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市場三樁“疑案”懸而待解

      入世之前,為了應對外資的入侵,國內電信市場一直處於躁動不安之中,從體制到資費,從管理到服務,一切都在變革之中。新一輪的電信拆分塵埃落定,《外資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國內電信企業已經拉出迎接外資挑戰的態勢。未來的電信市場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格局,這是業界和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三樁“懸案”耐人尋味。

    小靈通提價意在何為?

    “小靈通”雖然多災多難,但還算是幸運的,幸運就幸運在它已經擁有一個越來越廣闊的市場。從特定角度看,正是“小靈通”的出現,才引發了中國移動市場的價格戰。由於“小靈通”的增長勢頭迅猛,對中國移動構成了嚴重威脅,雙方不斷發生摩擦與碰撞,結果導致不愉快的事情一再發生。

    極具諷喻意味的是,消費者根本不去關心“小靈通”的技術是否先進,他們只關心“有線的價格,無線的享受”是不是能給他們帶來快樂。所以,上面是“限制”發展,下面則是“無線”蔓延。

    移動價格大戰乃是我國電信業從壟斷走向競爭的必然現象。我國的電信體制和管理模式尚殘留著計劃經濟的痕跡,明顯落後於資訊産業的市場發展速度,“小靈通”並不是當今最先進的通信技術,卻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原因何在?最關鍵的一點是,“小靈通”以低成本、低資費的優勢,在電信市場贏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從這個角度看,“小靈通”的挑戰,直接戳穿了國內移動市場的巨大利潤空間,而用戶選擇“小靈通”,也是對移動乃至整個電信資費偏高所表示的強烈不滿。

    一直以來,電信價格都是由電信單方面制定,消費者只有接受的“權利”,而無質疑更無商榷的餘地。由於電信不像其他商品,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一根電話線引入室內,經營商收多收少都得聽憑發落。儘管消費者對電信業的價格壟斷牢騷滿腹、怨聲載道、投訴不止,依然徒喚奈何。

    小靈通提價是不是為了縮小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小靈通”之間的價格差距?是不是上面要保護移動與聯通這兩個“嫡系”,讓“小靈通”在“有限制發展”的範圍內自生自滅?這麼做,是不是符合市場規律呢?

    拆分為何只肥了網通?

    新一輪拆分電信的方案出臺以後,給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為了網通而拆分。事實上,也確實是讓人有點看不動,如此興師動眾、舉國關注的一次大重組,結果是,其他幾大集團都沒變動,只是把中國電信這個龐然大物切成兩半,而將另一半劃入網通囊中。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韓德強認為,分拆電信更像是一場“宮廷政變”。筆者不解“政變”的內幕,所以也就看不懂這種格局究竟對誰有利。

    首先,老業務增收不易。

    中國電信的2001年業務表現不佳,是自1984年以來最差的一年,第一次低於GDP的增長,並且呈現出逐月下降的趨勢,據估算全年將減少161億的收入。中國電信的各項重大指標全線下飄。

    現在,北方10省的電信雖然劃歸網通,但資産只佔原中國電信集團的30%,論其業務收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4個大戶均在南方,北方電信所佔的比例很少。要想在增量的基礎上再增收,對於網通來説,實在不是一個輕鬆的課題。事實上,去年中國電信的用戶量並未下降,而且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增量不增收,從某種程度上看,比不增量更可怕。這意味著,在沒有找到一個“起死回生”之術以前,中國電信的業務還會繼續“虧”下去。那麼,新網通能在短期內為這塊業務發掘出新的增長點嗎?

    其次,新業務步履維艱。

    在ISP市場上,中國電信的因特網用戶2326萬,寬頻用戶100萬,即使將北方10省市的客戶劃給網通,依然穩居龍頭老大的寶座;中國聯通數據網用戶上半年就達到117.4萬戶,是上年底的2.8倍,增長勢頭強盛;而中國網通的寬頻接入只擁有10萬用戶,顯然不成比例。

    事實上,網通之所以被業界看好,就是它的寬頻骨幹網。都説2001年是寬頻年,但開發商跑馬圈地也只“圈”到一些泡沫而已。別説一些中小城市了,就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寬頻商也是拿熱臉蹭了消費者的冷屁股。截止到9月10日,北京市區內申請ADSL業務的總用戶數只有2500戶,與北京電信前期巨大的期望值相差甚遠。上海寬頻開通率為0.15%,用戶加在一起不過1萬。寬頻消費不是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它的未來取決於消費者的規模需求而非生産者的規模需求。

