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德國:誰的自然環境更好

     過上個十年八載,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也許會比現在大幅上升,我們也會有大片像德國那樣迷人的森林,但也很有可能,我們會去別的國家,告訴他們這樣一個滑稽的結論:中國的環保現在是世界第一,但我們的環境比你們差遠了。

    德國是個發達國家,經過二戰後幾十年的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已上升到30%。到過德國的人,無不羨慕那鬱鬱蔥蔥、整齊劃一的大森林,也少有人會認為近來生態環境問題總以災害形式錶現出來的我們中國,比德國更有環境優勢。然而,一位德國環保專家目前卻發出了好似謬論的感慨:我們德國的環保是世界第一,但你們的環境比我們好得太多了!他説的環境,當然僅指我國殘存不多的、還未被“開發”的原生環境。

    德國今天的環境是原生環境被破壞後,以生態建設的形式創造的。這種生態建設往往都是人為的,而事實證明,迄今為止,人對生態系統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想達到與大自然同等的生態建設能力,人類還差之甚遠。不説生物圈二號(注①)的失敗,也不説阿斯旺大壩(注②)的得不償失,單單這“原生林”和“人工林”之間,就存在著我們人類現有技術無法逾越的鴻溝:原生林不僅具備森林的3大功能,而且還是寶貴的動植物基因庫。與人工林相比,原生林可以説是“活”的,具備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具備了適合這一地貌和氣候的生態系統(包括完整的從初級到頂級的食物鏈),對正常的自然災害有自適應和恢復能力。而這些,是簡單樹種組合、人工栽種培育的人工林無法具備的。遍佈德國的林相優美的人工林,在遇到火災、蟲災襲擾和酸雨降臨時,都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救災,它宛若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不能獨自經受風雨。這其中的原因在於,構成人工林的優勢樹種不是經過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生存下來的,也沒有一個喬、灌、草、藤兼備的植物體系和以植物為基礎的自我平衡相互維繫的食物鏈,所以防範能力很差。在我們羨慕德國的優美自然環境的同時,許多德國環境學者特羨慕我國原生林中的生物多樣性——珙桐、銀杉、金花茶這些異彩紛呈的孑遺植物,熊貓、金絲猴這些千姿百態的可愛物種,是造化的鬼斧神工,豈是我等能為?德國的人工林是在原生林被完全毀滅後被迫經“生態建設”而成,其中別説沒有讓生物學家驚喜的新物種,連狼這種普通的肉食動物也沒有了,以至於食物鏈常常崩潰,不得不用大量的人力去平衡。這樣已經喪失生物多樣性孕育機制的森林,美嗎?難怪那位德國專家會讚嘆中國的環境優勢。

    然而,原生林在世界發達地區已蕩然無存,剩餘的星星點點,集中在窮鄉僻壤或深山老林裏。我國的原生林面積也在與日俱減———儘管現在生態建設形勢風起雲湧,但相對原生林的破壞,建設的效果實在太小。因此,在盤點我國現有的生態國情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現實結果:年年搞生態建設,年年生態環境惡化。如果從利益層面進行剖析,許多地方官員似乎不在乎生態投資的實際效益,也許是因為生態建設是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拿得出手上得了鏡的東西,而保護原有的天然林,儘管實際效益更好卻顯不出其勞苦功高?

    我深信,過上個十年八載,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會比現在大幅上升,我們也會有大片像德國那樣迷人的森林;但也很有可能,我們會去別的國家,告訴他們這樣一個滑稽的結論:我們中國的環保現在是世界第一,但我們的環境比你們差遠了!

    注①生物圈二號:1991年美國投資2.5億美元建成的全封閉人工生態系統,18個月後,該系統生態狀況崩潰。該試驗警示,原生生態系統才真正具備自然演化、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對正常自然災害的自適應和恢復能力,而人為生態建設建成的生態系統則無法達到這一點。

    注②阿斯旺大壩:1970年建成的埃及尼羅河上的大壩。該大壩改變了尼羅河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水紋狀況,使以尼羅河為核心的埃及農耕文化遭到嚴重破壞。目前,該大壩每年給埃及造成30億美元的損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蘇揚)

    《青年參考》 2002年12月27日


德國環境政策調整又一年 環保已見顯著成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