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商亮出漲價黃牌 可口可樂充滿懸念

楊青 楊福

    2001年1月4日,天空中還飄散著些許節日的輕鬆氣息。誰也沒有想到一場行業與行業間的較量正在悄悄的上演。

    這天,可口可樂指定的易拉罐供貨商之一,北京歐陸太平洋制罐有限公司突然單方面通知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採購部人員,由於春節銷售旺季,人員、生産等成本支出較大,原有易拉罐價格已不再適用,必須實行新的價格。

    在隨後不到一週的時間裏,另外兩家供貨商北京富特波爾容器有限公司、北京皇冠制罐有限公司也亮出了漲價黃牌。同時表示如果不接受新價格就停止供貨。往常合作的老夥伴突然間同時變臉,這份從天而降的“新年禮物”是可口可樂北京公司怎麼也沒想到的。

    “漲價是供貨商之間談判中常有的事兒,我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會在同一時間單方面提出漲價的要求。事情來得太突然,在這之前根本沒有任何徵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訴記者。

    聯手漲價?

    去年10月,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三家供貨商富特波爾、皇冠和歐陸太平洋先後提出了漲價的要求,由於提出的漲價幅度不一,可口可樂當時並未深究這其中的緣由。

    事隔三月,供貨商又祭起“漲價”大旗,其口徑和時間出奇的一致,而且沒有半點商量餘地,北京可口可樂公司有點蒙。

    按照國際慣例,如果供貨價格有變動或異議,供求雙方之間應該協商解決,這種集體漲價的行為有違公平交易原則。可口可樂公司的有關人員向記者表示,“和這些供貨商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雙方每年都簽署合作協議,涉及罐的價格問題,雙方事先有約,可隨行就市,相互協商。有什麼不好商量的,幹嗎要鬧到這個份上?”

    經幾次協商未果,北京可口可樂公司只好南下尋求救兵。很快鎮江的一家制罐公司和上海寶翼制罐有限公司與北京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屆時會考慮為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供罐。

    但事情並未畫上句號。上海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也收到了上海制罐供貨商聯合、寶翼和皇冠漲價的通知單。

    作為此次風波中的當事者之一,上海聯合、寶翼和皇冠制罐有限公司前後的表現,讓外界很是琢磨不透。上海寶翼制罐有限公司此前還友情援助了一把北京“兄弟”。可當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採購部的人剛剛轉身,寶翼卻對自己的老搭檔——上海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變卦了。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可口可樂的兩家公司同時遭到供貨商的“暗算”,明眼人很快意識到此事來得有些蹊蹺。

    上海制罐企業同時申明,漲價是全國13家制罐企業的一致行為。但記者從天津和東莞的可口可樂公司了解到,根本就沒有制罐企業統一漲價一説。倘若真的像北京和上海的制罐企業供貨商所説的那樣,被可口可樂指定的13家供貨商“漲”聲一片,那麼為何可口可樂其他公司沒有“漲”聲爆出呢?

    這種被制罐公司稱之為“全國性的漲價行為”實在讓人看不明白。以可口可樂每年4.5億標箱的産量,供貨商不愁沒飯吃。為何這些制罐供應商放著生意不做,憋足了勁與可口可樂較真兒呢?

    就在易拉罐漲價風波被炒得沸沸颺颺時,當事雙方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北京歐陸太平洋制罐有限公司最先表示,已恢復對北京可口可樂公司供貨,對方也已接受了新的價格。記者同一時間從可口可樂得到的資訊是雙方還在協商,未有任何實質進展,公司也派人去外地找貨源了。

    值得注意的是, 北京三家制罐公司對漲價一事的反應非常低調。當記者就易拉罐漲價一事向這三家公司提出採訪要求時,富特波爾容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秘書表示,老闆正在香港開會,下個星期才能回來。皇冠公司則表示,經理不在公司。歐陸太平洋則乾脆連總機也沒人接。從北京可口可樂公司對外事務部有關人員向外界的解釋可以看出,他們也意在淡化此事的敏感度和火藥味。

    上海的三家制罐公司對漲價風潮幾乎不予置評,並表現出與可口可樂公司叫板時截然相反的謹慎。上海可口可樂公司方面一方面牛氣十足,表示暫時不打算拆開對方下來的戰書——漲價通知單;另一方面繼續保持與供貨商間的討價還價。

    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對外事務總監李小筠告訴記者,“生意上的漲價很正常,現在大家還在談,説明大家都想做生意。如果他們要堅持到底,那全國又不是只你一家供貨商,還有其他好多公司嘛!”

    易拉罐要打翻身仗?

