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9369億斤,比上年增加775億斤,一年增産的數量為有史以來之最。

在中央一號文件激勵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的政策措施深得民心,並得到有效貫徹。這也是今年夏糧豐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今年夏糧生産中,中華大地又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好政策帶來豐收糧”。同時,專家也強調,對於出現轉機後的糧食産量能否保持繼續發展的好勢頭,顯然不能掉以輕心,對於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必須有足夠的估計。按照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規劃,爭取到2007年末建設5000萬畝標準糧田,新增糧食生産能力120億公斤,到2010年再新建標準糧田1億畝,糧食生産能力再增加100億公斤左右。

目前,我國五大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12億畝左右,佔全國糧油播種面積70%以上,是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撐。專家指出,要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特別是在耕地不可能擴大的條件下,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總産,就必須依靠農業科技,提高糧食單産。我國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大豆五大農作物品種與技術的創新,對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強調,在加大支農政策力度和投入力度的同時,著力提高糧食單産水準。據悉,我國培育出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大豆五大農作物100多個新品種,突破了中長期糧食增産的技術瓶頸,將深刻影響未來10至20年糧食生産。

目前,全國秋冬種已由北向南全面展開。農業部近日提出了今年秋冬種工作的具體目標:力爭今年全國秋冬種作物總面積達到6.9億畝,比上年增加2000萬畝以上,其中糧食面積要增加400萬畝,小麥麵積要確保穩定,小麥單産要提高3至5公斤;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麵積佔全國小麥麵積比例力爭增加5個百分點以上。因此,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任務十分緊迫,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專家提出要著力抓好增強土地資源的保護能力、增強農田水利設施的保障能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産品加工轉化的能力、增強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能力、增強對農業發展的社會綜合服務的能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

經過未來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條件將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將明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和競爭力將明顯增強。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立足國內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為世界農業發展和食物安全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記者邵文傑)

國企一增一減看變化

自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呈現出的迅猛發展勢頭。有人用一增一減來概括國有企業三年來的變化。

先看“增”: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迅速。據國務院國資委財務決算統計,2004年,全國13.7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實現利潤超過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達52%。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近5.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實現利潤4800億元,比上年增長61.9%。

今年上半年,國企發展速度依然不減,中央企業的表現尤為搶眼。據統計,上半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實現利潤近3000億元,同比增長29.1%,繼續保持了速度效益同步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全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有25萬戶,其中國企只佔3萬戶,但他們上半年貢獻的稅收卻佔了六成,利潤佔了一半。

再看“減”: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繼續推進。有資料表明,國有企業目前正以每年4000戶至5000戶的速度遞減,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由兩年前的196戶減少到了現在的169戶。2002年,國家出臺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政策,鼓勵企業利用三類資産,將輔業單位改製成産權多元化的經濟實體,安置企業富餘人員。目前,169家中央企業中,已經有近70家進行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有效安置了富餘人員。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用“政策好”、“環境好”、“人努力”來概括國有企業取得好成績的原因。

有關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表現良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通過改革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堅持通過改革使國有企業在體制、機制等各方面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市場。

——通過改革,全國2900多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骨幹企業已有1400多家改制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改制面為近50%。目前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1000余家,其國有權益和實現利潤約佔全部國有企業的1/3和2/3。特別是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資産達到數百億、上千億元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在境內外先後上市。

——通過改革,大多數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2004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開展了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會的試點工作,選擇了神華集團、上海寶鋼等企業進行試點。試點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在董事會下面設立戰略、提名、薪酬與考核等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通過改革,企業經營機制明顯轉變,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據國家統計局統計,3430家已改制的重點企業中,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制度的佔84.9%。90%的企業實行了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50%以上的企業實行了企業經營者年薪制,近60%的企業引入了科技人員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國有企業人浮於事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善。(記者鄧海雲)

貿易有進有出利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65萬億美元;吸收外商投資60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進出口總額1.1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中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加入世貿組織三年多來,我國清理並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今年1月1日,中國恪守自己的承諾,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關稅總水準降至9.9%;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服務貿易領域,正在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推動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相互溝通、減少分歧。

由於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更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積極參與者。此外,中國對外貿易的腳步幾乎已遍及全球——這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給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有世界經貿專家指出,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經濟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有事實為證:

