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草原生態建設紀實

     編者按: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內蒙古大草原曾以水草豐美著稱。由於氣候乾旱,加之超載放牧和不合理墾殖,使草原生態日益惡化,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面對嚴峻局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果斷作出決策,改變傳統的生産經營和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畜牧業發展和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雙贏”目標。同時,對沙化退化草原實行了大範圍的圍封、休牧、輪牧、禁牧,合理調整生産力佈局,實施“生態移民”,加大對天然草場的保護,使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經過治理後的草原再現了綠草如茵、風吹草低、藍天碧野的秀美景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本報記者采寫的報道真實地反映了這些變化。讓我們關注草原,呵護草原,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建設新的生態文明,譜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內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這首北齊人留下的《敕勒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唱,一灣碧水映晚霞……”人們從這首優美的歌曲和歷史形成的影響中了解內蒙古,了解塞外大草原。內蒙古草原總面積近88萬平方公里,居我國五大草原之首。廣袤的草原是內蒙古1400萬農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內蒙古以及我國“三北”地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又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和畜牧業生産基地,其毛、絨、肉、乳、皮等畜産品在國內市場舉足輕重。

    為洞悉內蒙古草原生態現狀,從冰封雪蓋的嚴冬,到沙塵暴肆虐的暮春,至衰草返綠的仲夏、瓜香果碩的金秋,記者從西部的烏拉特到東部的呼倫貝爾,一次次來到草原深處,去探訪蒙古族馬背兒女改造自然、生存發展的家園。記者所到之處,既被內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所陶醉,也為部分草原沙化、退化而痛心,更為2300萬內蒙古各族兒女為恢復大草原的綠色生態進行的不懈努力而鼓舞和振奮。

    荒漠半荒漠:大部分草原已到了最後治理限期

    蒙古民族酷愛歌唱。那悠揚動聽的民歌,總是伴隨著美酒的醇香,年復一年地在草原盪漾。然而,映入眼簾的荒漠和乾枯的土地、水土流失的溝壑、裸露的樹根、力不能支的駱駝、頑強覓草的牛羊的慘狀,令記者心頭佈滿茫然與深思。

    史料記載,18世紀中葉,蒙古高原東部的科爾沁草原是一塊“長林豐草……凡馬駝牛羊孳息者數以萬計”的綠色寶地;19世紀,蒙古高原西部的黑水河還是“巨浪濤天大石浮,龍形滾滾向古流”的壯觀景象;20世紀40年代,居延海兩岸仍然可以看到“紅柳高達丈余,密生處人不可進,一望無際,方圓數千里”的奇觀。還有,提起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科爾沁、鄂爾多斯等這幾個遐邇聞名的草原,總會讓人怦然心動。

    然而,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隨著氣候的惡化和大面積的墾草種糧,綠草逐漸稀疏,沙漠開始蔓延。資料顯示,內蒙古7880萬公頃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積達到4673萬公頃,佔內蒙古草原總面積的59%,並且每年還在以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退化、沙化,而且大部分已到了“最後治理期限”。聞名遐邇的錫林郭勒草原,已失去昔日的風采。連草原最美麗的夏天,見到的只是稀疏的小草點綴著裸露的土地。赤峰市草原分佈在大興安嶺向西延伸地段的南端、西拉沐淪河岸,以及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邊緣地帶。目前,赤峰市退化草場面積已達6900萬畝,佔全市草場面積的80%。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繪的土默特平原,由於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隨山洪淤入黃河。連歷史上有“林海”之稱的大青山,如今也處處荒山禿嶺。曾是科爾沁疏林草原腹地的通遼市和興安盟,如今幾乎尋覓不到當年孝莊皇后故鄉草原的美景。科爾沁草原已經演變成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其範圍橫跨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沙區土地面積達1.8億畝。

    內蒙古草原的沙化退化,不僅嚴重危及內蒙古數百萬農牧民的生存和發展,而且直接威脅著首都北京和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

    不應忽略的意識:可持續發展戰略

    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內蒙古有207萬公頃的草原變為耕地,換來的卻是134萬公頃土地的荒漠化。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東部5個盟市估計有97萬公頃的草原變為耕地。專家估算,開墾一公頃草地將導致3公頃草地的沙化。一首順口溜就非常形象:一年開荒,二年打糧,三年五年變沙梁。

    超載放牧,也使內蒙古草原不堪重負。內蒙古現有草原面積比20世紀50年代8800萬公頃減少10%以上,而牲畜量卻增加幾倍;個羊單位擁有的草場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3.4公頃、80年代中期的0.7公頃降到目前的0.6公頃,牧草覆蓋度銳減。載畜量大了,草剛長出來就被牲畜吃掉,加劇了草原的沙化退化。