    寬頻未來市場龐大,但現有的“蛋糕”很小,接入開發過於超前,而內容供應相對滯後,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寬頻市場的發展。別説賺大錢,光是為寬頻付出的投資還不知驢年馬月才能收回。在寬頻開發上跑在前面的國家,已經陷於尷尬的困境。資訊産業頭號強國美國的家庭寬頻普及率只有10%,就連寬頻鼓吹大師未來學家托夫勒都還在撥號上網;歐洲寬頻普及率最高的法國是6%;亞洲的日本10年停滯不前,只有南韓一花獨放,普及率高達57.3%,居世界第一。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寬頻發展更是捉襟見肘,普及率尚不到1%。按“國際慣例”或國內速度,新網通何時才能從寬頻市場收回成本?天知道。收不回成本,又談何發展?小馬拉大車,區區3000員工的網通好比一匹“小馬”,能拉動北方電信數十萬員工這輛大車嗎?

    有線網何時接納電信?

    當寬頻入戶“最後一公里”短兵相接之際,電信與廣電的雙向進入便成了眾望所歸的焦點。一開始,電信不準廣電介入自己的市場,一心要獨霸寬頻入戶,以為只要壟斷了“最後一公里”,就可以坐享其成,大把大把收銀子了。殊不知,用戶的網路消費心理已經成熟,並沒有被那個吹得神乎其神的寬頻弄得暈頭轉向,對於寬頻的接納十分謹慎。電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圈到理想的用戶數。

    在寬頻市場上,目前已經形成的兩個大戶是電信與廣電。前者擁有全國最大的基礎網路,在ISP方面具有控制權;後者握有國家授予的視頻經營特權,在ICP方面具有控制權,雙方可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但是,當有線網完成了雙向改造之後,並且蕕得了寬頻經營權,在寬頻市場上的競爭,電信則明顯輸于廣電一籌,因為電信光有接入權,卻沒有內容供應的能力。所以,電信在對稱準入上先讓出一步,允許廣電進入,無疑是看了廣電在ICP上的優勢,而廣電則寸步不讓。

    事實上,廣電越來越清楚,隨著寬頻的進入家庭,有線電視只有跟網際網路接軌,搶佔電信市場,才能獲得更為充足的成長後勁。廣電當初要求進入電信市場,受到種種阻撓,後來,資訊産業部同意開放,允許廣電進入。然而,遺憾的是,廣電卻依然不許電信插手視頻業務,至今也沒有向電信開放。其理由似乎也很充分,由於廣電是“特殊行業”,所以不讓電信進入,而且電信已向外資開放。也就是説,歸根結底一句話,你電信可以向外資開放,我廣電卻不能向電信開放!

    其實,在國內,網通的資産當中就有廣電的一部分,雙方的業務也在局部有所交叉。在各大電信運營商中間,網通擁有最先進的光纖骨幹網,但也困守在最落後的模式之中:沒有入戶通道。為突破這一瓶頸,網通一直在尋求最佳入口,先是與杭州有線網結盟,組建杭州網通有限資訊港有限公司,繼而又在重慶以現金入股持重慶寬頻30%股份,從而,為自己在重慶大規模接入服務打開了通道。

    2001年11月底,上海電信與上海有線的雙向進入終於有所突破,通過與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及央視的捆綁,上海電信將入股電視廣播旗下的上海翡翠明珠,上海電信擁有20%股權,電視廣播持股超過50%,餘下的30%由其他股東持有,由上海電信提供寬頻網服務,電視廣播公司是內容提供商。中國已經加入WTO,任何企圖壟斷的想法最終都將成為泡影,任何僥倖不被外國傳媒巨頭分切蛋糕的願望都只是幻想。作為國內資訊産業的兩大巨頭,電信與廣電最好的應對戰略應該是,儘快實現雙向進入,優勢互補,共生共榮。同是電信企業,為何網通可以進入廣電市場,而中國電信還被排斥在門外呢?既然上海電信可以進入上海有線網,其他省的電信為何不能進入呢?

    與其允許廣電與電信在局部地區突破禁區,為何不能制定一個統一的規則,讓廣電與電信之間、電信企業省與省之間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呢?

     國際金融報2002年01月28日


國家計委:電信民航列入聽證目錄
中國電信高速傳輸環網開通
業內人士透露:電信拆分高層人選敲定
資訊産業部確定今年電信資費五大工作思路
電信業:高速增長的日子能維持多久?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