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高校擴大招生對象

    今年的夏季高考出現了兩件新鮮事:因為教育部出臺了新規定,高考考場上首次出現了“爺爺級”、“父親級”考生;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也坐進了考場。這次非同尋常的“擴招”更引起了社會關注。本報記者在江蘇、湖南、北京對此作了專題採訪———

    高校招生拓寬“大門”

    大齡考生 大學不再是夢想

    這幾天,本報曾經報道過的南京一位72歲的退休老人汪俠冒著高溫,與該市21319名“孫子輩”的考生們一道,如期參加了今年的高考。由於高齡,老人成為新聞人物,受到特別的關照。考場在中華中學,南京東方計程車公司為老人赴考提供免費車輛服務;南京市秦淮區招生辦公室在徵得汪老周圍考生同意的前提下,為他專門備了一台電扇;此外,還有一輛應急車……

    雖然有了一些“特殊”的待遇,但是汪老笑言,同樣是考生,他在體檢、收費、評分和錄取等環節上,不應該也不奢望受到特殊照顧。他説:“自己這麼大年紀,能作為一個考生參加高考,這本身就很有意義。考上考不上,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國家為成人繼續學習開闢了一條新的渠道。”

    和汪老這樣的高齡求學者相比,大部分大齡考生還是年富力強的青年。南京市招生辦公室的數據表明,在南京21319名考生中,25歲以上的有18人,除72歲的汪老外,有一人36歲,其餘多為30歲上下或剛過25歲的年輕人。雖然大齡考生的人數很少,但從應考者的勇氣、諮詢者的熱情中,我們仍能感受到那強烈的求學渴望。正如一位大齡考生所言,參加高考,不僅是為了“圓大學夢”,更是為了通過求學,以適應知識更新、科技進步及人才競爭的需要。

    一名教育工作者感慨萬千:記得1977年時曾聽説過兩代人同上考場的事,但那是在特殊時期,帶著幾分苦澀、無奈和遺憾;如今,高考不限年齡、婚否,是時代的進步。

    中職學生 升學有了“立交橋”

    高考前,長沙財經職業中專學校應屆畢業生李麗君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因為今年高考放寬了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報考大專院校的條件,她不用再像師兄師姐們那樣必須等上兩年才能參加高考了。

    小李至今還記得3年前的那段“灰色時光”,她在普通高中的考試中“名落孫山”,很悲觀地來到財經職業中專,覺得再怎麼努力,不過是一個中職生,而且畢業後多數人只能參加工作,在工作時也會感覺低人一等。現在,不僅職業技術高等院校增加了招生名額,而且普通高等院校的大門也敞開了。多了一條成材之路,她的心情豁然開朗,學習上也鉚足了勁,每天5點40分就起床學習,晚上要學到11點才就寢。

    在湖南,放寬高考限制受到了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的熱烈歡迎。據湖南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沈文忠介紹,今年湖南省普通高考職高對口專業報名的人數有18873人,比去年增加1981人,增加了11.72%。就拿小李所在的學校來説,今年報考職業技術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就有187名,比去年增加了55名。

    高考放寬限制,職業教育工作者備受鼓舞。長沙財經職業中專學校校長黃一鳴説,過去,進中等職校後深造的機會渺茫,初中畢業生去擠普通高中的“獨木橋”,中等職校生源匱乏;現在,中職學生不僅可報考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還能和普通高中畢業生一樣報考普通高校,這就架起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立交橋”。“升學有門,就業有路”,願意上中等職校的初中畢業生會越來越多。過去,中等職校主要培養應用型的初級技術勞動者;現在可以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和大專院校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擴大招生 一石激起千重浪

    自從4月教育部出臺放寬普通高校報考條件的規定後,社會反響十分強烈。從各地招生辦公室反饋的情況來看,大齡報考者還是少數,如北京市6萬餘名考生中超過25歲的只有67人,武漢市4萬餘名考生中僅有4人;而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報考者數量也不是很多,如北京市只有3500多人,佔該市考生總數的5%,且包括早已允許報考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

    北京市高招辦的同志分析説,這一方面可能與新政策公佈太晚有關,想報考的人因為來不及復習而放棄;另一方面對大齡已婚的人來説,由於工作、家庭、社會等制約因素較多,讓他們和十幾歲的高中生競爭,難度很大,可能更願意選擇成人教育等其他途徑。因此,有人預測明後年會有更多的人報考。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放寬報考條件所帶來的學籍、學歷管理等問題,很快會出臺有關政策,例如學分制、彈性學制等,屆時將向社會公佈。

    新規定也引起了教育專家的關注。北京師範大學勞凱聲教授在前不久北京舉行的中國教育論壇上指出,新規定勢必對教育系統産生一連串影響:一方面,取消年齡限制,將對過去高校招生對象單一(25歲以下高中畢業生)所對應的一元化教育模式提出挑戰,對高校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多元化的要求會日益強烈;招生對象的擴大,會使高考競爭更激烈,使本就困擾社會的學生高考壓力問題、應試教育問題以及減負問題等更複雜化,高考復習班也可能被重新激活。另一方面,職教與普通高校溝通渠道的建立,勢必會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融合,綜合高中會越來越多,從而對包括課程內容、培養目標等職業教育體系産生一系列影響。

    參加中國教育論壇的專家們評價説,高校招生面向全體公民,從長遠看是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構架方面,將促使各類教育面對挑戰,最終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

    效率、公平和權利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每個人提供不間斷、可選擇的學習機會,已成為當今教育事業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今年教育部出臺的兩項新規定,正是大勢所趨。記者的三篇專題採訪反映出的考生和社會對新規定的響應,讀來更是意味深長。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其背後反映出的是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效率、公平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程度。我國憲法早在1982年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然而,這一權利的實現,受到現實中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制約。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在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教育資源供給是有限的,普通高校招生規模30萬人左右,高考錄取率為25%左右。如何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在“效率與公平”的目標無法同時充分實現的情況下,我們強調了前者,對於年齡、婚否等作出了無奈的限制,導致部分人群對於本該享有的權利可望卻不可及。今天,我們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在高等教育上,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推進改革,連年擴招,資源供給逐年擴大,到今年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人數達250萬。同時,高校後勤社會化、大學生收費制度和就業制度等改革的深入,也為取消高考報名限制、擴大招生規模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資源的相對豐富,使我們在高校招生政策制定上重新面對“效率與公平”時,不僅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有了保障,也使更好地兼顧公平、把受教育的基本權利還給每位公民成為可能。

    兩項新規定的出臺,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折射出的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促使“公平和效率”目標得以兼顧,讓每位公民基本權利的獲得真正成為現實;而相比計劃經濟時代人才培養的工具化特徵,也體現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對每個人的日益尊重和人文關懷。

    

    《人民日報》 2001年07月09日

    

    





72歲不改大學夢——記全國最老的考生
面對高考 超齡考生臨場變卦
南京72歲老叟報名高考
今年高校招生六大變化
普通高校報考條件放寬 年齡、婚否不再限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