    濫伐樹木和濫挖藥材嚴重破壞草原植被,加速草原的沙化。內蒙古草原中生長著豐富的藥材,像甘草、麻黃、知母等。據估算,每挖一株甘草,就有5平方米的草地成為“陪葬品”。因濫挖甘草、麻黃、黃芪等藥材,至少有7萬公頃的草原被毀。國家雖然已禁止挖掘這些藥材,但要恢復被破壞的草原植被尚需時日。

    對草原功能的片面認識,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只把草原當作牲畜的“糧食”,忽略草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兼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功能。草原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不但使牲畜失去“糧食”,更嚴重的是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江河湖泊斷流乾涸、蟲鼠災害頻繁、沙塵暴愈演愈烈;大氣中的煤煙型懸浮顆粒物、酸雨、水源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都直接間接危害草原生態。

    內蒙古大草原沙化退化,自然因素也好,人為因素也罷,最關鍵的是缺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識,對現代草業在經濟建設和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對草原重利用輕建設,加上原始、落後的放牧不斷加重掠奪程度,致使反饋機制瓦解,“靠天養畜,只取不予”,或是多索取,少投入。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內蒙古草地的投入每年每畝不足1分錢。“九五”期間草原建設逐步受到重視,但每畝投入平均也不過0.50元,而2000年全區畜牧業産值是112億多元。投入與産出失調,使內蒙古的草地畜牧業成為經營粗放、成本極低的産業。

    草原的報答:誰先覺醒誰受益

    內蒙古大草原嚴重沙化、退化的嚴峻現實,逼迫人們主動採取恢復生態的對策。

    烏蘭察布盟幾任領導班子率先探索,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理性地提出“進一退二還三戰略”。即每建成一畝水旱高標準農田,退下二畝旱坡薄地,還林還草還牧。儘管這期間我國北方地區持續多年大旱,但是天道酬勤,累計退耕種樹種草1380萬畝,牧草覆蓋率從20%提高到40%。一度傷痕纍纍的烏蘭察布草原出現了一片片新綠。

    科爾沁沙地腹地的通遼市,從1998年啟動生態精品工程。利用5年時間,全市8個旗縣市區,各建一處林草地面積20萬畝以上的工程。奈曼旗的巴葦穿沙公路33公里,高大沙丘連綿起伏,沿途10萬農牧民採取造、封、飛(播)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帶、網、片相結合等綜合治理措施,3年間在兩側200米寬的沙丘上埋設固沙草方格7500延長米、面積3000畝,營造楊樹固沙林1.3萬畝。

    去年被授予“全國生態建設先進城市”稱號的赤峰市,堅持打“草”牌,出“綠”品,引導農牧民積極開展草地滅鼠、草地圍欄、圍封恢復、種樹種草,涌現出內蒙古第一個榮獲“全球環保500佳”的敖漢旗和第一個實行禁牧令的巴林右旗。赤峰市還轉變畜牧業經營方式,走“禁牧舍飼”之路。在牧草生長髮育的休牧季節,全市出現了8000多萬畝草地不見牛羊的景象。

    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是我國現存較好的草原之一。長達1724公里的邊界線,基本上綠林覆蓋、碧水長流;林地佔全國10.17%,草場佔全區11.4%;河流湖泊眾多,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是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3.9倍。保護“北國碧玉”

    已擺上呼倫貝爾市委的議程,經國家批准的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正在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力求到2010年林木覆蓋率達到50%。呼倫貝爾人要擔負起為全球守護一份綠色草原的重任。

    為保護草原,廣大農牧民做出了巨大犧牲。今年夏天,在地處渾善達克沙地的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布日都嘎查,31.8萬畝沙化草場要禁牧,全嘎查67戶牧民要遷往他鄉另謀生路。俗話説:故土難離。牧民們搬家時是含著淚水一步一回頭。然而,所有人最終還是邁著堅定的腳步走了,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難以割捨的草原。他們明白,草原母親已經疲憊衰弱,再也無力承載牛羊的踐踏和養育兒女的重負了。

    十字路口:新世紀畜牧業的發展抉擇

    進入新世紀,保護草原生態,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産方式,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牧民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去年8月就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的儲波,以崇實務實求實著稱。他明白,草原生態的好壞,事關內蒙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國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改善的大局。每到草原沙化嚴重的地區調研,他都反覆強調,一定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經濟建設的首位,採取禁牧、休牧和輪牧等措施,解決超載過牧問題,靠大自然的自身修復功能,恢復草原植被,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

    在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儲波特意把“突出抓好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産業化”,列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五項重點工作中的兩大重點,並響亮地提出“以生産經營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自治區政府主席烏雲其木格提出,對畜牧業這一“立區産業”必須揚棄傳統的生産經營方式,進行草原畜牧業的二次革命,發展生態畜牧業。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關於轉變生産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意見》以自治區黨委文件下發。《意見》對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如何加快轉變畜牧業的生産經營方式,積極推進畜牧業産業化經營、推進科教興牧戰略等提出了明確的方針和具體措施。這是內蒙古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歷史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一次變革。

