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駝峰行動”飛行員遺孀追憶往事  

    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7週年。昨日,本報記者採訪了二戰期間原中國航空公司飛行員吳子丹的遺孀劉芳。

    駝峰行動

    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使我國沿海城市相繼淪陷,隨著1942年初日軍攻佔了緬甸,使我國對外的陸海通道全部截斷。在此緊要關頭,應中國政府要求,美國當局從反法西斯戰略的全局出發,決定與中、英、印、緬等盟國共同開闢一條由印度阿薩姆邦經喜馬拉雅山區飛往中國雲南、四川的航線。由於途經的高山峻嶺狀似駱駝之脊,故稱為“駝峰”飛行,由美國空運部隊和中國航空公司承擔。

    從1942年5月開始至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為止,中美兩國飛行人員在橫亙中印邊境的喜馬拉雅山區約1200多公里的航線上先後動用了1000多架飛機。往返空運了軍用、民用奇缺物資共70多萬噸,運送軍民10多萬人,成為我國當時獲得國際人力、物資援助的主要通道,為打敗日軍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後勤保障。同時在這條航線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共損失了飛機500多架,犧牲了飛行人員1500多人。

    空中遇險

    21歲就參加駝峰空運的中國飛行員吳子丹是四川德陽人,之前畢業于中國空軍軍官飛行學校,在1942年—1943年大空運期間,他曾飛越“駝峰”,往返300余次。

    1943年11月15日深夜,由一美國人(正駕駛)、吳子丹(副駕駛)和一位中國報務員駕駛的17號飛機半小時前剛降落在印度阿薩密邦的汀江機場,便又要從這裡再次運汽油回雲南昆明,此前他們已連續飛越“駝峰”兩趟。當機場地勤員工把30多桶汽油牢靠地捆在貨艙後,吳子丹3人像往常一樣沒多説什麼,檢查完機身儀錶發動機後都上了飛機。

    幾分鐘後,20噸重的“鐵鳥”離開地面,衝向了漆黑的太空。當正駕駛開始仔細調整發動機的動力時,副駕駛吳子丹將手輕輕地扶住駕駛盤,凝視著磁羅盤。突然,連續爆炸的巨響,急劇地震動著機身,他的身體不由自主地和駕駛艙的金屬發生了猛烈的碰撞。

    也許只過了幾秒鐘,吳子丹開始在一堆破爛的鋁皮中掙扎,漆黑的夜裏什麼也看不清,只是聽到一陣流水聲,但他馬上意識到那是幾千公升的汽油正從破損的油箱往外流。他想到了會著火,想叫他的同伴趕快爬出,但此時他已力不從心,叫不出聲,只感到全身疼痛,四肢癱瘓,躺在地上昏了過去……

    當他甦醒過來時,正被幾位印度人圍著,他們是聞聲趕來救助這些“盟軍”的。約兩小時後,他們3個傷員都被印度老鄉護送至美軍的一個戰地醫院接受治療。

    事後得知,這次事故是由於飛機螺旋槳折斷造成。值得慶倖的是,飛機是摔在離機場並不遠的地方,而且又沒著火,又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及時幫助,3每人平均活下來了。不久他們先後康復出院,又分別擔任了新的飛行任務。

    重訪駝峰

    吳子丹怎麼也沒想到,抗戰勝利37年後的1982年,在重慶白市驛機場遇到當年駝峰飛行中同一機組的美國飛行員。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由一批飛越“駝峰”的老飛行員發起,于1947年在美國成立了“中、緬、印戰區駝峰飛行員協會”,在世界航空界具有崇高的聲譽和影響。但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當年的“駝峰人”未能參加這一組織。

    1982年,該協會首次組織了一個50多人的“重訪駝峰旅遊團”到重慶、昆明等處舊地重遊。正當他們在重慶白市驛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一位美國人突然發現一位身著中國民航制服似曾相識的人在送客,便好奇地走近定睛一看,便立即認出此人就是當年與他並肩飛行的中國助手、副駕駛員吳子丹。兩人目光相遇,吳也馬上認出了當年這位美國飛行老師。近40年不見,今朝舊地重逢,真是喜出望外。這位當年的正駕駛激動地説:未想到你還活著,這真是奇遇,我要將這好消息告訴美國的“駝峰人”!

    正是這次吳子丹來渝探望親戚並送其到機場乘此包機飛昆明時而出現的奇遇,使吳成為中國加入“駝協”第一名終身會員。1990年7月吳子丹病逝後,其夫人劉芳應“駝協”特別邀請,赴美參加該會第46屆年會。

    重慶經濟報2002/8/14


史海鉤沉: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為何不宣而戰?
抗日空戰人和碑的故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