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探奇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獨特的地形地貌和絢麗的大漠風光給她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充滿生機的“死亡之海”

    深秋的一個早晨,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旗府額肯呼都格鎮進入巴丹吉林沙漠。令人驚異的是,深秋的大漠居然點綴著無際的綠色。綠的主角是一種叫沙米的沙生植物,長著細刺,成片成片的。此外,還有梭梭、沙蒿、珍珠柴、霸王、甘草和麻黃等10多種沙生草灌木。行進在巴丹吉林沙漠裏,幾乎是每見到一個大型沙窩就是一片綠色的草地。當地牧民根據植被的主要類型,稱之為麻黃溝、霸王溝等等。

    “巴丹吉林沙漠絕不是人們想像的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這裡充滿了生機。”陪同採訪的阿右旗旗委書記李新生對記者説。

    在遼闊的巴丹吉林,雖然驅車幾個小時不見人影,但我們並不感到孤獨。因為,有許多可愛的動物與我們一路同行。黃褐色的沙地蜥蜴,經常在我們的視線裏驚恐地奔跑,在平整的沙面上留下一串串小巧可人的腳印;遠遠的一群潔白的山羊,像一片白雲飄浮在沙坡上,隱隱隨風傳來小羊的叫聲;在沙丘背後時而會有幾峰肥壯的駱駝,聽見聲響慢慢地抬起頭,給你一個高傲的目光;天空中,有時會遠遠地飛來一個黑點,那是搜尋獵物的沙漠蒼鷹……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還有許多充滿生機的鹹水湖泊,當地牧民稱為“海子”。據李新生介紹,巴丹吉林沙漠裏分佈著113個海子。此行,我們有幸探訪了近10個人畜興旺、水草豐美的海子。

    大漠藏古寺

    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到達大漠深處一個名叫蘇敏吉林的沙漠綠洲,記者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殘陽暮色中,沙山環抱著一座孤零零的喇嘛廟,廟後有一湖,碧波輕搖,倒影如墨。

    這就是巴丹吉林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廟。它始建於清同治7年(1868年),由於深處大漠、人跡罕至,一直保持著原貌。

    因為有廟,所以當地的蒙古族牧民把這個沙漠綠洲稱為“蘇敏吉林”,意為“有廟的海子”,簡稱“廟海子”。這裡雖然僅有3家住戶,卻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動中心。

    廟海子雖是鹽湖,但碧波輕漾、鹵蟲繁生,成百上千隻野鴨以此為食,浮水嬉戲;湖畔甘泉噴涌,綠草如茵,蘆花紛飛。數十棵柳樹、沙棗樹華蔭如蓋,一群群山羊、駱駝和驢騾各據一隅,悠閒地吃草,生人靠近,畜群突奔,驚起一群黃褐色的青蛙。待到夕日西下,殘陽如血,牧民的平房升了炊煙……恍如進入了水鄉江南。

    66歲的桑木騰是巴丹吉林廟的住持。他家五口人,是這裡最大、最原始的住戶。巴丹吉林廟最鼎盛時期曾有60多個喇嘛,但近幾十年裏,只有桑木騰一人在支撐著這個寺廟。

    巴丹吉林廟的建築結構與其他藏傳佛教寺院大同小異。寺廟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圍墻,墻外西側矗立著一座白塔,與廟遙相呼應。寺廟總建築面積近300平方米。廟室分上下兩層,呈樓閣式。四角形的角樓,重檐山頂,正面有兩小窗,兩側各有4扇小窗。整個建築剛剛經過一次維修,廟室裏五彩斑斕,四週的墻壁上繪滿了佛教題材的壁畫,神龕上供著許多佛像,藏經閣裏擺滿布裹的經書,精美的磚雕、木雕令人目不暇接。

    雖然巴丹吉林廟地處偏遠,周邊地區人煙稀少,但據桑木騰介紹,這裡長年香火不斷,每年有許多信佛的人不怕路遠艱險,慕名前來進香,其中不乏外國遊客。

    騾子成為沙漠“新寵”

    “沙漠之舟”駱駝本應是沙漠役力的主角,但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騾子卻正在逐漸取代駱駝而成為沙漠新寵。

    巴丹吉林沙漠之行,記者沒有看到想像中的鈴聲叮噹的駝隊,倒是有時會看到騎騾疾走的人。據敖其爾介紹,雖然全嘎查38戶牧民家庭中有10戶有了吉普車,但只有集體出行或者運輸一些重物時才用,對絕大多數牧民來説首選的交通工具卻是騾子。

    桑木騰是巴丹吉林嘎查最早提倡騎乘騾子的人。據他介紹,短距離旅行,騾子比駱駝吃得少、腳力好、走得快。桑木騰形象地説:“駱駝走路慢慢悠悠,像是一邊思考一邊走路,而騾子卻不一樣,拼命三郎似的,尤其是馬騾(公驢和母馬交配所生),靈巧、勁足,走起路來扎紮實實,表現得兢兢業業。”

    記者在巴丹吉林嘎查正趕上召開牧民大會,發現絕大多數與會牧民都是騎騾而來。敖其爾告訴記者,以前很少有牧民養騾子,現在家家都有騾子,主要是當交通工具使用。相比之下,駱駝卻被大量淘汰,全嘎查的駱駝數由5年前的近千峰下降到現在的300余峰。

    探訪神泉

    巴丹吉林沙漠有“四奇”:山高、鳴沙、多湖、奇泉,其中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在一個叫廟海子的鹹水湖邊,有一處噴涌的淡水泉,泉眼粗若碗口,記者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蝦,通體透明,隨噴泉翻涌的沙子被滌蕩得晶瑩剔透,噴出的泉水經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條雜草繁生的小溝渠。

    在海子的北部,離岸邊有5米遠的湖水中,還有一眼突泉,淡水泉從鹹湖底噴薄而上,在水面形成翻滾不息的小浪花。

    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一個名叫音德日圖的鹹水海子。當地牧民説,這個海子有108個泉眼,記者無暇細證,便在一位當地牧民的引領下趟水直奔慕名已久的“磨盤泉”。“磨盤泉”就在海子中一塊破水而出的大石頭上,石頭約有1米多高,頂部大致有3平方米,狀如磨盤,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掛而下,記者喝了一口,甘飴清涼,再用手指蘸一點湖水放在舌頭上,則鹹苦難咽。

    在湖邊住了40多年的謝春香老人告訴我們,湖中央還有一塊石頭,上面有一眼泉水,噴得很高,20年前曾有牧民坐在木桶上划水進去看過,此後由於牧民都不會游泳,再也沒有人進去看了。

    職業習慣驅使記者想進去看個究竟。費了一番週折,記者終於找到了位於湖心那塊神奇的石頭,石頭上果然有一泉,泉眼像一隻瞪圓的黑眼睛,一股筷子般粗細的泉水向上噴出,噴到8-9釐米高,又自由折下,在微風中跳動著,令人嘆為觀止。

    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發量卻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卻分佈著113個海子,而且無論春秋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減。更加令人不解的是,鹹水和淡水竟相伴相生。

    在記者進入沙漠的時候,聽當地的政府官員説,為了探究這裡奇特的地質水文現象,一支由美、德、挪、加、法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考團已先行進入沙漠——這是他們從1984年以來第6次來到這裡。看來揭開謎底尚需時日。(姜在忠 柴海亮 王曄彪)

    

    新華社 2002年12月04日

    


兩大沙漠噬咬民勤 全體村民流浪遠方
我國西北兩大沙漠開始"親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