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破壞大半 鞍山最後一塊濕地只能活10年?

在初秋午後陽光的照射下,鞍山地區最後一塊濕地的核心保護區,在人們面前展現出未經雕琢的原始美:水池內草木豐盛、蘆花飄蕩、候鳥起落。細心觀察,可以看到其間夾雜的幾處稻田,雖同是綠色,但專家説這些人類的足跡,原本不該存在於大麥科濕地自然保護區。

除了感官享受之外,這片距臺安縣城15公里,距鞍山市近百公里的濕地,被專家們按國際慣例稱之為“地球之腎”,是遼寧省中部地區生態平衡的重要保障。剛剛成立兩個月的大麥科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稱,若不立刻展開保護行動,鞍山地區這塊碩果僅存的濕地,將在十年之內徹底消失。

發現 濕地仿佛世外桃源

在昨天的採訪中,沒有人可以説清這片位於鞍山市臺安縣新臺鎮、新華農場、富家鎮所轄區域內由蘆葦沼澤地、河灘地、小面積水地構成的天然濕地形成于哪個年代。

新臺鎮德生村的62歲的孫德明説,從他記事起,這裡就是一大片爛泥塘,“一眼望不到邊”。水灘裏的魚、蝦隨處可見,“下水一摸就是一大把”,地上跑著野兔、狐狸,天上飛著天鵝、丹頂鶴……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象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2000年的春天,新臺鎮黨委書記郝時道下鄉考察,異常興奮地發現了這片寶地,地方政府約請專家鑒定,大麥科濕地就此聞達世人,但早已不是其全盛時期景象。

被害 濕地已被破壞大半

大麥科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保護區地類分佈圖。保護區分為核心區、過渡區和實驗區,分別以綠色、黃色、白色為標誌。在大片的空白和土黃色的包圍下,綠色的核心區被分割成幾個相對孤立的區域,這也是嚴格意義上最具合理意義的濕地。

管理處主任姜長武解釋此種情況,是近二十年來人類活動所致,“他們已經破壞了一多半濕地”。破壞的手段主要以開荒、放牧、狩獵為主。居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自發地在濕地上從事各種生産活動。

于2003年7月成立的大麥科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承認,截至目前,開荒仍有發生,甚至在完全不適合人類活動的核心保護區,尚有七百多畝稻田,留待解決。

保護 事關中部城市生態平衡

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目前正積極向遼寧省政府申報,極力推薦該保護區晉陞為省級保護區。這一點有望在今年年底成為現實,並將帶來解決制約濕地保護的最大問題:資金的匱乏。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開始在當地積極宣傳“濕地絕非是荒地”、“濕地是生産力很高的生態系統”、“濕地是水鳥的樂園”等等口號,準備為日後的大規模整治活動打下伏筆。

對於這片濕地繼續存在的意義,大麥科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丁力軍説,無論怎麼高度評價,都不會過分。他舉例説,當15公里之外的臺安縣城受沙塵暴困擾之時,保護區的天空是一片澄清。

他説,理論上講,甚至100公里之外的鞍山和盤錦、錦州等地,也會直接或間接受益於10萬畝濕地對氣候、生態和環境的良好影響。濕地一旦消失,將對遼寧中部地區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影響。 (張健 )

新聞背景

濕地———地球之腎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濕地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凈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喻為“地球之腎”。

 遼沈晚報2003年9月12日


拉魯濕地重新“長大”
香港人造濕地成鳥類樂園
鄱陽湖“濕地使者”考察隊首站告捷
華北有了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瀋陽將建國內首片人工生態濕地
珠海淇澳島紅樹林濕地恢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