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在甘肅民勤縣,68歲的石述柱家喻戶曉,向他學習的標語隨處可見。40多年來,他早已成為當地人民艱苦奮鬥、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徵。國家大力推廣退耕還林,這位老當益壯的農民經過痛苦的抉擇,帶頭忙起來。請看———

    6月上旬,記者來到騰格裏和巴丹吉林沙漠交匯處的甘肅省民勤縣。在薛百鄉的宋和村頭,滿目青翠的苜蓿點綴著繁錦般的紫花,套種的紅棗林白花一片,芬芳四溢。

    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指著自家退耕的責任田,滿面春風地告訴記者:“30年沒下過這樣大的雨水,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為了能讓沙地上長出綠蔭,石述柱一幹就是49個春秋,從村團支書到村黨支書,始終不輟。他以全部的精力帶領群眾背土壓沙、種草,等草長起來後再植樹,等樹林長大了,再開荒、種地,硬是把昔日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1萬多畝的富饒林場,糧食畝産量達到400公斤。

    在整個民勤,68歲的石述柱家喻戶曉,向他學習的標語隨處可見,他已經成為全縣人民艱苦奮鬥、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徵。民勤縣的沙漠超過總面積的90%,宋和村正處在民勤西線南端的風沙口上。解放初期,村西近10公里的風沙線上,只有8棵因缺水而衰敗的沙棗樹。一遇大風,沙塵鋪天蓋地,年年出現“沙上墻,羊上房”的奇特現象。由於風沙的侵害,宋和村土地嚴重沙化,畝産不足50公斤,每人平均收入三四十元。遇上沙暴較多的年景,莊稼就被風沙掩埋,顆粒不收。當時,全村200戶人家,有30多戶舉家外遷。處在風沙最前沿的一個生産隊,全部逃亡。

    苦熬不如苦戰。1955年,當時19歲的石述柱組建了全縣第一支“青年治沙突擊隊”,抗擊風沙,保衛家鄉。為了能讓沙地上長出綠蔭,石述柱一幹就是49個春秋。

    如今,沙河村排排合抱粗的林木森森,瓜果飄香,糧食畝産量達到了400公斤。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石述柱也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個人”,並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成了全國有名的“治沙英雄”。

    幾十年來,石述柱的光榮和夢想凝成四個字:治沙種糧。當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時,石述柱和村裏的一些鄉親們産生過疑慮,總覺得不踏實

    大兒子石光榮多次勸他,因為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全縣許多地方的綠洲沙生植物大片大片地枯萎死亡。如果再不退耕,水源吃緊,宋和村的綠洲早晚會成為沙漠,全村人幾十年的血汗就會白流。況且退耕還林還草政府有補貼,個人既可以種草搞養殖,又可以保護生態,一舉多得。可石述柱聽後,仍是猶豫不決。

    不管石述柱怎樣想不通,宋和村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還是推開了。大兒子石光榮也把6畝責任田種上了紫花苜蓿和紅棗,還買了38隻羊。

    看著大兒子的責任田裏“上結棗兒,下種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石述柱心裏開始動搖了。他悄悄算了一筆賬,退耕前是一畝地種小麥收入400公斤,按每公斤1.2元計算,一畝地最多收入480元,去掉成本,幾乎不掙錢。退耕後,每畝地種苜蓿可養5隻羊,每只可賣400元,一畝地平均就能收入2000元,套種的紅棗一畝地也可收入1000多元,兩項相加總收入可達3200元。

    經過反覆比較,石述柱終於明白了:種樹種草遠比種糧划算。石述柱於是找到大兒子説:“給我幾公斤苜蓿種子,我也種幾畝。”他見人就説退耕還草好。

    一些思想有顧慮的鄉親紛紛效倣他

    看著父親開始發生變化,石光榮高興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石述柱把自家的10畝責任田種上了苜蓿和紅棗,又從大兒子家用玉米換了9隻羊圈養,當年就見了成效。3年前靠種植,一家6口人全年收入2000元,現在1畝地就收入1800多元,養殖也搞得紅紅火火,由3年前的9隻羊發展到了36隻。石述柱見人就説退耕還草好。

    治沙英雄石述柱開始退耕種草養畜,再次引起群眾關注。一些思想有顧慮的鄉親紛紛效倣他。民勤縣也做出規定,除享受國家補貼外,每畝地再補貼20元。同時,政府還幫助引進小尾山羊,提供扶貧貸款,幫助農牧民調整産業結構和種植結構。“這幾天我還要再買40隻羊,到年底就能養到100隻啦!”石述柱興奮地説。(王方傑)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3年6月18日

    


寧夏:荒漠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沙區領導談治沙
四川將在若爾蓋高原建立首個生態治沙示範區
新世紀全國防沙治沙工作大事記
換得清風拂京華
治沙和致富必須兩手抓
750畝治沙林被連根拔起 牛玉琴無比痛心
治沙英雄女民兵
治沙勞模王有德代表:“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