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半年幾個沒想到 李曉西的三個假説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李曉西教授在8月13日舉行的以金融業創新為主題的研討會上,談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半年以來幾個大家都沒想到的問題,並針對中外銀行的競爭提出了“三個假説”。

    他説,我國已加入WTO半年多,人們對入世利與弊的討論也更多的轉變為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實際的體驗,但有五個問題卻是人們始料未及的。一是2002年雖然我國關稅大幅下調,但國外商品卻並沒有大量的進入國內;二是我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因入世而快速增長;三是我國企業的發展空間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很大;四是外商的直接投資並沒有迅速下降;五是中外企業之間還沒有預想的那麼明顯的激烈競爭,仍然是大家各自在暗地使勁。

    李曉西認為,目前中資銀行受到的挑戰是很有限的,在五年後,中外銀行享受同等國民待遇,那時將是全面而嚴峻的挑戰。考慮到中資銀行固有的競爭優勢,他提出了“三個假説”:

    一是現在市場份額越大的銀行面臨的衝擊越大,而規模越小的銀行面對外資銀行兼併的壓力越大,規模越大的銀行被兼併的門檻越高;二是現在依靠國家信用程度越深的銀行入世後面臨的潛在風險就越大,依靠國家信用越小的銀行入世後壓力反而會減小;三是在既定體制基礎上,銀行服務水準的提高是有限度的,這不可能達到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度,在體制中,銀行服務水準提高的潛力是很大的,其提高的速度與改革的深度成正比。

    在這次由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和北京市金融學會共同主辦的“入世與金融業創新研討會”上,李曉西還提出,當前金融創新實質在於如何在競爭中推出新産品、新服務,穩住老客戶,爭取新客戶;穩住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最終目的是要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和壯大金融企業。

    他認為我國的金融創新需要考慮三大領域:擴展中間業務,從傳統銀行業務向現代銀行業務轉變;發展電子金融業務,從依託傳統技術向依託高新技術的轉變;力求在社會需求下推出真正的金融新産品。

    他説,社會需要是催生新産品的偉大力量。像其他産品一樣,金融産品最初也是粗大笨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産品也和電子産品一樣,功能越來越多,結構卻越來越精巧。比如,産生了各種各樣的利率,各種各樣的消費信貸,各種各樣的票證。把很粗糙的東西細化後,會産生出多種品種,比如,貸款就會因利率和時限不同,産生多種不同的品種。金融衍生品這十年中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新産品的推出速度之快、成長之快,是二十年前不敢想像的。

    然而李曉西同時又指出,轉軌條件下的金融産品交易具有不成熟性,具體表現在:

    首先,關於金融産品交易的法律規定有過渡性質。我國相關的法律,既不能直接把西方的東西拿過來用,又不能規定過死。因此現在的法律、法規往往是“試用”“暫行”,還準備修改。

    其次,轉軌過程中的金融産品本身不完善。比如:産業基金究竟應該實行封閉式的還是開放式的,是公司制的還是契約制的,還在爭論之中,都沒有足夠的把握。

    第三,供求雙方本身和金融交易中的仲介組織也具有不成熟性。在我國由於金融業正在發展,需求者對金融産品往往缺乏了解,交易時很盲目,交易後又不願受法制約束。表現出來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只願意承認交易的盈利,不願意承擔交易的風險。而仲介機構對“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承擔多大風險”也常常不清楚。仲介機構本身的穩定性也不強,有的只有兩三年,多的也不過四五年,這和運作幾十年、上百年的公司相比,不成熟性非常明顯。

    第四,由於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交易環境尚不成熟。交易場合、交易條件、交易規則、法律制度都不夠完善,使交易不成熟。比如,可能由於法人的産權不清晰,“誰借錢誰還錢”這個最基本的信用原則也無法貫徹。(張隱隱)

    《中華工商時報》 2002年8月14日


李曉西:農村增收八字方針
經濟學家劉國光、魏傑、李曉西談擴大內需
經濟學家李曉西:十結合辦奧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