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房地産藍皮書出版 現在不是最佳買房時機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7 日 | 文章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2005房地産藍皮書出版現在不是最佳買房時機

2005房地産藍皮書出版 現在不是最佳買房時機

一路走高的房價,不僅成為百姓生活不堪承受之重,也引起了專家學者、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昨天,在中國社科院舉行《2005房地産藍皮書》出版暨2005年中國房地産市場研討會上,包括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會長楊慎在內的專家學者對房價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楊慎認為,按現行政策房價肯定降不下來,現在並不是買房的最佳時機。

現狀

房價比收入漲得快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漲幅首次突破兩位數,首次超過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和物價上漲指數。房價漲幅為2000年以來最高。

房價無休止的上漲已與居民收入比例産生明顯的矛盾。

政府出面抑制房價

對於房價上漲過快,目前政府已經開始使用宏觀調控手段來解決。今年3月,央行繼去年10月後再次宣佈加息。

對此,社科院金融研究發展室主任易憲容表示,面對不斷上漲的房地産價格,政府還有可能在利率、土地、稅收政策等方面“聯手出擊”抑房價。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用8條措施來抑制房價。其中引人關注的一條是,“對造成當地房地産市場大起大落,影響經濟穩定運作和社會發展的地區,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藍皮書》

藍皮書預測房價增幅將趨緩

對於2005年中國房地産房價,《2005房地産藍皮書:中國房地産發展報告NO.2》進行了分析預測。

報告預測,在國家宏觀調控背景下,房地産市場供給增幅仍將呈下降趨勢,因此供求偏緊局面很難改變。由於政策變動對市場預期(供給減少)的影響有關時間減弱、市場經濟自身的價格調整、特別是政府將採取措施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等因素,報告預期今年房價增幅將趨緩。

專家觀點

今年房價仍將上漲

政府開出的提高購房利息、提高購房首付等“政策藥”調控房價,北京房價會不會因此下跌呢?

對此,專家指出,加息雖然對樓市産生很大影響,但從北京來説房價下降可能性比較小。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會長楊慎認為中國房地産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病”,包括房地産的供給體制、融資體制、市場體制等,而不是“政策病”。“現在政府採取的一些措施,是用一些政策手段,比如通過調控、提高貸款利息、控制土地供給等,我個人認為,這些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問題。”楊慎形象地比喻説,現在開出的藥只針對問題的某一方面,前期投資過熱用調控,現在價格上漲用加息,很難解決問題。

楊慎提出,“新華社報道的數據是,現在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600萬到1800萬。每年這麼多人進城,住房怎麼解決?我認為今年的房價還要往上漲,漲多少我不敢説”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目前正是國家抑制房價的高峰時期。政策對房地産的影響還是舉足輕重的,現在對北京房價作個定論還有些過早。因此,現在不是最佳買房時機,建議購房者觀望一段時間再買房。

開發商哄抬導致高房價

在研討會上,中國房地産估價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柴強指出,當前房價上漲過快關鍵是需求的拉動,同時也有開發商炒作哄抬的原因。

柴強指出,拉動房價上升的需求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就是自用需求,即買房是自己居住使用;第二類是投資需求,購買後出租,通過租金收益獲得回報;第三類是投機需求,買完後漲價了再賣;第四類是跟風需求,看到別人買就跟風,類似于股市上的追漲。“分析房價上漲過快、過多是否合理,要對具體需求進行分析。”柴強指出,中國房地産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主要是不合理需求佔相當比重。

柴強同時指出,導致房價過快上漲的原因中,還有包括房地産開發商在內的一部分人的炒作哄抬行為。他分析指出,一部分開發商把握住消費者“買漲不買落”的心理進行促銷,而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得一部分人跟風搶購。“實際上也有房價下落的時候,但降得很少。”柴強以北京中高檔寫字樓的租金為例説,實際上近幾年來其租金降了很多,如長安街上中高檔的寫字樓過去是60美元每平方米,而現在只要20美元,卻沒有媒體去炒作。

柴強也指出,目前還缺乏真實的房地産成交價格數據,社會上關於房價的計算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記者 陳峰 鄒玉瑞/文)

《北京娛樂信報》2005年4月7日

相 關 新 聞
· 房價增幅趨緩 房貸利率可能再上調
· 社科院報告稱房價增幅趨緩 房貸利率可能再上調
· 建設部: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
· 中消協:如無約定銀行無權收取房貸違約金
· 滬抑制房地産投機炒作再出招 還清貸款才能賣房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