——從總量看,中國GDP不到世界的4%,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10%以上;對外貿易不到世界的6%,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達到12%左右。對此,聯合國貿發會議曾評論指出,中國與美國並列為世界經濟兩大火車頭。

——從供給看,中國質優價廉的産品,減少了進口國的支出,提高了各國消費者的福利水準。由於主要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減少了消費者的支出。摩根斯坦利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中國廉價産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0億美元。

——從需求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已經進口了約1.6萬億美元的商品,每年進口量超過5000億美元。按照每人平均産值5萬美元估算,每年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

——從投資看,據初步統計,從1990年到2004年,境外投資者從中國匯出利潤約2500億美元。調查表明,目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2/3實現了盈利,2/5的跨國公司在華業務的利潤率高於其全球業務的平均利潤率。

——從對外經濟合作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的發展。截至2004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額37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僅2003年中國就對外直接投資2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就業10.1萬人。

中國,一個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國,一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收入水準提高和消費結構正在升級的大國,其廣闊的市場需求同樣也在造福世界。2004年,中國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4萬億元,生産資料銷售總額達到11.4萬億元,兩項合計超過兩萬億美元。正因如此,中國甚至有了許許多多別的稱謂:比如全球電視機最大消費國、全球電冰箱最大消費國、全球手機最大消費國……伴隨這些稱謂,中國,一個融合於全球,造福于全球的大國,正在逐漸以穩健厚重、富有責任感的形象出現在全世界人民的腦海中。(記者董山峰 )

交通傾向西部傾向農村

沂蒙是英雄的故鄉。而很長一段時間,交通不便成為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今天,這裡的一切發生了改變。

記者來到沂水縣院東頭鄉桃棵子村,鄉黨委書記戚樹起説,伴隨著村村通公路,全鄉已建成了3處國家AA級風景區,“沂蒙地下奇觀”已成為山東省知名旅遊品牌。據了解,目前該鄉直接和間接從事旅遊項目的農民有3000多人,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當地人的眼界寬了,本土化商人多了,近兩年,當地的個體戶猛增到了2000多家,他們收購各種農産品,帶活了養殖業和種植業。

國家首次提出把農村公路和國道主幹線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部署,交通部門採取實質性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2004年,全國農村公路完成投資之多、新建改建油路水泥路里程之長、通達率和通暢率之高前所未有。“十一五”末,我國基本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全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310萬公里。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相對公路運輸來説,鐵路具有大運力、低成本優勢,在綜合運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加快鐵路發展,對於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分必要。我國現有鐵路7.2萬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按人口計算,中國鐵路網密度每萬人0.56公里,排在世界100位之後。特別是西部地區路網單薄,更不適應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針對這些不平衡、不和諧的問題,我國不斷加快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讓鐵路交通成為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先行官”。2005年6月,石太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開工,這將成為連接西部和華北的又一條快捷運輸通道;9月,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開工,該客運專線穿越豫西山地和渭河沖積平原,建成後將滿足開行時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車的需要;10月中旬,青藏鐵路格拉段鋪軌架梁將全線貫通。這條鐵路在青藏高原開闢了一條經濟、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運輸通道,對於改變青、藏兩省區交通落後狀況,加快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再來看民航運輸。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改革,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趨勢要求的行業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我國的航空運輸總量水準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前,成為民航大國。近年來,我國加快了民航領域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全行業重點建設項目20個,包括長春龍家堡機場等7個竣工項目;首都機場擴建等6個續建項目;上海浦東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等6個新開工項目;昆明新機場工程的前期準備項目等等。為了促進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發展,從地域分佈看,民航專項基金投資繼續向西部和東北傾斜。新辟航線也側重於西部及東北地區。(記者馮蕾)

個稅調節收入促和諧

據統計,目前,個體私營工業已佔全國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的40%左右,佔全國商品銷售總額和零售總額的60%以上。加上外資經濟,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已超過一半,非公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重要推動力量。同時,非公經濟也成為就業和再就業的主渠道。圖為寧波奧克斯集團員工正在調試電能表。奧克斯集團經歷了15年的歷程,成為我國電力行業和家電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大型企業集團。

