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建設

    “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關係到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否不斷增強,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也關係到整個社會能否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現在我國正處在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加劇,面臨的生態環境形勢嚴峻,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態環境退化與自然資源短缺導致的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粗放型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生態環境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與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矛盾,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與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儘快遏制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不僅對西部而且對全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應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和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保護和改善自然恢復能力,遏制生態惡化的趨勢。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在全盤統籌的基礎上明確以下思路:

    加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科學化和規範化。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明顯加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人更多考慮的是經濟效益,較少重視生態效益。如在退耕還草過程中,優良草籽價格大幅上漲,低等草籽價格相對便宜,於是一些地方種植次等草,出苗率不到10%。因此,退耕種草必須加強科學指導,種植優良牧草,否則就難見成效;退耕還林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生態優勢,培育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植物群落,避免因人工林物種單一而造成的病蟲害。同時,還應嚴格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進行退耕還林還草,使之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

    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發展迴圈經濟。把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的切入點放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上,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以生態發展促進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來帶動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由於迴圈經濟可以為優化人類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提供整體性的思路,消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衝突,因此,應該按照迴圈經濟原理來發展新産業,調整老産業,建設産業生態園區、工業生態園區。新上項目從開始設計時就應按迴圈經濟模式建設。

    把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計劃中。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並已採取多項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但由於氣候變化、人為破壞等自然和人為因素,森林、草場、濕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種的生存環境退化或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數量在不斷減少。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非常突出。我國85%的自然保護區在西部,因此,如何在西部大開發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目前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在西部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對西部的發展有著長遠意義。

    開放環保市場,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我國目前環保産業規模過小,環保技術和環保設備比較落後。今後應放開環保市場,積極引進外資,鼓勵競爭。對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進新的投融資模式,積極吸引跨國公司進入能源與環保産業。確立“誰投資,誰受益”的環境治理原則,鼓勵企業發展綠色生産技術。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鼓勵外資企業和私人資本向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投資。

    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尚未給予自然資源以應有的重視。為了在西部大開發中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應建立並推行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核算在內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核算時把自然資源存量的消耗與折舊考慮在內。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體現生態建設費用,有利於使全社會樹立生態建設觀念,並保障生態建設資金的投入。(汪金國)

    《人民日報》2003年2月20日


西部開發不能以環境破壞為代價
西部開發辦呼籲對三江源區域永久封育
西部開發中的林草問題課題組(FGTF)向中國環發國合會(CCICED)2002年會提交的報告
世行關注中國西部開發中的天然林保護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