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中國經濟發展大局 中國能源謀破十面埋伏

中國能否在能源方面與國際競爭對手互利生存,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乃至中國的國家安全

9月28日是中國的歡樂中秋節。這一天,另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是,中哈輸油管線(哈薩克阿塔蘇-中國新疆阿拉山口輸油管線)開始鋪設,管線全長1000公里。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哈薩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共同負責這項工程。第一期輸油管線工程耗資7億美元,每年設計輸油能力為1000萬噸,將於明年完工。第二期工程計劃于2011年完成,完成後,哈薩克向中國的輸油能力將提高到每年2000萬噸。

在中俄輸油管線項目一度因為日本因素而受挫之後,這成為中國能源外交方面值得歡欣鼓舞的消息。

專家稱,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設必將使新疆成為中國油庫,其中的部分投資轉化為對當地産品的現實需求,也有利於相關産業發展,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打開石油外交新局面

中哈輸油管線的鋪設,與中國政府層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9月21日至25日期間,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吉爾吉斯共和國並出席在比什凱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三次會議、正式訪問俄羅斯並舉行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溫家寶的這次中亞俄羅斯之行,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石油外交的一次"重拳出擊"。

溫家寶9月22日在會見哈薩克總理阿赫梅托夫時表示,中哈開展能源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中方願與哈方放眼長遠,不斷深化合作。阿赫梅托夫則表示,將向與哈開展油氣合作的中國公司提供優惠政策,並採取措施,確保中哈原油管道如期開通。

9月24日,溫家寶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總理弗拉德科夫會晤後向記者表示,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達成了4點共識:

首先,普京總統表示俄羅斯將"堅定不移"地加強與中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第二,俄方表示,將通過充分論證確定遠東石油管道走向,不管採取何種規劃方案,都將積極考慮將石油管道通往中國;第三,雙方一致同意增加陸路石油貿易,使俄羅斯通過鐵路向中國輸出石油的總量在2005年達到1000萬噸,並爭取在2006年達到1500萬噸;第四,雙方決定儘快制訂天然氣合作開發計劃。

聯繫到國際上一些大國的動向,人們注意到,中國的舉措具有積極意義。

8月底,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曾訪問中亞,並啟動了"中亞+日本"機制。川口順子錶示,"'中亞+日本'是一個全新的合作方式。在這一對話機制內,中亞國家和日本可以就開展交通及能源領域內的合作等問題廣泛地交換意見。"

"9·11"後,為了進一步控制中亞,美國力主巴傑石油管線(由裏海往西運輸)的修築。不久前,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撰文指出,有跡象表明美國正竭力阻撓中哈石油管道的興建,以遏制中國的崛起。

美國官方曾對哈薩克政府威逼利誘,讓哈方對未來通過巴傑管線出口本國石油作出具體許諾。2003年,美國共向哈提供了9200萬美元援助,美承諾幫哈維護裏海安全,向哈提供了用於海上巡邏的船隻和雷達,協助哈組建裏海部隊。

十面埋伏

"爭奪最後的油氣資源的鬥爭,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題。"這是美國能源問題專家包羅·羅伯茨預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向《瞭望東方週刊》説:"據英國一家能源機構預測,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還可用41年,也就是説到2045年,世界石油資源將消耗殆盡。當然,還會發現新的油田,但石油的消費也在迅速增加,大體上説,到21世紀下半葉,石油將不再是主要能源。"

外交學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能源競爭不單單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中日、中美之間的能源競爭由於一些非經濟因素而顯得更為微妙。

除了在東海進行資源調查,在爭奪俄羅斯石油的徵旅上,日本繼續邁進。7月12日,日本共同社稱,日方將以"礦物資源調查費"等名義對俄羅斯建設從東西伯利亞通往遠東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項目提供約84億日元。

很明顯,日本此舉意在使俄羅斯徹底拋棄"安大線"計劃,橫刀奪愛,修建有利於日本的輸油管道。

與中日相比,中美之間的能源爭奪顯得更為隱蔽,也更全方位。

外交學院副院長曲星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中亞是中美能源爭奪的主要區域,美國在中亞幾次以出高價的手法使得中國的油田收購計劃破産。"

