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處理的瓶頸在哪?  

    東、西郊衛生垃圾填埋場建成使用後,昆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水準跨入了全國大中城市先進行列。但是,昆明垃圾的處理方式與我國其他城市一樣,仍沿用最原始的垃圾處理方法———混合填埋法,這是一種被動處理垃圾的方式。目前,城市垃圾填埋場的建設速度難以跟上垃圾的增長量,城市正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

    垃圾正在進逼城市

    據昆明城市管理局環衛處統計,去年,昆明市每天産生的垃圾量為1652噸,以市區200萬人口計算,每人每天製造0.8公斤垃圾。

    去年5月1日以後,昆明市原有的5個垃圾場和小型垃圾填埋場全部關閉,所有垃圾集中埋入東、西郊衛生垃圾填埋場。隨著垃圾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垃圾處理成為城市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6月20日,在東郊衛生垃圾填埋場,記者遇到了某物業管理公司的一位垃圾車駕駛員,於是有了以下對話:

    這輛垃圾車收集的是哪個小區的垃圾?

    整個金實小區四五千戶居民的垃圾。

    每天小區會有多少噸垃圾?

    過去就一車3噸左右,現在每天差不多要裝5、6噸。

    這些垃圾都分類了嗎?

    分類?誰去分?居民的垃圾都混在一起用塑膠袋裝著。

    為什麼不請區環衛部門收集垃圾呢?

    小區垃圾太多,他們早就收集不過來了。這些垃圾每天能盤到垃圾場就不錯了,沒有精神力氣去分類了。

    分類市民意識太差

    昆明市一再敲響垃圾圍城的警鐘,可在城市居民眼裏,處理垃圾仍是與己無關的事。

    去年7月,昆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盤龍區首先開始在轄區內部分街路、賓館、居民樓院設立生活垃圾分類的試點。7月24日,100只分色垃圾桶出現在北京路中段,綠色果皮桶投放可回收垃圾;橘黃色果皮桶投放不可回收垃圾。至今,垃圾分類收集實施近1年效果如何?記者走訪了部分小區和街區,結果卻令人憂慮。

    白塔小區是首批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小區之一。6月19日,記者來到這裡,整個小區的分類垃圾桶裏幾乎都是混合垃圾。記者見一市民把一袋西瓜皮投進橘黃色垃圾箱、把廢紙丟進了綠色垃圾桶後,問道:“這樣分類麻煩嗎?”“剛開始有點不習慣,現在適應了,可是沒多少人能這樣做。”

    與小區相比,街頭的垃圾分類收集箱“境遇”更糟糕。記者在人民中路站牌處的分類垃圾箱旁觀察到,一位老太太將雞蛋殼扔進了本應裝無機垃圾的容器內。面對記者“是否知道垃圾應分類投放”的提問,她一臉茫然:“我幾十年都是這麼丟的。”一女青年隨手將香蕉皮塞進綠色垃圾箱;一個小夥子乾脆把一塑膠袋生活垃圾一股腦兒塞進綠色垃圾箱,還不以為然地説:“不就是垃圾嘛,就算扔錯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處理資源回收利用

    昆明的大街小巷常見一些操外地口音的拾荒者,哪兒有垃圾哪兒就有他們的身影。礦泉水瓶5分錢一個、1公斤廢紙3毛錢,很多拾荒者衝著城市垃圾而來,四處收集賣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他們悄然形成了撿、運、銷、加工一條龍體系。

    今天,變廢為寶已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省化工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記者:塑膠、橡膠等製品,完全可以從垃圾中回收再利用,但前提是必須將垃圾分類。即將垃圾中的紙張、塑膠、玻璃等與生活廢棄物分開,通過回收,最大程度地減少垃圾的産生量。還有讓我們頭疼的“白色垃圾”,其實也是寶。裂解提煉單體,可成為迴圈使用的原料;造粒,能成為降解使用的再生原料;加入化學製劑可調合成塗料、粘合劑;用來提煉汽油、柴油,出油率高達70-75%,且不含鉛。昆明市應考慮實行垃圾就地處理,就是把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律按照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廚余垃圾進行分類,由專人進行二次分撿後,廚余垃圾就地進行處理後制肥。如果小區垃圾就地處理能統一運作,形成規模效應,那麼最後的制肥環節還可在堆肥廠製成有機質含量更高、品種更豐富的有機肥,使生活垃圾處理真正實現資源化。

    對策垃圾就地處理

    “當前全球最先進的垃圾對策就是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6月19日,省環科所高級工程師曾廣權分析,要徹底解決垃圾圍城問題,關鍵是從源頭做主動處理,進行分類收集,減少垃圾填埋、堆肥、焚燒處理的數量,以延長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年限;同時解決和減少垃圾分選和處理過程中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問題,降低建設和運轉成本,實現資源回收利用,從迴圈經濟理論的角度出發,實現“自然資源———産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迴圈利用。小區垃圾應該就地處理。

    談到分類收集垃圾,盤龍區環衛局有關負責人一再搖頭:1年了,市民的意識沒有跟上,分類收集已成垃圾減量工作的瓶頸。據了解,垃圾在收集後先送到轄區垃圾轉机站,進行細分類後再送往廢舊物資回收公司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收集後直接送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理,有害垃圾由區環衛局收集貯存到一定量後,進行特殊的無害化處理。去年,盤龍區環衛局只回收了360噸可回收垃圾,絕大部分可回收垃圾還是進了垃圾場。

    生活垃圾分類光靠設幾個分類垃圾箱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廣大市民的參與和配合。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只有人們改變了隨意拋擲垃圾、無意識分類處理垃圾的習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才能得以順利推行。從這個角度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不僅是城市垃圾管理的革命,也將是一場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全民教育。

    他山之石

    北京:250個小區垃圾就地處理北京在250個小區實行生活垃圾就地處理。首家實行垃圾就地處理的新外大街6號院的1000多戶居民,每天産生的1500多公斤生活垃圾,已經實行就地處理,變廢為寶。小區居民的生活垃圾,在經過居民的大致粗分後,其中30%的廢舊紙張、塑膠等可回收物,保潔人員直接送往再生資源回收站;剩餘的70%廚房剩餘垃圾,包括剩菜、剩飯、廢木筷、瓜子殼甚至是一些樹枝樹葉等,都由一台垃圾處理設備進行粉碎、脫水後通過生物菌進行分解、發酵,變成粉狀或粒狀的有機肥,撒在小區的綠地養花育草。

    上海:2010年生活垃圾“零增長”“十五”期間,上海將在中心城區全面實行垃圾分類,逐步改進生活垃圾的收運、處置方式,力爭到2010年實現本市生活垃圾産生量“零增長”,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自2000年來,上海正逐步採用垃圾分類收集來替代傳統的“混合型”收集。目前垃圾分類收集已覆蓋全市2042個小區,140萬戶居民,中心城區推行分類收集的地區已超過40%,近3000個街頭垃圾分類收集箱也已經全部到位。 (連芳 顧彬)

    

    《春城晚報》

    


圖文:城市垃圾,敢問路在何方?
廣東省建成日處理200噸城市垃圾示範工程
中國城市垃圾年産量達一億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