調節收入分配,縮小個人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承擔此項重要職責的稅種——個人所得稅的徵收近幾年發展迅速、卓有成效。

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收入水準的大幅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由1993年的46.82億元增加至2004年的1737.05億元,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從1993年的1.33%上升至2004年的6.8%。個人所得稅已成為我國的第四大稅種。

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在總結各地徵管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個人所得稅徵管的“四一三”工作思路,即建立個人收入檔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繳明細賬制度、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向稅務機關雙向申報制度、與社會各部門配合的協稅制度;加快建設統一的個人所得稅管理資訊系統;加強對個人收入的全員全額管理、對高收入者的重點管理、對稅源的源泉管理。

近年來,全國稅務系統對高收入行業和個人的稅收徵管加大徵收力度,先後制定下發了演出市場、廣告市場、個人投資者、建築安裝業等數十個針對高收入行業和個人的徵收管理制度。各級稅務機關每年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確定本地的高收入行業和個人,實施重點管理。特別是2003年以來,各地稅務機關普遍對當地高收入人員建立了檔案,要求高收入者定期申報收入情況,對其實施跟蹤管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660萬重點納稅人建立了收入檔案。

以全面掌控個人收入資訊為核心的全員全額管理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徵管的方向。要將納稅人量多面廣、稅源分散隱蔽的個人所得稅管好,國家稅務總局正在抓緊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徵管資訊系統。在此平臺上,依託個人身份證件號碼,編制納稅人識別號,按照“一戶式”儲存的要求,建立完整、準確的納稅人檔案,對納稅人的收入和與其納稅事項有關的各種資訊進行歸集和整理,實施動態管理。重點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管理。在自行申報、建立檔案、稅法宣傳、代扣代繳、專項檢查、案件稽查等各徵管環節中,根據不同高收入行業和個人的特點,各級稅務機關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管理辦法,提高管理品質。(記者溫源)

旅遊增加就業拉動內需

魏佳1998年從四川樂山造紙廠下崗後,經過市場調查,他來到四川中旅做起了導遊,而且越做越好。他説,每天為南來北往的遊客服務,是他非常快樂的一件事。由於他的出色表現,在前不久召開的四川省第三屆旅遊發展大會上,他被指定為特定導遊。

旅遊就業具有容量大、就業門檻低、包容性強、關聯帶動性強、就業方式靈活等特點,像魏佳這樣下崗後搭上“旅遊車”實現再就業的,在全國並不少見。旅遊業已經成為解決就業的一個主渠道。

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是從2000年開始為世界矚目的。2000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居世界第5位,2004年居世界第4位,旅遊創匯居第七位。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家和第四大客源國,中國將由旅遊資源大國成為世界旅遊大國。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十五”期間,旅遊業帶動了民航交通等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全面發展;在拉動內需、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促進貧困地區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擴大社會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按照世界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行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社會就能增加5個至7個間接就業機會。經過近幾年的跳躍式發展,我國旅遊就業形成了以大型景區、旅遊城市、旅遊交通幹線、旅遊小城鎮及鄉村旅遊就業等為重點的就業體系和就業方式。2002年,我國旅遊業直接就業人數612萬,直接為遊客服務、與旅遊密切相關的餐飲、娛樂、鐵路、航空、公路、水運、公共設施服務等13個部門中的旅遊就業人數達1685.7萬,通過旅遊所拉動的就業人數為5100萬,佔整個第三産業就業的24%,佔我國全部就業的7%。由於旅遊業對於弱勢群體的就業有著很好的包容性,2002年,旅遊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1055.2萬人,轉移下崗職工大約65萬人。到2005年,通過旅遊經濟活動所拉動的就業人數達到6129.5萬人,年增長328萬個就業崗位。

專家預測,未來我國旅遊就業的前景更為廣闊。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劃,我國旅遊業將在地域上形成六個增長潛力地區。(記者王小潤)

相 關 新 聞
· 北京“十五”重點指標如期完成 呈五大特點
· 回眸“十五”:揚改革開放風帆
· “十五”交通計劃提前完成 比預期增加35萬公里
· "十五"期間我國海關稅收連年增長已徵稅1.7萬億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