    是這次“漲價同盟”事件一下子把制罐業這個飲料業的下游産業推向臺前。

    用做飲料、啤酒等包裝産品的易拉罐,到80年代中期還是舶來品。1985年以後,國內飲料業迅速崛起,總投資3億美元引進的13條易拉罐生産線在全國鋪開。隨著國內飲料、啤酒行業競爭的加劇,易拉罐生産線的引進、合資大戰也逐步升級。截至2001年底,我國共有26家易拉罐企業投入生産,年生産能力為130億隻;其中的13家制罐公司是可口可樂在中國圈定的供貨商。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我國易拉罐的銷量為50億隻,2000年全國易拉罐的總需求量剛夠80億隻,易拉罐企業嚴重虧損在業界已是公開的秘密。1995年初,易拉罐還能賣到每只1.10至1.20元,1996年初就降到了0.95元。早在1996年,易拉罐行業曾就同行業間相互殺價的問題,召開過協調會協商對策,但瘋狂跳水的局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此後,易拉罐價格全線潰退,最低時曾達到0.60元。

    1999年,在國家輕工業部的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中,易拉罐和電冰箱、洗衣機等行業被列入避免盲目擴張的嚴控行列。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此時的易拉罐業已是江河日下,難以為繼。正所謂做得越多,虧得越多。

    “1999年以前,這個行業還是微利或保本經營。2000年已開始虧損,去年已虧得一塌糊塗。漲價是很自然的事!”漲價者這樣評價自己的漲價行為。 但業內人士指出,制罐業整體的弱勢固然是事實,但在可口可樂指定的制罐供貨商中,80%有外資“血統”。外商投資易拉罐行業完全是看好中國飲料市場的巨大潛力,至於降價虧本問題,對其影響不大,因為外商已從易拉罐生産設備和鋁材的進口中賺回了投資。

    上海寶翼制罐公司,原材料全部採用寶鋼生産的鍍錫鋼板,1999年就實現銷售産值1.89億元,市場佔有率達12%。青島啤酒、可口可樂、百事、嘉士伯等都是它的客戶。2000年,寶翼還表示準備再上一條生産線,産量實現翻番。

    那他們為何還要鬧著聯合漲價呢?一位知情者告訴記者,“原因很簡單,漲價就是為了多賺錢。”

    上海一家制罐公司坦言,此次漲價的目的是將每只易拉罐的價格由0.62元提升到0.68元,這樣就可以保證不虧。相比之下,北京三家供貨商的漲價要求簡直就是“毛毛雨”,每只罐漲0.015元。以北京可口可樂公司每天120萬罐的生産能力計算,供應商漲0.015元會讓可口可樂每月多支出54萬元。而按照上海供貨商的要求,上海可口可樂公司每月會憑空多出百萬成本支出。

    制罐企業的如意算盤能實現嗎?

    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當前雙方正處於僵持階段,離談崩的最後底限還有相當餘地。無論是採購方還是供貨商都有底牌可出。對行業低迷的罐商而言,可口可樂每年近50億元的採購額,一直是一個瘋狂的誘惑。供貨商每年60多億隻的生産能力,對依託易拉罐飲料保市場的可口可樂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一事件的直接後果不外乎四種:徹底決裂、罐商得逞、可樂勝出、皆大歡喜。

    決裂當然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罐商不僅要面臨無單可做的風險,還要承受全行業的不景氣帶來的斷糧停産的壓力。可口可樂不僅要增加外地運輸的生産成本,還要冒培養新供貨商造成短時間缺血的盈利風險。

    罐商全面得逞的情況也微乎其微。過去彩電業和其他行業上演的故事已充分表明,任何形式的價格同盟都是脆弱而短命的——1999年,彩管業曾因不堪忍受彩電業的競相跳水而組成了“漲價”同盟,最終因一些企業臨陣脫逃,“價格同盟”全線崩潰。如果此次真有一個罐商漲價同盟的話,結局會有不同嗎?

    從北京可口可樂申訴工商局的直接反應可以看出,對此次的統一漲價行為,可口可樂並不肯全盤買單。出於整個行銷策略的考慮,可口可樂也不願將正在進行的牌局推倒重來。從罐商前後的表現不難發現,雖然打著統一調價的旗號,但罐商對最後誰能勝出並非志在必得。有趣的是,上海供貨商一開始便以“可以商量”的友好姿態,降低了此次談判的門檻。

    可口可樂公司對此次事件的態度再明白不過了:儘量保持友好合作關係。但罐商鐵了心要漲價,可口可樂不太可能又一次化險為夷。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設想,一旦談判破裂,可口可樂又不願重新培養新的制罐供貨商,易拉罐的消費有可能因此銳減。

    目前飲料包裝市場上,塑膠瓶包裝約佔36%,易拉罐包裝約佔30%,玻璃瓶包裝約佔25%,複合軟包裝約佔9%。對易拉罐供應商而言,30%的市場份額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同樣,易拉罐的銷售佔可口可樂飲品總量的30%,儘管碳酸飲料的市場佔有率有不斷下降的趨勢,但要減少三成的産品去打拼新的市場,這樣做不可確定因素太多。況且,不少人已習慣了消費可口可樂罐裝飲料,讓這些人改變消費習慣去適應新的品種,恐怕對忠實顧客有可能流失的擔憂是可口可樂最深的隱痛。同樣是30%的份額,這對於雙方都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種種跡象表明,這場似乎充滿變數的漲價風波最終會以皆大歡喜的形式落幕。

    北京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我們也希望最後是雙贏結果,供貨商也有錢賺,我們的可口可樂也好賣,消費者也沒受損害。”

    誰會漁翁得利?

