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價格上漲傳遞出何種信號

    今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連續兩月呈上漲之勢,這一現象引起人們關注------

    [觀點] 今年年初居民消費物價、工業品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尤其是生産資料價格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是物價運作的先行指標,它們一般超前于居民消費物價的變動3-6個月,因此生産資料價格和原材料價格降幅的全面縮小,將影響到今年物價的變化。這表明中國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減緩。

    通過分析導致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壓力的各種長短期因素,筆者認為,雖然促使物價持續走低的經濟結構性因素仍然存在,部分非結構性因素也繼續對今年物價發生作用。但是,由於今年油價的上升,西部開發效應的顯現,以及農産品價格的止跌回升等因素,再加上貨幣供應預計仍然較為寬鬆,因此,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止跌回升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去年同月上漲0.4%。其中,城市上漲0.3%,農村上漲0.3%。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去年同月上漲0.2%,其中,城市上漲0.2%,農村上漲0.3%。與上月比,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上漲0.9%。1-2月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0.3%。

    另外,今年1月,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103.2%,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3.2%,這自去年11月出現正增長以來,漲幅創近年新高,主要是受燃料動力價格上漲的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出現了上漲的趨勢,據統計,2003年1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了2.4%,其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了3.8%。

    2003年前兩個月居民消費物價水準出現了正增長,而原材料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呢?

    研究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分析一下導致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壓力的主要因素。

    結構性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一直呈短缺經濟狀態。但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中的買方市場格局越來越明顯。據抽樣調查,1997年底613種樣本中供過於求的還只佔31.8%,供求基本平衡的佔66.6%,供小于求的佔1.6%。到1998年6月,這613種樣本已是全部供大於求。另外,作為計劃經濟重要標誌之一的商品定價,到2002年已經減少為13種,90%左右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從價格結構看,我國目前的一些主要産品和部分基礎産品價格經過近幾年的調整,水準已接近國際市場價格。從改革開放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不足5%,到現在提高到90%以上,市場確定價格的機制已經確立。市場價格總水準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經過多年的價格改革,我國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由市場機制形成,其價格定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供求均衡價格。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價格總水準變動主要取決於市場的供求狀況。

    如果説商品市場統計數據的分析帶有一定程度的表像性質的話,那麼在宏觀經濟中,通過對社會儲蓄存款總額和社會總投資的關係,來判定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關係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為在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模型中,宏觀經濟平衡與否實際上就是看總儲蓄與總投資是否平衡。分析中國自1985年以來的總儲蓄和總投資的對比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1985至1989年中國的總儲蓄和總投資的差額(儲蓄缺口)一直在縮小;進入20世紀90年代,則開始出現總儲蓄大於總投資的現象(投資缺口)。從我國自1989年以來總儲蓄和總投資的狀況看,1989年到1994年,我國的總儲蓄和總投資的差額(儲蓄缺口)一直維持在3000億左右。從1995年開始,總儲蓄逐漸大於總投資,並且存貸差不斷擴大,到1999年3月份已經超過一萬億元。這一走勢形象地展示了我國從短缺經濟到總需求不足的過程,也形象地展示了經濟轉型的過程。鉅額儲蓄存款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但同時折射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即供給與需求在結構上失衡。總體上,我國的生産與供給是平衡的,但在生産與供給的結構上有問題,也就是市場上缺乏滿足現階段居民需求層次的産品,導致人們消費慾望下降,産生消費瓶頸。

    綜合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斷,從90年代以來,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總量格局逐漸形成,買方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我們認為我國經濟中出現市場經濟下經常出現的總需求不足狀態不僅可以基本確立,而且這一狀態將長期存在下去。

    通貨緊縮是個長期的問題,反映的是經濟增長中的長期矛盾,特別是供需雙方結構矛盾,這個矛盾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根本原因在於有效消費需求不足。我國出現通貨緊縮壓力的最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因此,未來我國物價運作趨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而經濟結構性的問題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解決。

    我國的通貨緊縮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自身體制性因素的影響。但其根源在於長期以來實行的高積累政策,而高積累的背後是經濟增長的品質不佳和投資效率差,在長期的高積累政策下,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準不斷受到壓抑,但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旺盛的投資需求所掩蓋。消費不足導致中國的生産過剩時代過早到來,過剩又導致企業效益下滑進而導致投資急劇萎縮,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顯現出來並引發通貨緊縮壓力。這些深層次因素決定了這一壓力將是中國經濟今後的一個長期矛盾,因此需要將短期的刺激政策與中期改革目標和長期增長目標協調起來,著眼于提高增長品質和投資效率從而改變高積累政策。

