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政協常委建言“十一五”規劃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人民網

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于10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學習貫徹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討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全體會議上,16位常委、委員作了大會發言,對“十一五”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農民、農村

索麗生:建設新型農村促進城鄉和諧

農民、農業和農村,自古為我國經濟與社會命脈所繫,至今猶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深化改革的現實要求,符合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中央政府免除農業稅之後更為全面和長遠的戰略舉措。民盟中央認為,抓住機遇,整體建設新農村,正逢其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根本之策。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像重視城市發展一樣重視農村發展,建立新的管理機制

二、認真研究落實農村公共服務項目,提供優質服務産品

三、切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四、加快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健康水準

五、注意總結現有新型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厲以寧:提高農民收入和城鄉協調發展

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中所遇到的困難:

一是農民收入低、底子薄,為了增加收入,經常濫開墾,濫砍伐,濫採石採礦挖沙,過度放牧等。此外,為了增加收入,農民往往過多地使用農藥,使用化肥,農藥和化肥的過多使用都使環境受到損害。二是單個農民力量薄弱,即使他們懂得有必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飲水缺乏,灌溉用水供應不足,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推廣以及植物病蟲害和畜禽傳染病的消除等等,都不是單戶農民力量所能及的。因此,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途徑,第一,要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

第二,依靠農民集體的力量;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術水準,使他們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富裕起來,而在富裕以後更加珍惜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牧草樹木資源,更加注意環境的保護,以進一步增加收入。

當前,為了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和城鄉協調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應當有較大幅度增加。這些投入主要用於四個方面,一是用於良種基地的建設;二是用於農田水利建設;三是用於農業技術推廣;四是用於農民的技術培訓。只要政府投入增加,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速度一定可以加快。

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

關於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的若干建議

資源匱乏與浪費並存是世界通病,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球共同追求、且遠遠尚未實現的目標。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資源供應的挑戰。把實施節約資源基本國策作為“十一五”規劃中的重要指導原則,足見中央政府對節約資源的重視程度和決心。但是,我們面臨實施上的困難是系統性的,必須全面改革和採取綜合配套措施,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加強政府職責,注重能源戰略研究和政策的正確引導

2.消除節約資源的制度性障礙,完善節約型社會的制度安排

一是改革現行的資源産權管理制度。必須提高國家的資源使用收費,完善資源初始産權分配、使用權交易制度,建立資源開發的後轉移支付制度等。

二是使資源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性、供求關係。目前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基本處於低價或無價狀態,不能反映其真實成本,低價的直接後果是無法激勵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行為,因此,不改變這種狀態,資源節約就可能落空。

三是建立行業的資源環境績效標準。所謂資源環境績效可以用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進行衡量。由於行業、區域差異,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不同標準,特別是優先考慮重點行業的能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績效標準的制定。

四是提高重點資源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市場準入標準。應根據資源、環境的要求,制定不同地區的更加嚴格的行業和産品市場準入標準。

3.通過發展模式選擇和結構轉變實現整體性的節約

4.重新定位迴圈經濟

5.制定具體計劃和措施,大力開展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

 

對“十一五”人口問題的幾點看法

人口問題在我國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人口再生産是個緩慢過程,人口問題的暴露及解決往往都要經過幾十年。比如,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直到今天人口數量才逐漸趨於穩定。因此在制定人口政策時要有相當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執行政策時要有穩定性。另外,人口再生産涉及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人口問題不僅對當代,而且對下幾代人都會産生極大的影響,應當從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從戰略上制定我國的人口政策。為此建議:

1.應當儘快確定我國人口的總規模。如果希望我國人口穩定在15億,那麼不久就應當考慮修改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確定人口規模必須從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維持人口、資源、環境平衡、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綜合慎重地考慮。我建議我國最終人口規模以5—8億為好。

2.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還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增加。現在群眾生育意願比較高,60%以上夫婦希望生二胎,但如果我國人口規模要控制在5—8億,實現這一目標至少還需要200年時間。因此,還必須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增加。

3.解決人口問題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為了糾正出生性別比失衡,在出臺法規禁止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性中期引産的同時,還應該在“十一五”期間大力推行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及少生快富的試點工作,並形成長效機制。近來,關於強制婚檢的爭論很大,建議用生育前免費體檢代替強制婚檢。

4.國家應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多做一些工作。現在我國一些地區的新生兒畸形率特別高,比如山西的嬰兒出生缺陷率居世界之最。這固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有些出生缺陷是可以預防的。例如注射風疹疫苗可預防先天性心臟病,加碘、補充葉酸可以減少呆小症、神經管畸型。這些工作花錢不多,但意義重大,建議在“十一五”期間把這些工作抓緊切實做好。

