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黨的工作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後不久,鄧小平同志就明確的提出了市場經濟既不姓“社”也不姓“資”的觀點,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期間經過了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可以看作是我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個階段。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定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在全面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和建立政府宏觀調控體系、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分配製度改革、推進法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已經開始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這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第二個階段。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制定和貫徹實施,將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一、貫徹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經濟、追求經濟利益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經濟活動十分活躍,經濟效益和經濟運作品質都有顯著的提高,綜合國力邁上了新臺階。全國人民衷心擁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擁護進一步改革開放,在此問題上形成了極為廣泛的共識。這對於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雄厚的社會經濟基礎,也為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及各方面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完成了經濟發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解決了溫飽問題和實現了總體小康之後,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我們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解決這些問題,回應這些挑戰,需要我們確立和貫徹胡錦濤同志一再強調的科學發展觀,並從體制上保證這一新的發展觀的貫徹實施。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他指出:“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以這一新的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五個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原則。這些要求和指導思想,是新的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它規定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方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貧富差別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亟待扭轉。各種差別的共同點實際就是貧富差別。市場體制在激發活力、激勵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貧富差別。如果任由這種差別自發盲目地擴大,有損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定,也不利於經濟發展。因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之一,就是在繼續充分發揮市場體制效率優勢的同時,在體制中構建保障公平、促進協調發展的部分,形成效率與公平有機統一的市場經濟體制。

二是對社會經濟秩序需要進一步加大規範的力度。在經濟日趨活躍、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秩序的規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起來。假冒偽劣産品,欺詐矇騙行為,權錢交易現象,欺行霸市行為,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性開採使用等,種種社會失范的行為和現象,發生的頻率、烈度和範圍有擴大的趨勢。這些行為和現象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治理和約束,就會破壞經濟建設的大局,也會使社會成員對市場體制失去信任。因此,在繼續發揮市場體制激勵作用的同時,還需要強化其約束功能和機制,有效規範社會經濟秩序,從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

三是協調好人、經濟、社會、自然之間的關係,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我們已經實現了長達20多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經濟發展的第三步戰略部署,在今後幾十年裏我們還要繼續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怎樣使得經濟增長進一步促進人、經濟、社會、自然之間關係的協調,而避免造成關係緊張的局面,是今後推動經濟增長必須要充分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體制的引導和調節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

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確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決定》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圍繞著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按照這些思路和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必將會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二、要進一步排除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雖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可是與完成緊迫而繁重的現代化建設任務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體制性障礙需要排除。

一是要解決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例如,條塊分割現象依然嚴重,財政金融體制與改革開放的進展和經濟發展的要求不匹配,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政企不分的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解決,以行政壟斷、行政干預取代市場競爭的政府審批制度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國有企業的歷史包袱依然沉重,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依然存在,等等。解決這樣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性矛盾,逐步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運作要求轉變觀念,構建體制,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二是市場化體制本身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各個體制之間配套改革的問題。從十四大以來,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和建立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推進法制建設等方面,改革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這些改革仍然有大量的任務需要繼續完成。突出的問題,第一是這些改革本身還沒有最終完成,在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新的體制和組織構建和運作,內部機制和規則完善等方面仍然有大量的改革任務。第二就是各個體制之間、各項改革措施之間的配套問題。由於各個方面的改革往往是單項突進,互相缺乏配套,一方面制約了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另一方面也使得改革後的各個新體制的效能難以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例如國有企業的改革,由於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後,金融市場改革問題多、推進慢,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到位等種種原因,使得企業由於缺乏必要的配套條件而難以再進一步推進改革,同時也使得股份制改制的企業還不能充分發揮股份制的效能,滯緩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決定》突出了統籌、配套改革的思想。例如,在推進國有經濟改革的措施中,把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調整、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以股份製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綜合起來考慮,形成整體性的推進,會使改革更有成效。

三是完成由政策推進向體制保障的根本性轉變。在過去的20多年裏,我國一直處於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一方面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建成,因此這一體制的轉軌期也可以説是體制的空白期。就國民經濟的全局來看,沒有一個完整的經濟體制在起控制和調節全局的作用。黨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來調控全局、推動經濟增長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的。與體制相比,政策帶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傾向性,缺乏穩定性和統一性,靈活性強而規則性弱。例如,為了吸引外資,我們長期實行對外資優惠的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就不利於各方面平等競爭。而且我國加入了WTO,要求遵守國民待遇規則,如果繼續實行這種優惠政策,就等於是對其他投資主體的歧視。因此,現在吸引外資,就不能再依靠又獲得政策,而應該依靠良好的體制環境。正是有鋻於此,《決定》非常明確地指出:“完善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場經濟和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的進程。形成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創造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確保各類企業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很明確,《決定》這裡強調的是為對外開放提高強有力的體制保障,而不再是政策優惠。

三、創新、開拓、進取,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按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的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是:

第一,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提出了三項具有突破性的體制改革任務。一是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樣的改革,將有助於推進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推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合作,有助於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更好的與市場運作接軌。二是強調要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這樣,就不僅僅是從觀念上、政策上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而是要求從體制上保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對於更為充分、更為廣泛地調動非公有制主體的積極性,保障其合法權利,並對之實施有效的體制約束,意義都是十分深遠的。三是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的要求。産權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和運作的制度基礎。合理有效地産權制度,一方面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圍繞著財産權利的界定和保護,又會形成秩序和約束的制度基礎。《決定》所提出的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的現代産權制度,一方面區別於忽視和否定財産權利的計劃經濟體制,另一方面也擺脫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只一味承認私有財産權利的狹隘局限,強調公有財産權和私有財産權共同構成了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構成了完善市場體制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這是在認識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方面的一個重大創新。

第二、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三農問題”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改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的任務。《決定》強調通過體制建設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是全面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加大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力度,等等。這些長遠的、全局性的體制舉措,將為廣大農民走上全面小康的生活道路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些舉措都傳達了一個根本指導思想: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全方位的制度創新過程。通過這些制度創新,我們將建立起一個全面小康社會的完整的制度規範,建立起一個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基本制度框架。這樣的改革,必將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過程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為落實新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執筆:謝魯江)

       《學習時報》  2003年12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