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村改革  

    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成功。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以萬里為第一書記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把土地借給農民耕種,不向農民徵統購糧的決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戰勝了特大旱災,還引發出一些農民包産到戶、包乾到戶的行動。幾乎與此同時,四川不少地方的農民也實行包産到組。在安徽、四川的影響下,其他一些地方也開始實行農村聯産責任制。這種勢頭,引起一些人議論紛紛,卻得到了鄧小平的支援,提出農村政策要繼續放寬,土地承包給個人不會影響我們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為了促進農村改革深化,從1982年至1986年中央(或與國務院)制訂,並於每年1月1日發佈指導新一年全國農村改革工作的重要文件,因為文件編號恰好為每年的第一號,又統稱“五個中央一號文件”。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産隊,99%以上實行了包産到戶和包乾到戶。連續幾年農業特別是糧食增産幅度很大,1984年達8000億斤,每人平均800斤,接近世界每人平均水準。國務院向世界糧農組織宣佈,我國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

    曾任湖北省委書記的陳丕顯,在他的《歷史的轉折在湖北》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湖北天門縣郭咀四隊農民彭立成家在1974年、1980年、1983年三年貼出的三副春聯,很有代表性,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前後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農民群眾對“大包乾”的熱情讚揚和對黨的政策的衷心擁護。1974年彭立成家的春聯是:“過年只有兩升米,押歲並無一分錢”,橫批是:“我也過年”。1980年彭立成家從生産隊分得現金1150元,家庭副業收入670元。這一年他家的春聯是:“過年儲米十余擔,押歲存款上千元”,橫批是:“歡度春節”。1983年彭立成家農副業收入達到7000多元,又添了一棟九柱三間磚瓦房。這一年他家春聯是:“人有勤勞致富兩隻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橫批是:“永跟黨走”。

    這三副春聯真切地代表了廣大農民的心聲,深刻地反映了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巨大變化。

    八十年初期農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鄧小平後來評價説:“農村改革帶來許多新的變化,農作物大幅度增産,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廣大農民購買力增加了,不僅蓋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錶‘四大件’和一些高檔消費品進入普通農民家庭。”萬里後來説:“包産到戶不僅救了中國,也救了社會主義。因為它堅持了公有制,又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農村初期改革,沒有公開否定人民公社,但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同時也在一步步否定人民公社。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興起與推行,標誌著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勝利,也標誌著人民公社制度的終結。四川省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是我國第一個鄉政府。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出了《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國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工作基本完成,共建立9.1萬個鄉(鎮)政府,92.6萬個村民委員會。

    農村改革的一個重大成果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隨著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批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又為農村發展第二、第三産業提供了條件,使得以集體經營為主兼有個體、私營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到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8805萬人,産值4764億元,佔農村社會總産值50.4%。

    中國網 2002年9月22日


曾慶紅:總結“三個代表”學教經驗 推動農村改革穩步發展
蔡義江委員:從解決進城農民土地撂荒問題著手
—為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深化農村改革獻策
農村改革指向城鄉融合(回顧與前瞻)
朱鎔基: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