事實上,不光在中亞,在中東、非洲,中美之間都存在著能源角力。

《華盛頓郵報》6月28日一篇題為《未經宣戰的石油戰爭》的文章説,在非洲,美國正在建立軍事基地和外交使團的網路,主要目的是保證美國獲得尼日利亞、喀麥隆、查德及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石油,但同時也是為了阻止中國和其他急需能源的大國插足。

在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的中國南海,中國的能源安全情況同樣嚴峻。據專家透露,目前約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家公司在南海從事油氣的開採,每年開採的天然氣和油氣約有3000多萬噸。

外交學院的國際問題專家對《瞭望東方週刊》表示,中國的能源戰略還面臨戰略石油儲備不足的問題,另外如何將海外石油安全地運回國內也同樣值得研究。

八方突圍

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情境,中國開始重視能源外交,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能源。沈驥如研究員對《瞭望東方週刊》説:"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重視開展能源外交,中國在這方面的態度是積極穩妥的。"

中國的能源外交的全方位出擊態勢已經成形。

9月14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總部開羅舉行,雙方簽署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宣言》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計劃》兩個文件,中阿合作論壇正式啟動。外交部長李肇星在開幕式上説要加強包括能源在內各方面的經貿合作。

7月11日,緬甸聯邦政府總理欽紐來華進行訪問。此前,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李晨陽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他們已經通過雲南省政府向國務院提出了從緬甸修一條輸油管道到昆明的計劃。

7月7日,日本在中日有爭議海域開始進行海底資源調查。中國對此提出嚴正交涉。而就在同一天,在北京訪問的蒙古總統巴嘎班迪代表蒙古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了聯合開發蒙古境內包括石油在內的資源的邀請。有報道稱,中國在蒙古東部投資5000萬美元在鋅礦在8月開工。

同日,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並一致同意啟動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談判。

分析人士認為,在自由貿易區談判中,中國極有可能把投資中東石油作為中阿自由貿易協商的核心議題之一。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海合會訪華期間中國還和海合會成員之一科威特就石油和天然氣問題簽訂了一項相關協議。

據媒體報道,繼海合會訪華後,中國最大的煉油廠中石化正在參與科威特境內的一項價值60億美元的石油工程項目的競標。

今年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出訪非洲,其中也凸現出了能源外交的因素。

6月20日至29日,曾慶紅副主席應邀對突尼西亞、多哥,貝南和南非進行正式訪問。

此前,1月29日到2月4日胡錦濤訪問埃及、加彭、阿爾及利亞三國。香港理工大學政治學家戴維·茨威格認為中國之所以對非洲感興趣,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自然資源。事實上,目前,中國與三國的石油合作相當融洽。

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前面已提到了。5月17日,中石油與哈薩克國家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簽訂了《關於哈薩克共和國阿塔蘇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設基本原則協議》。哈薩克總統稱讚中哈油氣項目合作為"中哈經濟合作的成功典範"。

6月15日,中石油與烏茲別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烏茲別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在石油天然氣領域開展互惠合作的協議》,中烏兩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俄石油管道合作的問題一度成為媒體聚焦的熱點。"安大線"擱淺之後,6月30日,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部長赫裏斯堅科在莫斯科會見中國駐俄大使劉古昌時表示,俄政府可能在今年開始鋪設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納線)。

"泰納線"設計能力是每年運輸8000萬噸石油,其中5000萬噸運往納霍德卡,然後通過太平洋運至日本等地,另外的3000萬噸準備運往中國,這個運量同最初規劃的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石油管道的運量大體相當。

沈驥如研究員對《瞭望東方週刊》表示,中國在引進俄羅斯石油問題上仍然在做努力,而俄羅斯鋻於中國的廣大市場及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也會認真考慮中國的需要。

由於"馬六甲困局"和"安大線"的波折,中國在輸油管線上也力圖實現多元化。

4月20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石油商貿大會上,泰國推出"石油管線圖",即籌資6億美元,在設想中的克拉地峽運河線路上修建全長250公里的輸油管道。中國對克拉地峽方案表現出了積極姿態。

不管是從緬甸還是從泰國修建輸油管道,中國都可以使石油進口儘量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從而有利於突破"馬六甲困局"。

中東、非洲、中亞、俄羅斯、蒙古、東盟,再加上中國早已開展的與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國目前的能源外交已基本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努力實現能源輸入多元化的同時,中國的能源外交戰略還在向全方位邁進。