5.要加強對人口問題的研究。我們在人口問題某些方面經驗不多。例如在經濟尚不發達,養老系統尚未覆蓋廣大農民的情況下,如何保證龐大的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怎樣能使數量巨大的農民有序地轉變成城鎮居民?又比如,如何更有效地防止性病和艾滋病蔓延?如何限制有權、有錢人的超生問題等等,都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為此政府必須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綜合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政協在這方面也可以積極發揮作用。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經濟增長方式

進一步明確有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針政策的建議

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進一步要求,“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允許非公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公用事業及基礎設施領域、社會事業領域、金融服務領域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還特別提出,“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也允許國內非公有資本進入,並放寬股權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條件”。目前,有關部門已經或正在制定相關落實措施,社會各方面都在盼望這些政策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執行。

但是,也必須指出,從近期的某些現象看,在一些部門實際工作中,或是基於傳統習慣,或是基於某些思想顧慮,仍對非公經濟的合法進入持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的限制,有的做法甚至比過去還有某種倒退。針對這類現象,社會上有人評價説,現在不是“國退民進”,反而在某些壟斷領域裏是“國退洋進”,在某些利潤豐厚的競爭性行業裏是“民退國進”。這種評價不一定正確,但它反映了社會上對中央非公經濟方針政策的真正落實存在某種擔心。有鋻於此,我們建議,在制定“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有關專項規劃時,必須充分體現中央關於“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的政策要求,真正做到“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

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創新步伐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十年前,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我們就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但直到今天,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粗放型的。特別是在近年新一輪的經濟擴張中,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瓶頸約束日益加劇,已經嚴重危害到經濟的安全和健康運作。我們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不完善,體制創新沒有取得根本突破。

“十一五”期間,如果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將難以實現。為此建議:

(一)推進生産要素市場化進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二)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和環境治理激勵機制、監管體系。應積極探索科學衡量社會發展的核算方法。

(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步伐。

(四)大力推進市場主體改革,奠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

(五)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

(六)實行節約優先政策,加大節約宣傳力度,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關鍵詞:智慧財産權、自主創新

關於制定國家智慧財産權發展戰略的幾點建議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智慧財産權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提出,把增強資助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整合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這説明自主創新智慧財産權是我國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已正式啟動國家智慧財産權發展戰略的制定工作,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正積極參與智慧財産權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在自主創新與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調研並與有關部門座談,我們認為,我國自主創新智慧財産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智慧財産權制度的定為不夠準確,智慧財産權立法不夠完善,智慧財産權人才的培養問題,以及如何提高全社會的智慧財産權意識等問題。

加快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和提高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基礎在企業。為了在“十一五”規劃中更好落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議精神,我們認為特別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調整企業技術進步的政策,控制重復引進,鼓勵企業加強自主技術創新。我國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以2000年為例,我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引進經費為2454億元,而消化吸收經費僅為182億元;而日本、南韓引進同等技術的消化吸收費用要百倍于我。因此建議國家通過資金支援和政策優惠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特別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後的再創新;政府帶頭更多地購買使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本國産品,同時採取有力措施制止重復引進,鼓勵企業採用自主技術設備。

二是為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僅為0.78%,而發達國家則為5%以上。我國企業研發人員的數量和品質與發達國家差距也很大。因此建議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激勵與約束機制,在制定並完善企業財政、稅收和金額等政策時,要重視和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提高研發人員在職工總數中的比重,提高自主技術和品牌産品的效益在企業總效益中的比重。對於部分地區、行業和企業甚至可以設置一些關於上述要求的最低門檻作為約束。在工程技術與學術職稱評定和職務聘任中強化對發明專利的要求。此外,國家要在政策上進一步鼓勵高校畢業生踴躍進入企業就業。

三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自主技術創新體系。建議國家採取多方面舉措,鼓勵企業為生産自主技術或高新技術産品而進行風險投資。改變目前行業共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技術研發弱化的現狀,支援各種行業共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改變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科技成果轉化難的現狀,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金額支援體系,加強各類科技仲介機構建設,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

相 關 新 聞
· “十一五”解讀:房地産健康是十一五的關鍵
· 上海正按五中全會精神制定上海十一五規劃
· “十一五”扶貧重點做6工作 解決溫飽成目標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實現十一五發展新跨越
· 十一五期間扶貧重點做6工作 解決溫飽成扶貧目標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