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的魚草之爭

    今年初,武漢市水務局、市科協邀請100多位權威專家,參加“改善水環境研討會”。在幾大類水環境問題中,東湖的治理成為專家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目前,東湖主要有19個排污口,每天排入湖中的污水約為30.13萬噸,而每天實際截污不到5萬噸。據最新消息,今年上半年,歷時6年的東湖截污工程將全面完工,新(擴)建的3座污水處理廠將消化東湖周邊每天24萬噸生活污水。它表明,引人關注的東湖治污,終於有了一個實質性的進展。

    但是,截污後,開一劑什麼“藥方”,讓一湖“渾水”重獲清亮,已是該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關鍵性的治污難題。

    劉院士:借助養魚

    中科院院士劉建康一直堅持:東湖的富營養化不是養魚造成的,生活污水、湖底沉積物等才是“元兇”。

    湖水富營養化即大量污水未經充分處理排入湖中,造成湖水中氮、磷營養元素嚴重超標,孳生藍藻等大量藻類的現象。東湖的富營養化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此後快速發展。據劉院士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嚴重的富營養化曾引發了水華。每年夏季水華暴發時,湖面浮現厚厚的一層藻類生物,湖水粘稠,散發著惡臭味。但1985年後,這種現象神秘地消失了。

    談及此,劉院士欣慰地説:是魚壓制了東湖水華的暴發。

    據了解,1989年起,在劉建康的“幕後指導”下,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博士等人採用“生物操縱”法,先後在東湖進行了4個夏秋的原位圍隔試驗,揭開了東湖水華消失的謎底:適當放養鰱、鳙魚的水域裏不出現水華,它們可以吃掉導致水華發生的藻類,改善水質。消息公佈後,東湖漁場負責人證實:他們每年向東湖投放的鰱鳙魚種達35萬公斤。

    劉建康認為,從長遠來看,生態系統的整治,包括修復湖內水生植被,重建底棲無脊椎動物群落,才是治理富營養化的必由之路。但在污水處理尚未到位、水生植被因湖底淤泥過深而無法生根成長之前,防止藍藻水華的暴發還只能依賴鰱、鳙魚的放養措施。所以,東湖漁場不宜“轉向”。

    他斷言:一旦放棄漁業,不出兩年,東湖將再現水華,湖水惡臭將在所難免。

    李博士:必須種草

    “東湖的富營養化發展與漁業利用、城市污水排放的增加同步。”在東湖是否養魚的問題上,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李偉博士觀點鮮明。

    他指出:“上世紀80年代以後,雖然東湖的藍藻水華由於高密度的鰱鳙飼養而消失,但是湖水的富營養化程度並沒有降低,而是加速發展,目前已處於富營養化向超富營養化過渡的階段。”

    在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的支援下,李偉提出:恢復大型水生沉水植物,是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核心,其他措施應當圍繞著如何促進水生植被的發展來進行。

    他説,從我國目前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實踐來看,任何單一的方法和工程措施都不可能産生理想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科學家在東湖、玄武湖、滇池、太湖等湖泊中開展了水生植被的恢復工作。這些工作表明,水生植物能夠顯著提高水體的環境品質。在人為強力干預下,水生植物的恢復是可能的。相反,高密度鰱、鳙魚的活動從根本上會干擾湖泊生態系統中生物—水—底泥之間的關係,加劇水體的富營養化。

    具體到東湖,李偉建議,在提高湖域周邊污水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可考慮通過以下3種措施改善水體水質:一是停止漁業利用,至少應當嚴格控制漁業的規模與範圍,尤其是在治理的初期和中期;二是秋冬季節降低湖泊水位;三是恢復水生植被。

    環保院:魚草藻是一家

    針對兩位專家的觀點,武漢市環保局下屬的科學研究院負責人站在政府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院長何慶慈説,無論是魚、植物還是藻類,都是湖泊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東湖的治理最終要走重建水生生態系統的道路。換言之,就是協調分配魚、植物和藻類在湖水中的比例,重新形成三者之間順暢合理的食物鏈,只有這樣富營養化問題才能“根治”。

    何院長介紹,目前,世界上對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有多種方式,國內比較熟悉的有兩種:一是通過養魚、向湖中投放除藻試劑等方式改善水質,二是實施生態系統工程,以栽植大型水生植被為主,重建水下生態系統。

    他認為,第一種方式見效快,但副作用大。如果長時間採用,湖水容易出現新的污染,即使乾淨了,也是一潭無生氣的人工“純凈水”。第二種是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目前,歐美許多國家都沿用了這一辦法,效果不錯。但由於耗資巨大,時間長,最少需要3年至5年才能初見成效,所以現階段國內尚無成熟經驗。

    據悉,去年啟動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武漢市漢陽地區水環境品質改善技術及綜合示範”,已將處於富營養化狀態的月湖作為水體修復的專研對象,擬對其實施為期4年的水生生態系統工程,為全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提供經驗。

    東湖:治污任重道遠

    據了解,實施生態系統工程需分三步進行。首先“急診”,堵截排向湖中的污水;然後“術前準備”,清除湖底淤泥,改善水體基質;最後“手術”,栽植大型水生植被,形成一個以水生植物為主的水生生態系統。

    何慶慈謹慎地説,如果在東湖實施生態系統工程,資金投入將以億元計算。由於湖域面積大、政府財力有限,一旦實施也只能分階段、分湖域進行。

    他認為,現階段,東湖漁場不一定要“轉向”,但魚類、飼料的投放數量必須嚴格控制,周邊垃圾、糞便也要進行有效處理。(涂亞卓/實習生張慧)

    《湖北日報》2003年3月27日


草魚毀了東湖“水下森林”
東湖“鳥島”
暖冬使武漢東湖局部水域泛綠
專家正在恢復武漢東湖“水上森林”
武漢東湖水域大片魚群死亡
武漢東湖部分魚類因長期遭受污染已開始出現變性
傍湖養豬:糞水污染東湖 臭氣大煞風景
武漢:把倒進東湖的垃圾撈起來!
專家揭開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之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