    各盟市雷厲風行,紛紛亮出各自的大手筆。

     為了扭轉生態惡化態勢,錫林郭勒盟11個旗縣市在去年開始建設草原生態移民新村示範點的基礎上,今年又提出“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發展戰略。通過退耕還草,把1200多萬畝耕地建成草場。自治區區直機關和企事業的144個單位,分別對口支援錫盟103個貧困村分批實現圍封轉移,今年生態移民2135戶,就地禁牧2678戶。水土流失嚴重的鄂爾多斯市,在城郊、水土保護、高效農牧業三類經濟區全面禁牧,實行舍飼養畜。兩年內在絨山羊、細毛羊兩類經濟區逐步推行4至6個月的禁牧。全年禁牧面積3570萬畝,佔草原總面積的42.7%,舍飼養畜320萬頭(只)。阿拉善盟經過逐年探索形成了“收縮開發、保護生態”的思路,把2000多名牧民全部遷出賀蘭山區之後,今年又果斷引導農牧民發展二、三産業。

    一年來,轉變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取得了明顯效果,畜牧業正從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全區舍飼半舍飼牲畜比重已達71.2%,全區畜牧業總産值、肉類總産量、牛奶總産量,預計分別比上年增長1.5%、2.3%和42%,綿羊毛、山羊絨和其他畜産品産量也在平穩增長。而這些成績是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基礎上取得的。抓住國家實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牧草種子基地建設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的有利時機,通過圍欄、輪牧、休牧、種草、飛播治沙等多種形式,草原保護和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上半年,全區禁牧、休牧草場面積達1.56億畝,佔全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6.35%。

    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使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發展上取得了“雙贏”局面。

    跨越式發展:償還歷史欠賬和加大生態建設投入

    草原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對內蒙古草原生態惡化的原因,講述最多的無非是氣候乾旱、大風頻繁、蟲害嚴重、草場人口和牲畜負載加大……其實,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原因:科技作用削弱。

    科技人員出身的正鑲白旗旗委書記張猛,從吉林農大畢業到錫林郭勒草原工作已整整20個春秋,來正鑲白旗任職也有5個春秋。他當過盟科技局長,酷愛研究草原,沒想到自己掌管一片草原,建設起來也感到吃力。他説,上世紀80年代有不少科技人員對生態建設力不從心,紛紛離開心愛的草原。眼下,研究草原的科技人員少,建設草原的科技人員更少。加快培養草原科技人才已成當務之急。

    在內蒙古大草原,像張猛這樣對草原情有獨鍾又熱血奔涌的幹部不在少數,然而,記者在採訪中,卻常常聽到無能為力的聲聲嘆息:投入不足。為恢復草原生態,設置鐵網圍欄需要錢,種樹、種草需要錢,牲畜改良需要錢,實行圈養、舍飼外購飼草需要錢,打井取水需要錢,牧民遷移需要錢……多年的欠賬,如今要償還,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記者在赤峰市喀拉沁旗大牛群鄉通太溝,看到群眾20年治理出23條總長117公里山間林草網,漫山遍野的檸條、黑松、沙棘,綠滿了這裡的水土保持生態經濟溝,20年投入還不足40萬元,每年2萬元要滲透群眾多少汗水?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民營企業和個人正在投入沙區治理,如何支援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

    內蒙古的整體生態治理,只有大幅度的增加投入,才能較快地補償歷史性欠賬。根據計劃,內蒙古今後每年草原建設總規模要在3000萬畝以上,其中人工種草1000萬畝。如此巨大工程,單靠捉襟見肘的自治區財力難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阿拉坦敖其爾坦言:對草原建設,要像抓農業、抓糧食一樣,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為此,他建議國家建立“草原建設發展基金”,增加對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草原的生産能力。

    在結束這次漫長的採訪後,內蒙古草原生態得到整體治理的消息令記者振奮:從2000年開始,國家實施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天然草原保護和建設、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等7大工程,內蒙古全部列入其中。近5年,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已投入85.6億元,治理區域涉及全區的96個旗縣,兩年間治理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面積就達到2700萬畝。日前,儲波向記者透露,未來幾年國家將在退牧還草和草原水利設施建設方面,較大幅度地投入內蒙古草原生態建設。內蒙古各族人民對恢復綠色草原生態充滿信心。

    西部地區的生態問題正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西部地區“要打好基礎,紮實推進,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懷著內蒙古大草原,全國人民關注著內蒙古大草原,內蒙古各族人民在奮力保護和建設著綠色家園。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內蒙古大草原,這是你留給人們腦海中的一幅風情畫。讓我們衷心地祝福你!(郅振璞、吳坤勝)

    《人民日報》2002年12月22日


內蒙古烏盟生態惡化初步得到遏制
誰在毀草原?盲目採礦何時休?
為保護草牧場 通遼全面禁牧舍飼
沙塵暴突襲內蒙古 吉林大部遭受影響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