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評論 經濟 財經 國際 軍事 旅遊 健康 體育 教育 科技 文化 讀書 婦女 政策 法制
地方 環境 人口 訪談 權威論壇 華人社區 世界博覽 文化週末 圖片中國 視頻 名企 投資 城市
體育首頁 | 專題首頁 | 新聞快報 | 球隊動態 | 圖片 | 賽場內外 | 德國風情 | 八方評論 | 視頻 | 論壇 | 競猜 | 影集
世界盃總賽程 | 分組賽程 | 電視轉播表 | 場館 | 裁判 | 球衣大觀 編輯信箱
[ 網友評論 ] [ 列印文章 ] [ ]
探析德國輸球直接敗因 克林斯曼尚且缺乏奪冠底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5 日 | 文章來源:足球-勁體育

德國隊最終還是失敗了,雖然決賽是德國人的目標,但準決賽已經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了。德國隊有一屆出色的世界盃,在這場比賽中克林斯曼並沒有犯錯,德國人有機會,但是沒有把握住。他們輸掉的最終原因,還是在於底蘊的缺乏。

德國當然是一個足球大國,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傳統。但對於克林斯曼來説,他的足球理念在這塊富饒的土壤上還沒有徹底地紮根。克林斯曼的出現是反德國傳統的,他主張的是繼承德國隊的戰鬥意志和團隊精神,但是從戰術上看,他的思想與傳統的德國精神是割裂的,這就意味著他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德國的歷史底蘊和傳統。所以這樣的一支德國隊在遭遇繼承深厚底蘊的義大利足球的時候,難免會顯出不足。

克林斯曼按照自己的思想選出了這一支球隊,他努力挑選年輕球員,因為年輕球員能夠吸取新的精神,他希望能借此打造德國足球的新一代,但是這同時限制了他將德國一些有豐富經驗的球員選入這支球隊。所以克林斯曼在主力陣容之外,球隊的替補席上捉襟見肘。

他的換人套路僅僅局限于博羅夫斯基和施魏因施泰格的交替使用,奧東科和諾伊維爾的替補上場這幾個手段。相比之下,坐在克林斯曼不遠處的裏皮有著眾多選擇,出場的亞昆塔、皮耶羅和吉拉迪諾都是世界一流的球員,而且在加時賽階段有著驚人的表現,在對手的替補席上還坐著因扎吉這樣的球星。

最後階段,義大利人四名前鋒在場上,可是克林斯曼沒有辦法應變。這不是克林斯曼的執教水準的問題,而是按照他的思想選材之後,現在的德國球員中可供選擇的人才很少,即使是他選入的能接受或者符合他的戰術思想的球員,水準上也無法滿足世界盃的比賽,比如希策斯佩格、漢克、延森這些年輕球員。另外一些例如諾沃特尼或者阿薩莫阿,他們有經驗和水準,但是克林斯曼選擇他們已經十分勉強,在比賽中更難以信任他們,認為他們不能符合自己的戰術要求。

克林斯曼應該詳細考慮他的未來。他應該留下,為了德國足球。他帶隊的時間只有兩年,要在這樣一段時間向德國足球灌輸他的理念,與傳統的一些觀念決裂,實在是十分的短暫,他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向德國足球灌輸他的思想。世界盃德國足球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打入了準決賽或者取得任何成績,而是德國足球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在這屆世界盃上,德國足球重新贏得了全世界的敬畏,德國足球重新回到了世界頂尖的行列,所有的人都看到,德國隊踢的是攻勢足球,是未來的足球。通過審視這些,德國人可以發現,德國足球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一條克林斯曼指出的道路。

克林斯曼告訴德國人,德國足球應當將基礎建立在精神和體能上,在這個基礎上德國足球不應該是保守的,而應該是充滿了攻擊性的,傳球必須要快,用在場上的奔跑打亂對方的一切進攻,這幾乎是一種完美的足球。只有這樣的足球,才能吸引觀眾走入球場,去支援他們的球隊。這個思路不應該只體現在國家隊中,而應該滲透到德國足球的每一個角落,對於克林斯曼來説,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國家隊中得到更多的符合他戰術和思想的人才。

克林斯曼必須留下,他為德國的新足球開闢了道路,德國需要他將這條路繼續鋪平,拓寬,最後成為一條通向歐洲盃或者下一屆世界盃冠軍的大路。即使克林斯曼最後的選擇是回到美國,德國足球也應該將克林斯曼的哲學保留下來。 (艾文)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路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中國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您在中國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010-68993056 舉報郵箱:jubao@china.org.cn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世界盃32強全接觸
A組
B組
C組
D組
E組
F組
G組
H組
- 評點德意大戰 本屆最精彩
- 絕頂漂亮的烏克蘭女球迷
- 黃健翔失態嘶吼音頻珍藏
- 黃健翔史上最激動解説詞
- 世界盃準決賽賽程、轉播
- 歐文受傷憾別世界盃(圖)
- 讓人流鼻血的足球賽(圖)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