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和致富必須兩手抓

    我國土地荒漠化防治儘管取得很大成績,但沙化土地仍然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局部治理,整體惡化”態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頻繁發生的揚沙、浮塵及沙塵暴天氣,都反映出我國土地沙化的嚴峻形勢。

    為什麼綠化趕不上沙化,濫採亂伐現象屢屢發生?根本原因是貧窮。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佈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西部五個省、自治區,這些地區的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3.3%。日益嚴重的土地沙化已使當地生態環境在經濟發展落後狀態下加速惡化,陷入生態惡化與貧困加重的惡性迴圈。

    據統計,沙區每人平均農業産值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34.2%,為東部地區的五分之一。過去草原平均每公頃能産草110公斤,現在的産量只有55公斤。在風沙危害嚴重的西北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群眾無奈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

    沙患不止,沙區難富,同樣,沙區不富,沙患也難止,治沙與治窮結合是形成沙區生態與經濟良性迴圈的根本出路。由於沙區經濟落後,社會發育程度相對較低,現代經濟流、資訊流進入少,産業結構單一,沙區的保護和開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如果不能把幫助荒漠化地區群眾脫貧致富與防治荒漠化有機結合起來,即使國家投入很大的力量去改造荒漠,去教育群眾、去懲罰破壞者,最終還會有人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濫採亂伐。

    治沙需要新思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1984年提出了創建知識密集型的沙産業、草産業概念。實踐證明,防沙、治沙、用沙如果能成産業鏈,治沙就有希望。如今,沙産業、草産業已成為西部地區的特色優勢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批積極參與沙産業、草産業的企業除了給自身帶來經濟效益外,也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提高了當地農牧民的收入,減少了國家在生態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三農”問題的解決。(姚潤豐 董峻)

    

    新華網 2003年6月16日


遼寧局部土地沙漠化趨勢加重
750畝治沙林被連根拔起 牛玉琴無比痛心
治沙英雄女民兵
中國首家“生態治沙專項公益基金”設立
治沙勞模王有德代表:“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
內蒙克什克騰旗5萬多婦女投身治沙工程
敖漢旗 樹起治沙一面旗
中國科學家治理沙塵暴新説:要治沙先"治"人
治沙十年見成效 新疆百萬公頃沙漠變為綠洲
新疆10年治理沙漠128.6萬公頃
承德治沙 農民增收
治沙綠化政策將調整 私人造林同樣享受國家補貼
我國沙化國土已佔17% 形勢嚴峻
赤峰“免耕法”防沙試驗成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