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德孤必無鄰 日本應清醒

孫東民

     21世紀的第一個春夏,日本又在歷史問題上製造麻煩。從右翼學者搞的那本掩飾日本侵略歷史的教科書,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一連串的事件再次把人們帶進上世紀血雨腥風的歷史,再次喚起受害國人民對歷史傷痛的記憶,於是,日本與東亞鄰國的關係又一次緊張,日本的形象也再次蒙羞。

    觀察日本右翼勢力和某些政要的種種異端邪説,無不會驚詫于其心態的扭曲、言行的矛盾、善惡的倒錯、邏輯的混亂。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亞洲近鄰國家的人們怎麼也搞不明白:日本明明是進行了侵略和殖民統治,怎麼反而成了“解放”亞洲國家的“聖戰”?明明是到別國領土上燒殺虜掠,怎麼反而成了“自存自衛”?那些當年把日本國民拖入戰災造成310萬日本人死亡、手上沾滿數千萬亞洲人民鮮血的戰犯們怎麼就成了“英靈”?人們説,那些在侵略戰爭中的戰死者,是被日本軍閥驅趕上戰場的炮灰,死於無辜,日本的當權者與其給他們貼上“為祖國的和平與繁榮而犧牲的英靈”的廉價標簽,莫如真誠向他們及遺屬謝罪,因為如果不是錯誤的國策,他們本不該死於非命。

    環顧戰後半個多世紀的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至今在歷史陰影中艱難跋涉。與經歷相似的德國相比,二者對待歷史是如此的不同:一邊是德國的總理真誠下跪遇難猶太人紀念碑,一邊是日本的首相一次次參拜為軍國主義招魂的靖國神社;一邊是對納粹分子追查不放,一邊是不斷為戰犯百般辯解;一邊是認真反省而得到人們的寬恕與諒解,一邊是因掩飾侵略歷史搞得內外天怒人怨。這就提出一個大問題:日本該怎樣面對亞洲近鄰?

    懸浮在西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島,如同幾條連在一起的船。從列島遙望亞洲,那是一片神往的大地。歷史的和地理的因素,使日本民族有種危機感與孤獨感。由於缺少與其他民族接觸、融合,日本雖得惠于鄰國卻不善睦鄰。19世紀中葉,日本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威脅斷然實行維新的同時,又打起“脫亞入歐”的旗幟。最有名的是那個被奉為“日本文明之父”的福澤諭吉,他公開主張日本“脫亞”,提出“論其主義,只在‘脫亞’二字”。其結果,使“整個民族都全力儘量使自己變得不像亞洲人”(日本學者語)。更可悲的是他號召不要與鄰國“共興亞洲”,竟把日本文化的恩人中國、南韓、朝鮮等國看成是“惡友”,既然“親近惡友者不免共擔惡名”,所以日本應當乾脆“謝絕東方之惡友”。一副自以為是、視野狹窄、極端自私又不願睦鄰的嘴臉躍然紙上。從歷史角度看,日本的“脫亞”是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的“先覺者”的“秘策”:以朝鮮為跳板,進兵大陸,併吞中國,名為“脫亞”實則“欺亞”,“共存共榮”只是幌子,以鄰為壑,才是真意。

    對日本來説,直面歷史是與鄰國和睦相處的政治基礎。歷史是過去與今天和未來的對話,提供了正與反的鏡鑒。當日本奉行欺鄰、侮鄰政策時,收穫的是滅頂之災;當日本戰後走和平發展道路時,終於立於經濟強國之林。客觀説,戰後的日本不同於戰前,廣大日本國民是反思過去的戰爭的,在此基礎上,日本為改善與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做出了努力。作為世界的經援大國,日本也為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日本多次強調是“亞洲一員”,認為日本的繁榮離不開亞洲,體現了日本人民與亞洲睦鄰的願望。

    儘管如此,日本在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上仍缺少“亞洲一員”的自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定勢仍表現出強烈的慣性,缺少與近鄰徹底和解的勇氣,至今沒有放下歷史包袱。例如,戰爭過去半個多世紀,日本仍沒有實現與近鄰朝鮮的關係正常化,少數政治家仍然抱著侵略史觀不放,説明日本仍沒有結束“戰後”。

    語曰:“德不孤,必有鄰”。友好睦鄰需要歷史的共識。值得欣慰的是,幾乎所有的公立學校拒絕使用美化侵略的歷史教科書,廣大國民反對參拜靖國神社。有識之士還在反思日本的“國德”問題,前首相小淵也提出過要建設“富國有德”的日本,證明日本社會中在歷史認識上的正義與良知。

    中日兩國比鄰而居,睦鄰友好是兩個民族的神聖使命。在和平與發展的歷史大潮中,亞洲的國家都需要登高望遠,以史為鑒,開拓未來,在新世紀做守望相助的新型鄰居。

    《人民日報》 (2001年08月24日第七版)

    

    

    

    

    

相關新聞

有關人員披露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內幕

日欲建戰爭紀念碑

從招魂到祭鬼——靖國神社問題的由來

面對歷史,日德兩國態度緣何差距這麼大?

日仍存在“參拜靖國特惠車票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