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回眸“十五”:揚改革開放風帆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0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十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領域全面展開,而“十五”最後一年2005年則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攻堅年,一些多年醞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這些改革在有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的同時,也在方方面面給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實惠。

全面減免農業稅使農民告別“皇糧國稅”

改革推進: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全部免征農業稅 ,還有三省也將農業稅稅率降低到2%以下。在“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將全部取消農業稅。與此同時,全國已經有11個省市先後出臺了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各地進一步清理取消對進城就業農民的限制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

實惠盤點: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中國農民輕裝前行。稅務總局預測,今年全國農民將減負220億元。上半年,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來自中央財政的上千億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實實在在地轉移到了農民身上。城鄉平等就業政策的落實,將會使更多的農民融入城市生活。

多數人的利益將在稅改中得到保護

改革推進:充分醞釀、備受關注的新一輪稅制改革穩步進行。200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舉行聽證會。國家正多頭並舉,抑制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趨勢,促進社會公平。

實惠盤點:據測算,如果將扣除標準由現行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在減少200億元財政收入的同時,一般收入者的納稅負擔得到減輕,如月收入3000元者每月可減輕80元納稅負擔。而加強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調控和監測,有利於實現多數人的利益,將成為稅收徵管改革的重點。今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將得到保護,高收入者的收入將被有效調節。

困難群體從社保改革中得到更多關愛

改革推進:全國已有14個省份基本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至6月底,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由去年底的8個增加到11個。

實惠盤點:上半年,全國已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95萬人,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8萬人。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已由最高年份的近700萬人下降到6月底的65萬人;財政部和勞動保障部已將188.4億元專項補助資金下撥到各省,比去年增加了26億元,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

百姓成為金融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改革推進: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分別引入戰略投資者,中國工商銀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啟動,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重大步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開始實行。

實惠盤點:隨著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快捷的銀行服務走進千家萬戶,諸如領薪、繳費、炒股、炒匯等類的個人業務遍佈各家銀行網點;一系列新型理財産品的推出和理財方式的日益現代化,使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回報;匯率改革的推進,使人們的出行、購匯等變得更加便捷……百姓正在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所有制結構調整使創業環境更加寬鬆

改革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至8月上旬,已有9個部門相繼下發了配套文件和具體措施,上海、天津、河北、青海等省市出臺了實施意見。

實惠盤點:截至上半年,全國取消涉及非公有制企業的不合理收費2385項,查處“三亂”案件1885件。凡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均可進入,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鄭州等城市開始實行企業網上登記和年檢。百姓創業無疑將迎來更加寬鬆、寬廣的新天地。

電信改革發展豐富百姓交流手段

股改讓股民早日分享經濟增長“紅利”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從行政體制改革到科技、衛生、文化體制改革,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到以人為本、依法行政,5年間,中國各級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從全能型、管制型向管理型、服務型、法制型轉變。 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經濟管理方式方法、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大力加強政風建設──2005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求,今天是,明天仍將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我國資訊化建設的發展,數字化技術迅速、廣泛地滲透於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觀念都産生了深刻影響。 “十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領域全面展開,而“十五”最後一年2005年則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攻堅年,一些多年醞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這些改革在有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的同時,也在方方面面給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實惠。  新華網 (記者謝登科、馮曉芳、劉錚)

人民日報:揚改革開放風帆

踏著“十五”的腳步,我們邁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乘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東風,古老華夏開啟了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紀元。

5年來,我們經受了國際市場動蕩的衝擊、克服了國內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趨勢的影響,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強勁推動。

新舉措大動作:困難擋不住改革向縱深發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許多媒體把鏡頭對準了國家計委大門口,他們在等待著那塊牌子的替換———那牌子1952年後寫著“國家計劃委員會”,1998年改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現在改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從“計劃”到“發展和改革”不只是個別詞彙的替換,它反映的是我國政府從傳統計劃管理方式向宏觀調控方式的過渡。改革和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發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動發展。

“十五”開局,中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我們正在努力擺脫通貨緊縮、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後期,我們終於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重新步入快速發展的新平臺,投資過熱、通貨膨脹卻又攔在前進路上。面對複雜局面和重重困難,中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不僅從未停步,而且不斷向縱深發展。從政府機構改革到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從金融企業改革到完善金融調控體系……一系列新舉措大動作有序推出,一場場攻堅戰吹響衝鋒號。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更好地從整體上推進發展和改革;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改變國有資産“五龍治水”狀態;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商務部,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建設,成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

———優化所有制結構,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通過兼併、破産、關閉等措施,對一大批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和資源枯竭礦山進行了調整改組,優化了國有經濟佈局。在國有大型企業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電力、電信、城市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經起航。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繼續改善。