目前,中國正與英國BP公司展開積極的合作。《日本經濟新聞》分析,中國此舉是希望參與BP公司在全世界擁有的能源資源權益,參加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活動,以及通過BP公司的幫助與産油國建立合作關係。

能否師從美國能源外交

中國能否在能源問題上突破競爭對手的"十面埋伏",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乃至中國的國家安全。

曲星教授反對使用"遏制"一詞來描述美國與中國能源競爭的政治目的,他認為"遏制"是冷戰詞彙,我們並沒有明確的材料能夠證明美國與中國的能源競爭就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不過,美國的長期戰略仍然是要阻止在全球出現一個能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外交學院專家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認為,與中國競爭也並不是日本的國家戰略目標,就目前而言,日本更緊迫的任務是進行內部的經濟體制改革。因此,日本的動向我們還需要等等看再做判斷。至於如何應對中日間的這種能源競爭,他認為我們只能就事論事,提醒日本理性行事。

沈驥如研究員對《瞭望東方週刊》説,能源競爭的成敗與國家實力有關,"安大線"及裏海油田收購的失利,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資金實力不如日本和美國。

沈認為中國的能源戰略從中期來看應儘量爭取海外能源,而長期而言發展新能源才是根本之策。至於能源外交,他認為中國能做的是要照顧合作夥伴國的利益,切實貫徹平等互利精神,實現雙方的共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能源問題專家查道炯《瞭望東方週刊》表示,中國能源外交在購買、提煉、運輸等方面都還可以再做文章。比如與石油供應國的合作中,中國還可與更多的石油供應國簽訂長期供應協定,從而保障石油供應。

中國的能源外交能否學習美國的經驗?專家們對此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認為,美國的能源有一些很有啟發意義的特點。首先,美國的能源外交是美國的一種全球戰略,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積極實施。

其次,美國的能源外交是一個系統工程。美國的能源外交是一種"海陸空"全方位、多管線的外交攻勢。美國非常注意發揮公眾外交的作用,國家領導人也非常注重培養與外國領導人的私人感情,而議員、地方議員、學者也都可以發揮"説客"的作用。

再次,美國的能源外交非常注重技巧。美國人在談判時一般不會"單刀直入",而是迂迴式的。美國往往是把援助、技術合作、投資、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事項與能源放在一起談,與別人進行利益交換。

張國慶認為中國的能源外交在很多方面還可以再進行研究和部署。首先,在國內需要有一個能夠協調各能源部門的機構,要有一整套人馬、一系列政策來推行這項工作。

其次,在與外國談判時也應注意整體性,僅僅依靠國家領導人的訪問是不夠的,還應該多方位地進行組織。談判也不應就石油談石油,而是應該技術、投資、文化等多管齊下,使對方心甘情願地與中國合作。

另外,與外國合作時技巧也很重要,要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想法,打消別人的憂慮,而不能直來直去。

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外交學院專家對《瞭望東方週刊》説,中國的能源外交與美國的能源外交不具可比性。中國推行的是需求性的能源外交,而美國的能源外交則更多的具有霸權色彩。

曲星教授對《瞭望東方週刊》説,美國能源外交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實力足、錢多。另外美國人在手段上軟硬兼施,它既可以通過外交手段影響一個國家的內政外交,也可以直接派軍隊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權。這些都是中國學不來的也不能學的,中國能做的只是推動建立更為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不管學術界的爭論結果如何,中國能源外交的步伐依然在困難中繼續前行。

6月28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青介紹,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的一期工程已全面鋪開,目前正著手擬訂石油戰略的相關法規以及一些管理辦法。

7月8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孫治堂説,為了保障國家能源運輸戰略的需求,中海集團正在加快建設一支世界級的油輪船隊。

他預計,隨著中國遠洋油輪船隊建設的加快,5年內中國油輪船隊承擔的進口石油份額,將從現在的僅僅佔10%提高到30%左右。

瞭望東方週刊2004年10月13日


國際能源機構調高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預測
《我國地熱能源開發和節約問題研究》出版
科技對經濟貢獻率低 中國經濟對能源依賴增加
國外專家為中國能源支招 加大能源節流力度
塔裏木油田,中國西部的能源經濟動脈
高油價催生能源替代品 乙醇汽油明年推向全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