    無論可口可樂和制罐供貨商的最終談判結果如何,消費者最關心的是春節期間,可口可樂會不會漲價?業界最為關注的是可口可樂會否因為供應鏈的變動,將其産品結構進行相應調整,由此帶來供貨商的重新認定、價格的浮動等不確定因素。

    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對外事務總監李小筠告訴記者,春節期間,可口可樂不僅不會漲價,還會有讓利舉措。就在兩天前,北京的各大超市已迅速擺出了可口可樂今年的新包裝,節前的促銷大戲已開始上演。

    儘管傳統的碳酸飲料不斷走下坡路,以易拉罐佔可口可樂總産品30%的市場份額,可口可樂不會輕易更改既定的産品比例。對可口可樂來説,易拉罐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身份和檔次的暗示。

    有人曾猜測,也許可口可樂會減少易拉罐的銷售而增加其他包裝産品。近期應用於乳製品的利樂包裝應該是可口可樂不錯的選擇。但從可口可樂歷來開發産品的思路,進軍乳品還不是可口可樂要走的棋。因此,利樂包裝會從這場博弈得利的假想完全是空穴來風。

    正像可口可樂充滿懸念的配方一樣,易拉罐的成本在可口可樂總産品中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可口可樂對此一直秘而不宣。但據有關人士猜測,易拉罐成本佔可口可樂總成本的絕大部分,因此,可口可樂不會輕易就此增加産品成本。而消費者對價格是相當敏感的,可口可樂根本不可能隨意牽動這根敏感的神經。畢竟,可口可樂用了20多年時間才在中國建立起來飲料老大的地位。

    另一種猜測是,可口可樂乾脆拋開現有易拉罐供貨商,重新培養一批新的供貨商。這樣做的結果是,可口可樂必須為新夥伴的成長承擔適應期的利潤下降或虧損的巨大風險。這樣做的結果無異於“自殺性調整”。無疑,這種可能性有些牽強。

    連結:其他行業的漲價風潮

    1999年7月,針對國産彩電不時掀起價格大戰,使彩管利潤一降再降的狀況,國內八大彩管企業聯合停産一個多星期。隨後,長虹、康佳、創維等國內知名彩電企業,先後宣佈産品漲價。長虹品牌價格上漲50—200元/臺;康佳T2991H、T2983L已上漲100元,康佳36釐米七彩小畫仙漲價40元左右,創維部分74釐米彩電則漲價100元左右。9月,21英寸(54釐米)彩管已從每只400多元漲至550元。

    2000年4月7日,長虹在南京拉開了降價的大閘。長虹彩電13個型號的降價幅度從50元到800元不等,總降幅達15%。此後彩電價格出現第5次全行業大滑坡。4月20日晚,康佳老總陳偉榮單方面對外宣佈:主系列産品將全面降價;4月21日,TCL宣佈“適當調價”,4月22日,創維全線産品在全球降幅達18%。

    2000年5月23日,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深圳三星、廣東福地、陜西彩虹、LG曙光、深圳賽格8家彩管企業受到彩電廠壓價,決定停産壓庫,從6月28日起停産一個月。停産兩周後,彩管廠宣佈提前恢復生産。停産保價達到預期目標,彩管價格迅速回升。

    2000年6月9日,九大彩電生産企業康佳、TCL、海信、樂華、廈華、創維、熊貓、金星、西湖在深圳宣佈以成立“中國彩電企業峰會”的形式結盟,對彩電銷售制定出最低限價。

    2000年6月21日,第二次彩電峰會在南京召開,逼迫峰會成員熊貓漲價。

    2000年7月12日,第三次峰會召開,繼續維持前兩次會議的限價口徑。

    2000年8月3日,國家計委、資訊産業部有關“彩電聯盟錯位行為”的結論性評説,正式宣告了中國彩電企業價格同盟的傾覆。

    2000年12月15日新科老總秦尚志再做盟主,率上廣電、熊貓、愛多組成“高品質DVD聯盟”,推出了全面調整DVD價格,以1680元為最低起價,以及一系列以全新服務為內容的“新陽光行動”。

    《北京青年報》2002年1月28日


北京人去年喝掉4.6億聽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將在華投資1.5億美元
可口可樂成為全球最值錢品牌
美國可口可樂與中國酸梅湯
可口可樂兩員工竟然制假
可口可樂 緊急換瓶
可口可樂“中國功夫”見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