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大求新追求政績要不得 生態移民量力而行

     在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通過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無疑是解決生態退化和農牧民生活困難的最佳選擇。然而近日記者採訪內蒙古一些生態移民工程時發現,有的地區因建移民村時貪大求新,追求政績,結果漂亮的移民村與移民戶貧困的生活極不相稱。

    記者發現,有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因把握了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移民生産有條不紊,生活紅紅火火。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的幾個移民村,記者看到,除一些富裕的移民戶按規劃建起了漂亮的正房外,不少移民戶都是先建一個簡陋的南房,重點發展蔬菜棚圈和飼草料基地建設。當地政府主要解決移民村的通路、上電和打井等基礎工作,移民戶的住宅由自己量力而行建設,政府只負責規劃和資金補貼,而不參與住宅區工程的發包和建設。

    但記者在內蒙古中部某旗的一個移民村看到得卻是另一番景象,地方政府不顧實際情況,移民戶的房子蓋得十分漂亮,結果給當地政府和移民戶都加重了負擔,移民住進漂亮的房子後,無力再拿出充裕的資金來發展生産。

    生態移民一定要堅持先生産、後生活的原則,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移民戶王良説得好:“穿衣吃飯看家當,這好比農村娶媳婦,如果把娶媳婦的錢都花在蓋好房子圖洋氣上,即使房子蓋得再好,臨到頭還是沒錢娶媳婦,就一輩子打光棍了。相反如果先娶媳婦後蓋房,最終是房也蓋起了,還落個兒孫滿堂。”

    記者看到王良的小南房雖然十分簡陋,但他的4個蔬菜大棚內青椒長得碧油油的,去年他打了一眼機井,共種了2.8畝大棚青椒,僅此一項今年就收入2萬多元。他躊躇滿志地説:“如果把資金壓在蓋房上,我就沒有這幾個大棚了,等再過兩三年,我掙上十幾萬元,好好蓋一棟磚瓦房”。

    “只有移民的生産搞好了,才能移得出人穩得住心,移民才能安居樂業。”東勝區委宣傳部長楊博説。東勝區共有3萬農民,大部分居住在溝壑縱橫、窮山惡水的貧困山區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地區。2001年以來共有500多戶移民戶、3000多人移到了城鎮裏和城郊邊,由於從移民的長遠生計著想,把生態移民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移民工程實施的有條不紊。

    基層的幹部和群眾建議,要想使生態移民有好的安置歸宿,關鍵要建設好移民安置區飼草料基地、牲畜棚圈建設等基礎設施,最終發展綠洲灌溉飼料和高效舍飼畜牧業。同時科學規劃一些中心城鎮,扶持其工業化、城鎮化水準的提高,使其成為生態移民收縮轉移的歸宿。移民工程一定要不唯大,不唯全,量力而行,求真務實。

    生態移民面臨著生産方式的大轉折,因此在移民村裏培養好的致富帶頭人帶領移民轉變觀念十分重要。東勝區銅川鎮常青村的農民,過去住在一條窮山溝裏,去年移到離城不到10公里的地方,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專業村。這得益於移民任培軍、任培利弟兄倆的示範帶動,他倆自費到河南省考察,請回技術人員從事蘑菇種植,還成立了常青實用菌開發公司,為農戶提供菌棒和菌種,移出來的村民們家家戶戶搞起了蘑菇種植,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殷耀、王欲鳴)

     新華社2003年1月6日


塔裏木河流域實行生態移民減少對森林的破壞
寧夏10年將生態移民10萬人
別無他法 內蒙古將生態移民20萬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