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評論 經濟 財經 國際 軍事 旅遊 健康 體育 教育 科技 文化 讀書 婦女 政策 法制
地方 環境 人口 訪談 權威論壇 華人社區 世界博覽 文化週末 圖片中國 視頻 名企 投資 城市
體育首頁 | 專題首頁 | 新聞快報 | 球隊動態 | 圖片 | 賽場內外 | 德國風情 | 八方評論 | 視頻 | 論壇 | 競猜 | 影集
世界盃總賽程 | 分組賽程 | 電視轉播表 | 場館 | 裁判 | 球衣大觀 編輯信箱
[ 網友評論 ] [ 列印文章 ] [ ]
不記黑色教訓反變本加厲 阿根廷經脈盡斷緣自敗筆換人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 日 | 文章來源:新浪

不記黑色教訓反變本加厲阿根廷經脈盡斷緣自敗筆換人
 


  新浪體育訊 對於阿根廷隊的失利,《號角報》賽後直指關鍵:“佩克爾曼在領先的情況下換下了標誌性人物裏克爾梅。換上坎比亞索的舉動讓全世界大吃一驚。而結果,阿根廷不能再抵擋對方的壓力,最終被對手扳平了比分。”西班牙《世界報》觀點相同:“用坎比亞索換下裏克爾梅看似加強了防守,其實卻解放了德國中場。果然,第80分鐘克洛斯頭球扳平比分。”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當時的戰局。第63分鐘,阿邦丹謝利撲球被克洛斯頂傷肋部。硬挺7分鐘後被弗朗哥換下。這個突發事件並沒影響佩克爾曼的計劃。第75分鐘,坎比亞索上場換下了核心裏克爾梅。天平自此向德國隊傾斜。隨著裏克爾梅的下場,阿根廷隊失去了控球。

  由於要顧及右路快馬奧東科,坎比亞索上場後,岡薩雷斯的位置移到左路與索林協防多特蒙德前衛。原本二個半人駐守的右路,只剩科洛奇尼和半個馬斯切拉諾。第80分鐘,巴拉克致命的傳中正是由左路傳出。

  佩克爾曼賽後説:“裏克爾梅的體力有些問題,我沒有對他感到失望。而是覺得應該給球隊注入火力,當時羅曼已經疲憊了。”這樣的解釋是無力的。佩克爾曼似乎忘記了半年前前同英格蘭隊的友誼賽,正是在最後時刻換下裏克爾梅才有了最後的黑色三分鐘。如果説當時還是友誼賽,多少帶點“玩票”性質的話,那今天的比賽佩克爾曼顯然忘記了教訓。

  裏克爾梅下場,艾馬爾不在場上,隊形回縮,不僅失去了控球,也失去了進攻能力,只能靠特維斯零星的騷擾以及後來克魯斯機械的頭球擺渡尋找機會。縱身進攻打不出來,阿根廷不再是阿根廷隊了。在佩克爾曼的執教理念中,控球是第一位的。與德國隊的前70分鐘,阿根廷讓人看到了這點。裏克爾梅下場時雙方控球比是60%:40%,阿根廷佔據明顯優勢。但是120分鐘結束後,德國隊的控球足足追回9個百分點。

  另一個值得商榷的是克魯斯的上場。本來他有機會與特維斯在對荷蘭的最後一場小組賽亮相,但陰差陽錯“兩人轉”卻出現在了同德國硬碰硬的比賽中。“梅西在哪?”《世界報》評論員比賽之間就質疑佩克爾曼的這次換人。因為,克魯斯佔用的已經是阿根廷隊的第三次換人。佩克爾曼賽後解釋:“換上克魯斯是因為頭球技術出色,能得分,而且我們的邊路球員可以起球。”這樣的説法同樣是站不住腳的。所有人都不能忘記他賽前指定的戰術,特維斯説:“我們會走地面,避開德國人的高度。”面對莫特薩克和梅策爾德平均1米94的身高,縱然有一個1米90的克魯斯又怎麼樣呢?用梅西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用克魯斯意味著臨場改變賽前指定的戰術,此乃兵家大忌。“青年教父”佩克爾曼有著豐富的世青賽征戰經驗,但世界盃畢竟不同於世青賽。他沒有斯科拉裏的強硬,也沒有埃裏克森的圓滑。表面上看,他的失誤緣于阿邦丹謝利的意外受傷。否則,也許梅西還能利用個人能力給日爾曼人致命一擊。但球場上不允許如果,在臨場應變力上他輸給了克林斯曼。阿根廷被德國逆轉是“意外”,也是必然。

  現在可以想像馬拉多納會在第二天的電視裏説什麼了。“佩克爾曼要奪得世界盃,他是阿根廷人的英雄。如果沒有,等著他的將是口水。”馬拉多納世界盃開賽前這麼説,現在他也很有可能這麼去做。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路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中國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您在中國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010-68993056 舉報郵箱:jubao@china.org.cn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世界盃32強全接觸
A組
B組
C組
D組
E組
F組
G組
H組
- 黃健翔失態嘶吼音頻珍藏
- 黃健翔史上最激動解説詞
- 世界盃1/4對決 電視轉播
- 歐文受傷憾別世界盃(圖)
- 讓人流鼻血的足球賽(圖)
- 絕美天后當足球寶貝(圖)
- 大牌球星最寵愛十大美女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