———統籌城鄉發展,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促進農民增收減負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稅費改革不斷深化,全國免征農業稅的省份從去年的8個擴大到目前的28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步向深入,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得到完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重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補貼糧農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和完善金融調控體系為重點,金融體制改革向深層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邁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兩批46家上市公司進行試點。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重大步伐,金融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進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這是進一步推進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是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誌。

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全面履行承諾。在貨物貿易領域,不斷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通過先後數次降低關稅,關稅總水準從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種商品的進口稅不斷下降,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種商品降低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政府在開放服務業市場方面採取了大量的實際行動。在智慧財産權領域,中國在智慧財産權保護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貿組織的要求。同時,我國政府還清理了大量與外經貿有關的法律法規。

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一方面向世界敞開了胸懷,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去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1.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到了6450億美元。全球公認,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在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出口産品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産品出口較大幅度增長。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投資環境繼續優化,中國一直保持著吸引外資的競爭力,2004年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首次突破600億美元大關。外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增加,服務業外資進入加快。

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國企業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為例,我國企業非金融類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達350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分別超過100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業務遍佈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主動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不斷發展與世界各國、地區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參與了一系列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積極開展雙邊外交,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一個改革的中國,正在不斷積聚發展的新動力;一個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搏技的大舞臺。展望未來,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旺盛的活力,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記者朱劍紅 )

經濟日報:每人平均GDP超1000美元:一個歷史性跨越

閃光的數字 歷史的跨越

這是一組金光閃閃的數字———

2001年,我國GDP達到9593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在“十五”開局的第一年,中國GDP躍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2398億元,比上年增長8%;2003年,我國GDP為117390.2億元,比上年增長9.5%,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一年,我國每人平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國GDP達136875.9萬億元,同比增長9.5%,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GDP和每人平均GDP兩大重要指標。

宏觀調控成效明顯 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

5年來,國民經濟的運作並非一帆風順。

早在2003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一些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即開始顯現:糧食供求關係趨緊,固定資産投資膨脹,貨幣信貸投放和物價上漲過快,煤電油運全面緊張。在這重要關口,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加強宏觀調控,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隨後,從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嚴把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入手,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

在農業方面,“中央一號文件”接連出臺,推出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進一步放開糧食主産區收購市場,大範圍減免農業稅,建立了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使全國農民普遍“減負”和“增收”。

在土地管理方面,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的審批暫停半年,並決定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嚴格、科學、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國務院專門制定下發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人民日報:中國,令人嚮往的地方

澳大利亞電視7台最近在清晨《日出》新聞欄目裏播出了一套題為“《日出》在中國”的系列節目,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充滿活力、快速發展的中國,令人耳目一新。

《日出》報道組自8月8日起對北京和上海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實地採訪,以“積極籌備奧運的中國”為主線,從經濟、文化、體育等不同側面,向觀眾介紹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奧運工地,報道組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奧運比賽場館的建造情況和建設者們戰高溫建場館的動人場面。報道組還以特寫鏡頭,展現了奧運游泳館“水立方”和主場館“鳥巢”的三維圖像,年輕主持人格雷格·丹尼爾稱它們是超現代的奧運地標。他以渾厚而有感召力的聲音向觀眾介紹説,中國在為舉辦一屆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而奮鬥,中國人對奧運會的極大熱情、他們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目前所取得的建設成就反映了中國追趕世界的雄心,同時也説明北京已經是一個勝者。

在北京,報道組的鏡頭時而把澳大利亞觀眾帶進故宮,讓他們了解中國古老的封建帝王體制和歷史文明;時而把觀眾帶向街頭和公園,讓他們領略民間秧歌的優雅舞姿和市民的晨練盛況;時而又把觀眾帶進四合院內的普通民宅,向他們展現中國老百姓包餃子迎客人不亦樂乎的場面。報道組還在天安門廣場上拍攝了莊嚴的升旗儀式,並對每天升旗的時間、官兵人數和有關歷史等都做了詳盡解説。

人民日報:中國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的步伐,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當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小的時候,一個嚴峻的考驗也擺在了我們面前:人類能否找到一條持久穩定、和平的共同發展之路。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首腦大會上提出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這個主張既是中國人民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新的發展觀的必然結果。它同時回答了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迅速發展産生的疑問。胡錦濤主席明確指出,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

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表明中國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也在努力與外部世界建立與這個新模式相符合的聯繫方式。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相 關 新 聞
· “十五”交通計劃提前完成 比預期增加35萬公里
· "十五"期間我國海關稅收連年增長已徵稅1.7萬億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