    物價運作軌跡説明,經濟過熱時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還遠沒有解決。以1998年為轉捩點,過熱時期的投入已經形成現實的供給能力和供給結構,供求矛盾更加尖銳。物價持續下降是這個矛盾的必然反映。直到2002年上半年,物價還在下降,説明經濟結構調整還遠沒有著陸。連續十多年地區同構重復建設的嚴重後果,沒有幾年的調整時間是不可能的。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的投資和出口增加,改變的是經濟運作的外生變數,無論拉動的力度大小都改變不了經濟運作的基本面。經濟運作的基本面是分配失衡引起的內需不足,和貨幣供應量沒有必然聯繫。

    非結構性因素

    一、進口關稅下降,對物價運作有明顯的向下壓力

    為履行世貿承諾,2002年我國進口關稅水準由15%降到12%,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由於今年關稅降低的品種大都是核心的品種,且核心品種降低的關稅幅度較大,因此對國內物價下降的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産品、汽車的進口,由於原來這些産品的國際價格就明顯低於國內,國內外價格相差較大,關稅降低後這類産品將直接對國內價格産生巨大的向下壓力,進而導致物價的進一步下降。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的高通貨膨脹,曾使中國的物價背離國際價格的平均水準,而近幾年的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物價向國際平均價格的合理復歸。另外,是來自政策性因素的影響。2002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旨在打破壟斷、整頓市場秩序的政策措施,使一些人為漲價因素的影響大大減輕。

    二、農産品價格止跌回升

    前幾年我國主要農産品保持了供大於求的狀態,加之部分農産品價格水準高於國際市場,雙重原因影響農産品價格持續下降。今年農作物春播面積與上年同期相比,早稻、春小麥和棉花均有不同程度減少。

    但是從去年二季度以來,國內農産品的期貨價格已經出現上漲,這預示著未來數月農産品價格將上升,或者總體減緩下降的速度。這將成為拉動今年物價走高的因素之一。

    三、西部開發效應顯現

    今年政府經濟政策的刺激力度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這些地區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將增長,將帶動農業生産資料等商品價格的上漲。

    另外,國際油價的上漲對中國經濟影響很大。因為中國對石油消費和生産的聯帶鏈條已很長。國際油價的提升,將會影響中國石油價格以及石油下游産品成本的提高。

    與此同時,一些服務類商品價格的上漲對物價的走高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連結] 關於通貨緊縮的爭論

    近幾年來,對於中國是否出現了通貨緊縮,國內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出現了輕度通貨緊縮(劉國光、劉樹成,1998);

    (2)出現了通貨緊縮,但未表示其嚴重程度(余永定,1999);

    (3)鋻於對"通貨緊縮"一詞尚沒有規範提法,改用"經濟緊縮"一詞來概括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黃達,1999);

    (4)目前0.8%的物價下降,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新因素的影響,並不是通貨緊縮的問題(邱曉華,2002);

    (5)不贊成所謂"中國已經發生了通貨緊縮"的説法(易綱,2002)。

    之所以有這些不同的看法,是因為對"通貨緊縮"一詞的理解不同,或者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定義或標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定義:

    一是"三要素"定義,指通貨緊縮應包括價格水準的持續下降、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降與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下降三方面要素;

    二是"兩要素"定義,即價格水準的持續下降和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降兩個要素;

    三是"單要素"定義,即價格水準普遍的、持續的下降。

    但是持"單要素"定義的學者有如下幾種標準:

    第一種標準,價格水準持續下降半年以上即為通貨緊縮;

    第二種標準,價格水準持續下降兩年以上為通貨緊縮;

    第三種標準,通貨膨脹率由正變負為輕度通貨緊縮,由正變負超過一年為中度通貨緊縮,由正變負超過兩年為嚴重通貨緊縮;

    第四種標準,通貨膨脹率低於1%,即為通貨緊縮。

    在本文中,筆者對"通貨緊縮"採用了"單要素"定義。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説,物價下降持續的時間還未達到薩繆爾森所説的那種"為期若干年"的持續下降的程度。而且中國目前的物價水準也僅為-1%左右,並對應著7%-8%的經濟增長率。以去年為例,中國居民消費物價水準下降了0.8%,而GDP增長率高達8%。因此,中國目前的這種情況只能算是有一定的通貨緊縮壓力。

    2002-2003年居民消費物價變化情況單位%

    月份2002年1月 1--2月 1--3月 1--4月

    居民消費價-1 -0.5 -0.6 -0.7

    格同比增長

    月份1--5月 1--6月 1--7月 1--8月

    居民消費價 -0.8 -0.80.8 -0.8

    格同比增長

    月份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居民消費價 -0.8-0.8-0.8-0.8

    格同比增長

    月份2003年1月 2003年2月

    居民消費價0.4 0.2

    格同比增長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海通證券研究所 李明亮 袁國良)

    《上海證券報》2003年3月18日

    


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同比上漲0.2% 
2月廣東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繼續攀升
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水準將穩定
1月居民消費價格水準漲0.4%
廣州1月消費價格再度上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